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及如何促进转轨机制的运行等问题则成为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五难”: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
1.1思想观念难转变。由于沿袭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特别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发生激烈碰撞,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步入观念误区,导致出现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所谓的“办学特色”代表素质教育的偏颇失度。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升学教育,思想观念、深层次的潜意识难以转变。
1.2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难扭转。由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本身所带的弊端,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质量衡量标尺本身的严重错位与失真,再加之广大等米下锅的中小学不得不依赖办学单位,甚至乞求他们的“支援”,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讨要的借口、生存条件等。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吁不知多少人喊了多少年,非但未能扭转,反而愈喊愈烈,愈禁愈猖。作为广大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深谙其危害,但出于现实的无奈,不得不借波兴澜,你追我赶,升学大战市场日益扩大,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学校虽明显公开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然大搞升学教育那一套。有关部门曾以“教育转轨的制约症结是什么”为题,对百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90%的校长认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正因为这一症结的顽固存在,导致中小学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
1.3教师素质难适应。在制约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审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明显的改观,但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据调查,我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不达标人数分别占到14.4%、37.6%、52.4%,其中小学和高中均高出全省平均线,这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教师虽有献身教育之心,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应付学生,唐塞教学;一些教师学历尽管不达标,但无心继续学习;不少农村教师玩命似地耕耘,身心状况堪忧,但无钱医疗。现时的环境,令人难以满足的待遇导致我们难以造就和涌现基本功扎实、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群,而教师在本身素质低下而又因循保守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对素质教育真正的理会,并付诸实施的。
1.4评价系统难构建。伴随应试教育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不仅为人们所掌握、接受,而且正在无可议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强化作用。考什么,怎么考,可谓周全、严密得无漏可出。然而,对素质教育这一人们普遍难以理会、实施阻力重重、要求较高的全新教育课题,不仅广大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们显得手足无措,手忙脚乱,而且就连许多教育科研人员、学者们似乎对素质教育内涵、实施手段、教育模式、评价方法也处于一种文字的争闹之中,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茫然之态,更谈不上尽快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使广大基层中小学对实施素质教育不知所云,无法操作。
1.5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难合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广大家庭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衡量只牢牢把握“升学”这把铁尺子,别的什么不仅无兴趣,而且大加指责。在农村,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早日脱农衣、跳农门、升中专、考大学,已成为家长们的“最大政治”。有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长”的办学正道,常遭到家长非议和责难。加之,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外部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未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形成正向合力,建成教育同盟,但由于现实的压力和阻力,使三者很难形成合力,在这种氛围中,素质教育自然流产、落空。
2对策:启动教育转轨运行机制
2.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柳斌同志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目前造成教育疾患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根源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不端正所致。因此,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医治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做起,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决策者做起,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转变。无论面对目前,还是面向未来,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清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的诸如口头上虽然也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却狂热地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要求学生,忽视乃至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从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明确“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排除实施素质的思想障碍。同时,广大社会、家长、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人才要求。
2.2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应试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是单一性,表现在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就不学。学校课程设置明显地存在“主科”和“副科”,学校虽有“课外活动”,也仅仅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要扩大视野,着眼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于学生终生,着眼于未来,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克服现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编写活动课程指导要点,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教材在素质教育中“纲”、“本”和强制、规约作用。
2.3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当前中小学教师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低下,不仅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而且已成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身心审美素质,因此尽快建设一支达标加特长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花大气力解决好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创造氛围,全面实施以培养青年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造就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群体。
2.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各地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已初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以把学校改造成儿童生动、主动发展的乐园为主旨的“快乐教育”;承认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关注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动向,要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指出最适应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成功教育”;以主张素质教育首先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教育的“差异教育”以及“希望教育”等等,这些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有的尽管不够完善,在实验、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应动员教育科研人员、实际教育工作者联手合作,依据中小学生发展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适应不同地区的素质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模式应包括目标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等几个重要又是最基本的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必要采取措施排除阻力,创造条件,加快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
2.5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兴步艰难,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而,尽快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在认真总结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实施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所初步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大胆引进吸收,借鉴外部先进理论、实践经验,为我所用。师范院校,教科院(所、室)要充分发挥引进、消化、推广、普及、指导、辐射等作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跨世纪的重点课题,予以重视。
