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学习,是孩子们带着知识与经验走进课堂,生动活泼地构建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从学生个体的认知角度看,这样的学习无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总以为某些知识,要学生再创造是不可能的,只能由老师告诉。真是这样的吗?此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的“数学现实”理论,弗氏指出,虽然数学形成的抽象化历史进程是漫长的,但这样的过程也是极其朴素的,对小学生来讲,并不难懂。因此,小学生完全有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一、注意激起学生再创造的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到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的欲望与激情。不少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在精辟的见解中道出了激情是科学创造和探索的动机,如:“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黑格尔)。因此,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再创造的需要,是顺利实施再创造教学的前提。如在一场师生竞赛中,当学生出示15、237、913、1604、807等数时,教师每次都能很快地算出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这时学生就感受到自己的计算方法不行,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的算法,能够又快又准确地算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从而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二、注意挖掘学生身边再创造的基点
数学学科中的许多概念、运算、规则都是由于显实生活中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丰富的教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如在教学“计算梯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引导他们运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转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也就是根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创造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经验,虽然学生的方法大同小异,但思路却已跳出了原有的框架,会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创造知识。
三、注意不断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学生再创造的层次
在一次教学《认识乘法》的失败实践中,我直接要求学生创造“既写得简便,又表示9个2相加的新写法”,这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提了两个要求,结果造成学生思维顾此失彼,反而费时而且不见效果。翻开数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认识的发展都经历了多个阶段,就像人类认识乘法,世界多个国家在符号化的过程经历了“文辞阶段、缩写阶段、符号阶段”三个时期一样。现在要求学生一下子创造“既写得简便,又表示9个2相加的新写法”,实质上是要求学生的思维直接到达“符号阶段”的层次,丧失了引导学生在反思中逐渐提升再创造的机会。这样做,既不符合数学发展的历史,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中组织再创造的教学,不能奢望学生的创造一步到位,而应根据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提升再创造的层次。
四、注重实质,淡化形式,使学生的再创造生成多方面的课程价值
从数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人类先哲们向更高文明迈进的雄心与艰辛。所以,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而实际上,如果仅仅就知识的教学而言,再创造的教学实在不是一种好方法,不仅费时,而且还可能没有多少收获。就像上面谈到的“认识乘法”的第一次教学中,不管怎样引导,没有接触过乘法的学生们还是不能创造出“既写得简便,又表示9个2相加的新写法”。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要注意突出“9”和“2”,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意识到新写法的关键是要写“9”和“2”,把握住了数学的本质,这难道还不令人欣慰吗?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唤醒了其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其课程价值已远远超越了知识范畴,达到了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因此,再创造教学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总之,重要的是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形式上与现行的数学知识有差别的结果。
苏霍姆林厮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确实如此,孩子们并不缺乏创造的潜能,只要给予他们机会,课堂就会成为他们智慧飞扬的天地。
(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温州市景山中学附小)
一、注意激起学生再创造的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到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的欲望与激情。不少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在精辟的见解中道出了激情是科学创造和探索的动机,如:“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黑格尔)。因此,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再创造的需要,是顺利实施再创造教学的前提。如在一场师生竞赛中,当学生出示15、237、913、1604、807等数时,教师每次都能很快地算出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这时学生就感受到自己的计算方法不行,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的算法,能够又快又准确地算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从而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二、注意挖掘学生身边再创造的基点
数学学科中的许多概念、运算、规则都是由于显实生活中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丰富的教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如在教学“计算梯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引导他们运用转化的思想,把问题转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也就是根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创造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经验,虽然学生的方法大同小异,但思路却已跳出了原有的框架,会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创造知识。
三、注意不断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学生再创造的层次
在一次教学《认识乘法》的失败实践中,我直接要求学生创造“既写得简便,又表示9个2相加的新写法”,这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提了两个要求,结果造成学生思维顾此失彼,反而费时而且不见效果。翻开数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认识的发展都经历了多个阶段,就像人类认识乘法,世界多个国家在符号化的过程经历了“文辞阶段、缩写阶段、符号阶段”三个时期一样。现在要求学生一下子创造“既写得简便,又表示9个2相加的新写法”,实质上是要求学生的思维直接到达“符号阶段”的层次,丧失了引导学生在反思中逐渐提升再创造的机会。这样做,既不符合数学发展的历史,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中组织再创造的教学,不能奢望学生的创造一步到位,而应根据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提升再创造的层次。
四、注重实质,淡化形式,使学生的再创造生成多方面的课程价值
从数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人类先哲们向更高文明迈进的雄心与艰辛。所以,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而实际上,如果仅仅就知识的教学而言,再创造的教学实在不是一种好方法,不仅费时,而且还可能没有多少收获。就像上面谈到的“认识乘法”的第一次教学中,不管怎样引导,没有接触过乘法的学生们还是不能创造出“既写得简便,又表示9个2相加的新写法”。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要注意突出“9”和“2”,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意识到新写法的关键是要写“9”和“2”,把握住了数学的本质,这难道还不令人欣慰吗?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唤醒了其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其课程价值已远远超越了知识范畴,达到了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因此,再创造教学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总之,重要的是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形式上与现行的数学知识有差别的结果。
苏霍姆林厮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确实如此,孩子们并不缺乏创造的潜能,只要给予他们机会,课堂就会成为他们智慧飞扬的天地。
(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温州市景山中学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