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安全管理学科兴起了强调以人为本和持续改进的全新理念,并由此出现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两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本文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问题。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交叉;并行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
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英文简写为“OHSMS”),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后,后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结合我国国情转换成为GB/T28001标准,其内在本质以PDCA戴明循环为基本核心要素,通过持续循环改进的方式,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1.2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2010年4月国家通过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等一系列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为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出安全工作的共性要求。
2.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交叉共性
2.1交叉互联的运行模式
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两者均以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即PDCA运行模式。在戴明模型里,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将通过:“计划(P)、行动(D)、检查(C)、评审(A)”这四个相互紧扣的要素环节来实现,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可以不断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建立、推行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其宗旨是改变固有陈旧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型、补救式的管理模式向主动型、事前预防管理模式转变。建立GB/T28001是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全程控制”的科学动态管理,降低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持续改进生产现场作业环境。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共性标准,反复自查评比,第三方检查整改”的方式从事故源头上不断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监控,从本质上降低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就两者的运行模式比较,有异曲同工、交叉互联的效果。
2.2主体内容的一致性
首先均立足于“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控制完善”的安全应急理论。强调危险辨识的前瞻性和全程控制的一体性,强调“全程控制”(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强调危险辨识、风险评价与事故超前预防、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其次,两个标准的目的均是着眼于提高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水平,降低潜在的职业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改变原有静态式安全管理模式,强调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强调制度、记录的完整性,该写的必须写到,写到的必须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第三,两个体系都深度体现了现代化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人的本体是安全工作首要关注目标,一切安全工作必须围绕着保证人身安全来开展,要求实现制度、培训、操作、应急、检查和整改的6位一体标准化,要求从业人员要“学标准、干标准、懂标准、执行标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标准、推行标准、本身懂标准、执行标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与保障,要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满足从业人员合理的安全需求,都全方位体现 “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精神。第四,相同的监管机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和GB/T28001起源于戴明循环,都具有规范、严谨、系统性的特点,具有持续循环改进、自我修订完善的功能。在持续实施、检查、整改、验证、评审的循环过程中,共同构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GB/T28001共同的监管机制。
3.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并行异性
3.1框架与脉络的差异
从两个标准的指导内容看,GB/T28001的指导思想更加着眼于宏观、着眼于现代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框架搭建,着眼于安全管理思路、管理方法指导性和原则性要求,对具体安全实施没有明确要求。在整个体系的推行过程中,会因推行者对核心要素的理解不同,或受其本身业务素质局限或影响,产生偏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指导思想,更加偏重于脉络搭建和理顺,偏重于制定明确清晰的安全规范要求,不同模块有不同的实施要求和考评标准。便于执行人员能够尽快理解、掌握和使用。同时在对企业日常安全工作的指导性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用性更强,更能够针对性的查找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潜在隐患的整改和落实。
3.2强制和自愿的差异
在追求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过程中,GB/T28001源于国际OHSMS标准,就其本身而言,对参与认证的企业并不具备强制性,企业是否推行该体系,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只要企业在认证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原理:通过满足17个核心要素达到PDCA循环、并确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体系自我调节功能不断加强,使企业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最终实现预定的安全工作目标。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文,企业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过程中,必须按要求达标,是强制性的标准。不以企业自身意愿为转移,在过程中必须接受地方安监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安监部门或是其认可的资质部门的审核,达到相应的分数。这点上与GB/T28001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3.3对于要素确认的差异性
在整个GB/T28001体系的运转过程中侧重于对“17个要素”合规性的确认。无论是在企业内部审核或第三方外部审核时,审核人员会根据企业特性预先编制好审核表,然后逐个要素进行抽样确认。只要企业迎审人员提供的记录合规,要素确认中不合格项低于相应要求,就能通过确认。GB/T28001体系确认通过后,并无级别划分。安全生产标准化在企业进行推行时,国家进行了等级划分,一般情况是分为三个级别。所以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向高的过程,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长期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的要求。因为有了等级划分的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有了达标要求的起点,以烟草行业为例,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满分为1000分的前提下,考评700分对应达到三级标准,考评800分对应二级标准,相应的分数对应相应的安全达标等级。而相对GB/T28001而言,因为没有通过体系认证的具体分值要求,也就没有达标起点要求,这也是两者的一个区别。
3.4审核认证标准的差异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令性、强制性的安全管理手段,其标准由各行业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導意见》文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中的安全规章制度、组织架构、操作标准、设备设施、都给予了明确的量值规定。在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审核认证时,审核人员只需要进行二选一式的判断:符合量值规定,就能获得分值认定;不符合量值规定,就失去了分值认定。GB/T28001体系是一个非强制指令性,企业自愿性质的安全管理模式,其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企业向外界表明推进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需要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在对GB/T28001体系进行审核认证时,因为没有明确的量值规定,所以需要审核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对迎审企业要求合规性进行判定。因此,不同的审核人员对同一个要素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判定。
4.结束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GB/T28001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引进和推广,应该结合企业本身的特性区分和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按照并行和交叉的方式,不生搬硬套,有侧重、有区分、择优选择、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运行,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元桥,陈全,刘卓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国标准出版社.
