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师: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师:你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吗?
生:10除以2。(师板书:10÷2=)
师:这道除法算式的商是多少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5!
师:同学们太棒了!老师还没教过你们就知道答案了。不过,你能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吗?(大家分组讨论交流,几分钟后,课堂逐渐安静,教室里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用圆片分一分的,每2个一组,分成了5组。
师:你的小手真巧,分得不错!
生2:我从10里每次减2,10-2=8,8-2=6,6-2=4,4-2=2,2-2=0,一共减了5次,正好分完,分成了5组。
师:你用连减的方法知道了填几,口算又对又快真不错。
生3:我想几个2是10,因为5个2是10,所以分成5组。
师:你怎么知道10里面有5个2的?
生3:因为2和5相乘得10。
师:你真棒,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生4:(迫不及待地)我用乘法口诀来算,二五一十,所以商是5。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敢想敢说,一道题目竟想出了这么多的解答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生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师: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找到一种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为方便和适合自己,你就用哪种,好吗?
生:好!
……
思考:虽然数学具有简约性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必须陷入人类史上曾经陷入的困境和僵局,在一些关键点上也不应该急着用人类已经规范好的规则、做法来束缚学生的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本案例中,让学生探索怎样计算除法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去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索,循着学生的思路给予指导。即使算法比较繁杂也没有关系,教师没有急着干涉。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有所体验,概括出无论是用圆片两个两个地分来算,还是从10里每次减去2来算,其共同点都是在思考“几个2是10”,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性思考的快乐。
【案例2】 师:小朋友们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
生:(激动地喊着)看过!
师:我还记得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他在取经的路上只要遇到妖魔鬼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你们记得吗?
师:那你们知道“七七四十九”和“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两句7的乘法口诀。
师:你真厉害!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大家都能熟练地运用它们来解决很多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噢,都学到7的口诀了,好学!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句都有哪个数,在什么位置。
生冥思苦想,嘴中念念有词。
师:谁能说一说?
生1:有六句,每句都有7。
生2:有七句,每句都有7,在第二个。
师:那你们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生:(群情激昂地)能!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行准备,等会儿说给大家听,看谁说得又对又好。
生各自准备,一会儿课堂安静,教室里小手如林。
师:你是怎样编的?每小组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生:……
师:哪几句口诀比较难记?你用什么方法来记?找自己的好朋友商量一下。
生纷纷交流、讨论。
生l:“四七”比较难记,可以用“三七二十一再加七”。
生2:我也认为“四七”比较难记,可以用“五七三十五再减七”。
生3:我认为“六七”比较难记,我用“五七三十五再加上七得到四十二。
师:同学们都想方设法记住了“7的乘法口诀”,真不简单。我们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出示:7×()=21。小兔子挡住了( )里的数,你知道是多少吗?为什么?
生:(纷纷举手)太简单了!
生1:是3 !因为“三七二十一”。
生2:3!“三七二十一。”
师:真佩服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表扬一下自己!
生:“啪啪啪,我真棒!”
思考: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本案例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设计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设计了五个活动层次:①感知—②猜想—③试编—④交流—⑤应用。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口诀的编写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总评: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两则案例都充分体现了教者对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树立了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课堂做到充分对学生开放,使他们有着足够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彼此沟通,教室从而成为师生共同品尝成功快乐的乐园。
师:你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吗?
生:10除以2。(师板书:10÷2=)
师:这道除法算式的商是多少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5!
师:同学们太棒了!老师还没教过你们就知道答案了。不过,你能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吗?(大家分组讨论交流,几分钟后,课堂逐渐安静,教室里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用圆片分一分的,每2个一组,分成了5组。
师:你的小手真巧,分得不错!
生2:我从10里每次减2,10-2=8,8-2=6,6-2=4,4-2=2,2-2=0,一共减了5次,正好分完,分成了5组。
师:你用连减的方法知道了填几,口算又对又快真不错。
生3:我想几个2是10,因为5个2是10,所以分成5组。
师:你怎么知道10里面有5个2的?
生3:因为2和5相乘得10。
师:你真棒,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生4:(迫不及待地)我用乘法口诀来算,二五一十,所以商是5。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敢想敢说,一道题目竟想出了这么多的解答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生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师: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找到一种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为方便和适合自己,你就用哪种,好吗?
生:好!
……
思考:虽然数学具有简约性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必须陷入人类史上曾经陷入的困境和僵局,在一些关键点上也不应该急着用人类已经规范好的规则、做法来束缚学生的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本案例中,让学生探索怎样计算除法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去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索,循着学生的思路给予指导。即使算法比较繁杂也没有关系,教师没有急着干涉。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有所体验,概括出无论是用圆片两个两个地分来算,还是从10里每次减去2来算,其共同点都是在思考“几个2是10”,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性思考的快乐。
【案例2】 师:小朋友们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
生:(激动地喊着)看过!
师:我还记得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他在取经的路上只要遇到妖魔鬼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你们记得吗?
师:那你们知道“七七四十九”和“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两句7的乘法口诀。
师:你真厉害!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大家都能熟练地运用它们来解决很多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噢,都学到7的口诀了,好学!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句都有哪个数,在什么位置。
生冥思苦想,嘴中念念有词。
师:谁能说一说?
生1:有六句,每句都有7。
生2:有七句,每句都有7,在第二个。
师:那你们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生:(群情激昂地)能!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行准备,等会儿说给大家听,看谁说得又对又好。
生各自准备,一会儿课堂安静,教室里小手如林。
师:你是怎样编的?每小组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生:……
师:哪几句口诀比较难记?你用什么方法来记?找自己的好朋友商量一下。
生纷纷交流、讨论。
生l:“四七”比较难记,可以用“三七二十一再加七”。
生2:我也认为“四七”比较难记,可以用“五七三十五再减七”。
生3:我认为“六七”比较难记,我用“五七三十五再加上七得到四十二。
师:同学们都想方设法记住了“7的乘法口诀”,真不简单。我们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出示:7×()=21。小兔子挡住了( )里的数,你知道是多少吗?为什么?
生:(纷纷举手)太简单了!
生1:是3 !因为“三七二十一”。
生2:3!“三七二十一。”
师:真佩服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表扬一下自己!
生:“啪啪啪,我真棒!”
思考: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本案例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设计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设计了五个活动层次:①感知—②猜想—③试编—④交流—⑤应用。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口诀的编写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总评: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两则案例都充分体现了教者对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树立了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课堂做到充分对学生开放,使他们有着足够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彼此沟通,教室从而成为师生共同品尝成功快乐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