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刑事案件的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未成年人也渐渐成为了各种案件的主角。并且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引起社会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多方面原因。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应从综合性的角度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低龄趋势明显
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过报纸、新闻、微博等媒体渠道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因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形式出现的犯罪越来越多,在校生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犯罪形式增多,突发性强
由于未成年自我保護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不强,以及社会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很容易铤而走险发生盗窃、抢劫等行为。其次,未成年人体智发育不成熟,叛逆心理强,喜欢和同龄群体一起玩耍,如果与有不良行为的人在一起,容易被感染,可能形成犯罪团伙进行犯罪或者进行激情犯罪,因此导致暴力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的不断增加。
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机能逐渐完善。但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方面的成长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易造成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养成。这也是在这一年龄阶段,性冲动引起的犯罪不断增加的原因。
(二)心理因素
由于内分泌活跃,情绪亢奋,青少年要求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往往容易陷入到内心矛盾中,落入角色混淆困境,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
(三)家庭因素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不和谐的生活氛围,家庭暴力等,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的不健全,性格偏激等,会间接加剧未成年人犯罪率。另外,父母的过分溺爱等行为,也会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的不健全,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在自己的需求等不到满足时也会发生犯罪行为。
(四)学校因素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现在学校并未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对于学生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导致有些未成年人三观不正。其次,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不到位,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薄弱,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不可磨的灭创伤,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三观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受到网络直播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他人不良行为的影响。加之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不健全,易致使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不健康文化的影响
虽然目前政府加大了对于文化市场的清理,但是在暴利的影响下,仍有大量的不健康的宣扬暴力和黄色的书籍、音像制品等出现。不健康的文化市场对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未成年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使未成年人崇尚暴力,造成犯罪的发生。
(3)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在法律方面,保护和制裁未成年人的法律不健全,刑事案件的处罚过于简单。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的惩罚主要是通过非刑罪化和轻度惩罚,很难形成威慑力,致使不少未成年人仗着年龄优势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要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该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法制观念,以自身的正确行为来引导孩子,并为孩子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特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与法制和道德有关的读物、视频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使其明白是非对错。
(二)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制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养成法制思维理念,在学生的生活中,与家长做好沟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与交往对象,加大对学生的关心,在保证学生学好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社会要加强对不良风气的改善与控制。通过网络等形式,自觉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各类明星人物也要起到榜样作用。同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在根源上清除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象。
(四)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的完善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笔者认为,既要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又要对未成年人从宽处罚。因此要健全完善的矫正制度,使其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起到惩罚未成年人的作用。在缓行矫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避免未成年人在缓行期间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造成心理方面的伤害。同时要加强监管制度,争取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改变未成年人的行为,帮助未成年人塑造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中国的未来。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大护航,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欢.未成年人犯罪缓行的适用与完善——以刑罚修正案九第72条未出发[J].法制博览.2019(15)
2.刘思思.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研究[J].法制博览.2019(15)
3.张蕾.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辽宁经济.2018(7)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低龄趋势明显
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通过报纸、新闻、微博等媒体渠道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因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形式出现的犯罪越来越多,在校生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犯罪形式增多,突发性强
由于未成年自我保護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不强,以及社会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很容易铤而走险发生盗窃、抢劫等行为。其次,未成年人体智发育不成熟,叛逆心理强,喜欢和同龄群体一起玩耍,如果与有不良行为的人在一起,容易被感染,可能形成犯罪团伙进行犯罪或者进行激情犯罪,因此导致暴力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的不断增加。
二、未成年犯罪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机能逐渐完善。但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方面的成长跟不上生理的发展,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易造成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养成。这也是在这一年龄阶段,性冲动引起的犯罪不断增加的原因。
(二)心理因素
由于内分泌活跃,情绪亢奋,青少年要求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往往容易陷入到内心矛盾中,落入角色混淆困境,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
(三)家庭因素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不和谐的生活氛围,家庭暴力等,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的不健全,性格偏激等,会间接加剧未成年人犯罪率。另外,父母的过分溺爱等行为,也会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的不健全,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在自己的需求等不到满足时也会发生犯罪行为。
(四)学校因素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现在学校并未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对于学生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导致有些未成年人三观不正。其次,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不到位,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薄弱,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不可磨的灭创伤,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三观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受到网络直播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他人不良行为的影响。加之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不健全,易致使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不健康文化的影响
虽然目前政府加大了对于文化市场的清理,但是在暴利的影响下,仍有大量的不健康的宣扬暴力和黄色的书籍、音像制品等出现。不健康的文化市场对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未成年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使未成年人崇尚暴力,造成犯罪的发生。
(3)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在法律方面,保护和制裁未成年人的法律不健全,刑事案件的处罚过于简单。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的惩罚主要是通过非刑罪化和轻度惩罚,很难形成威慑力,致使不少未成年人仗着年龄优势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要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该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法制观念,以自身的正确行为来引导孩子,并为孩子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特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家长也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与法制和道德有关的读物、视频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使其明白是非对错。
(二)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制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养成法制思维理念,在学生的生活中,与家长做好沟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与交往对象,加大对学生的关心,在保证学生学好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社会要加强对不良风气的改善与控制。通过网络等形式,自觉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各类明星人物也要起到榜样作用。同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在根源上清除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象。
(四)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的完善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笔者认为,既要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又要对未成年人从宽处罚。因此要健全完善的矫正制度,使其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起到惩罚未成年人的作用。在缓行矫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避免未成年人在缓行期间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造成心理方面的伤害。同时要加强监管制度,争取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改变未成年人的行为,帮助未成年人塑造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中国的未来。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大护航,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欢.未成年人犯罪缓行的适用与完善——以刑罚修正案九第72条未出发[J].法制博览.2019(15)
2.刘思思.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研究[J].法制博览.2019(15)
3.张蕾.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辽宁经济.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