1“五难”: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
1.1思想观念难转变。由于沿袭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特别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发生激烈碰撞,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步入观念误区,导致出现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所谓的“办学特色”代表素质教育的偏颇失度。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升学教育,思想观念、深层次的潜意识难以转变。
1.2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难扭转。由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本身所带的弊端,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质量衡量标尺本身的严重错位与失真,再加之广大等米下锅的中小学不得不依赖办学单位,甚至乞求他们的“支援”,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讨要的借口、生存条件等。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吁不知多少人喊了多少年,非但未能扭转,反而愈喊愈烈,愈禁愈猖。作为广大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深谙其危害,但出于现实的无奈,不得不借波兴澜,你追我赶,升学大战市场日益扩大,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学校虽明显公开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然大搞升学教育那一套。有关部门曾以“教育转轨的制约症结是什么”为题,对百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90%的校长认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正因为这一症结的顽固存在,导致中小学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
1.3教师素质难适应。在制约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审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明显的改观,但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据调查,我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不达标人数分别占到14.4%、37.6%、52.4%,其中小学和高中均高出全省平均线,这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教师虽有献身教育之心,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应付学生,唐塞教学;一些教师学历尽管不达标,但无心继续学习;不少农村教师玩命似地耕耘,身心状况堪忧,但无钱医疗。现时的环境,令人难以满足的待遇导致我们难以造就和涌现基本功扎实、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群,而教师在本身素质低下而又因循保守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对素质教育真正的理会,并付诸实施的。
1.4评价系统难构建。伴随应试教育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不仅为人们所掌握、接受,而且正在无可议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强化作用。考什么,怎么考,可谓周全、严密得无漏可出。然而,对素质教育这一人们普遍难以理会、实施阻力重重、要求较高的全新教育课题,不仅广大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们显得手足无措,手忙脚乱,而且就连许多教育科研人员、学者们似乎对素质教育内涵、实施手段、教育模式、评价方法也处于一种文字的争闹之中,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茫然之态,更谈不上尽快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使广大基层中小学对实施素质教育不知所云,无法操作。
1.5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难合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广大家庭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衡量只牢牢把握“升学”这把铁尺子,别的什么不仅无兴趣,而且大加指责。在农村,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早日脱农衣、跳农门、升中专、考大学,已成为家长们的“最大政治”。有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长”的办学正道,常遭到家长非议和责难。加之,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外部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未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形成正向合力,建成教育同盟,但由于现实的压力和阻力,使三者很难形成合力,在这种氛围中,素质教育自然流产、落空。
2对策:启动教育转轨运行机制
2.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柳斌同志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目前造成教育疾患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根源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不端正所致。因此,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医治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做起,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决策者做起,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转变。无论面对目前,还是面向未来,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清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的诸如口头上虽然也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却狂热地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要求学生,忽视乃至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从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明确“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排除实施素质的思想障碍。同时,广大社会、家长、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人才要求。
2.2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力度。改革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应试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是单一性,表现在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就不学。学校课程设置明显地存在“主科”和“副科”,学校虽有“课外活动”,也仅仅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要扩大视野,着眼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于学生终生,着眼于未来,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克服现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编写活动课程指导要点,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教材在素质教育中“纲”、“本”和强制、规约作用。
2.3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当前中小学教师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低下,不仅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而且已成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制约因素。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和身心审美素质,因此尽快建设一支达标加特长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花大气力解决好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创造氛围,全面实施以培养青年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造就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群体。
2.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各地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已初步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以把学校改造成儿童生动、主动发展的乐园为主旨的“快乐教育”;承认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关注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动向,要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指出最适应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成功教育”;以主张素质教育首先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教育的“差异教育”以及“希望教育”等等,这些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有的尽管不够完善,在实验、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应动员教育科研人员、实际教育工作者联手合作,依据中小学生发展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适应不同地区的素质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模式应包括目标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等几个重要又是最基本的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必要采取措施排除阻力,创造条件,加快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
2.5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兴步艰难,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而,尽快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在认真总结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实施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所初步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大胆引进吸收,借鉴外部先进理论、实践经验,为我所用。师范院校,教科院(所、室)要充分发挥引进、消化、推广、普及、指导、辐射等作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跨世纪的重点课题,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