[2]国家安全技术监督管理局.企业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2010.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交叉;并行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
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英文简写为“OHSMS”),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后,后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结合我国国情转换成为GB/T28001标准,其内在本质以PDCA戴明循环为基本核心要素,通过持续循环改进的方式,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1.2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2010年4月国家通过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等一系列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为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出安全工作的共性要求。
2.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交叉共性
2.1交叉互联的运行模式
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两者均以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即PDCA运行模式。在戴明模型里,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将通过:“计划(P)、行动(D)、检查(C)、评审(A)”这四个相互紧扣的要素环节来实现,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可以不断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建立、推行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其宗旨是改变固有陈旧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型、补救式的管理模式向主动型、事前预防管理模式转变。建立GB/T28001是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全程控制”的科学动态管理,降低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持续改进生产现场作业环境。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共性标准,反复自查评比,第三方检查整改”的方式从事故源头上不断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监控,从本质上降低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就两者的运行模式比较,有异曲同工、交叉互联的效果。
2.2主体内容的一致性
首先均立足于“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控制完善”的安全应急理论。强调危险辨识的前瞻性和全程控制的一体性,强调“全程控制”(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强调危险辨识、风险评价与事故超前预防、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其次,两个标准的目的均是着眼于提高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水平,降低潜在的职业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改变原有静态式安全管理模式,强调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强调制度、记录的完整性,该写的必须写到,写到的必须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第三,两个体系都深度体现了现代化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人的本体是安全工作首要关注目标,一切安全工作必须围绕着保证人身安全来开展,要求实现制度、培训、操作、应急、检查和整改的6位一体标准化,要求从业人员要“学标准、干标准、懂标准、执行标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标准、推行标准、本身懂标准、执行标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与保障,要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满足从业人员合理的安全需求,都全方位体现 “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精神。第四,相同的监管机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和GB/T28001起源于戴明循环,都具有规范、严谨、系统性的特点,具有持续循环改进、自我修订完善的功能。在持续实施、检查、整改、验证、评审的循环过程中,共同构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GB/T28001共同的监管机制。
3.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并行异性
3.1框架与脉络的差异
从两个标准的指导内容看,GB/T28001的指导思想更加着眼于宏观、着眼于现代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框架搭建,着眼于安全管理思路、管理方法指导性和原则性要求,对具体安全实施没有明确要求。在整个体系的推行过程中,会因推行者对核心要素的理解不同,或受其本身业务素质局限或影响,产生偏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指导思想,更加偏重于脉络搭建和理顺,偏重于制定明确清晰的安全规范要求,不同模块有不同的实施要求和考评标准。便于执行人员能够尽快理解、掌握和使用。同时在对企业日常安全工作的指导性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用性更强,更能够针对性的查找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潜在隐患的整改和落实。
3.2强制和自愿的差异
在追求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过程中,GB/T28001源于国际OHSMS标准,就其本身而言,对参与认证的企业并不具备强制性,企业是否推行该体系,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只要企业在认证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原理:通过满足17个核心要素达到PDCA循环、并确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体系自我调节功能不断加强,使企业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最终实现预定的安全工作目标。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文,企业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过程中,必须按要求达标,是强制性的标准。不以企业自身意愿为转移,在过程中必须接受地方安监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安监部门或是其认可的资质部门的审核,达到相应的分数。这点上与GB/T28001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3.3对于要素确认的差异性
在整个GB/T28001体系的运转过程中侧重于对“17个要素”合规性的确认。无论是在企业内部审核或第三方外部审核时,审核人员会根据企业特性预先编制好审核表,然后逐个要素进行抽样确认。只要企业迎审人员提供的记录合规,要素确认中不合格项低于相应要求,就能通过确认。GB/T28001体系确认通过后,并无级别划分。安全生产标准化在企业进行推行时,国家进行了等级划分,一般情况是分为三个级别。所以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向高的过程,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长期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的要求。因为有了等级划分的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有了达标要求的起点,以烟草行业为例,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满分为1000分的前提下,考评700分对应达到三级标准,考评800分对应二级标准,相应的分数对应相应的安全达标等级。而相对GB/T28001而言,因为没有通过体系认证的具体分值要求,也就没有达标起点要求,这也是两者的一个区别。
3.4审核认证标准的差异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令性、强制性的安全管理手段,其标准由各行业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導意见》文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中的安全规章制度、组织架构、操作标准、设备设施、都给予了明确的量值规定。在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审核认证时,审核人员只需要进行二选一式的判断:符合量值规定,就能获得分值认定;不符合量值规定,就失去了分值认定。GB/T28001体系是一个非强制指令性,企业自愿性质的安全管理模式,其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企业向外界表明推进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需要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在对GB/T28001体系进行审核认证时,因为没有明确的量值规定,所以需要审核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对迎审企业要求合规性进行判定。因此,不同的审核人员对同一个要素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判定。
4.结束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GB/T28001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引进和推广,应该结合企业本身的特性区分和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按照并行和交叉的方式,不生搬硬套,有侧重、有区分、择优选择、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运行,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元桥,陈全,刘卓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国标准出版社.
[2]国家安全技术监督管理局.企业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