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绩跟不上而留级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副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能够恢复留级制度,给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发育较迟的孩子一年的缓冲时间”,并引用了自己18年的专项研究数据佐证,我国53.8%的孩子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自然(日历)年龄同步,33.8%的孩子生理或心理年龄低于自然年龄,若不允许留级,就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吃大亏,必须拯救这些孩子。钱教授的倡导,引起了家长、教师、校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讨论。支持钱教授观点的人认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是一个高速度、高效能的运转过程,如果所有孩子一刀切地直升年级,对于一些生理或心理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可能要拼命地追赶,但可能也没法追赶得上。孩子学习跟不上,并不是学不会,只是起步比别人慢一些,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已,为什么不允许留级呢?所以,目前的学籍管理体制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少人性化和针对性。等等。
其实,国家一直都没有出台过不能留级的规定,目前的学籍管理体制也是以地方为主。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方中小学基本上还存在着留级的现象,但进入21世纪之后,各省市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有学生学籍管理的条例出台,若没有特殊的情况,如因病休学,一般是不允许留级的。
我1985年参加工作,从教30多年,在湖南、广东6所中学工作过,担任过5所中学的校长,其中有4所是初级中学。我一直都在教学一线工作,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跟不上就留级,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公办学校学位、特别是优质学位供不应求
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免费教育,从教育公平原则来说,谁都无权多享受一年或几年。偏远山区和农村缺少充足的师资和教育经费,教材等资源的重复使用会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学位非常紧张,学位房的暴涨就是一个例证。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求读公办学校很不容易,以前按积分入学政策办理,积分较高的还能获得有限的学位,而现在积分达到满分的太多了,学位根本都不够分配了,即使捐资助学再多,也没法提供学位。这就是现实的情况,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允许百分之多少的孩子留级占据学位,而另一部分却要卷起铺盖回老家农村,去过守望父母的生活。所以,很多地方就自然地取消了留级条例,若因病和突发事件影响正常就读,可向学校提出留级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还是可行的,但不能因为成绩或自身的其他原因而提出留级申请。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留级会挤占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所以,留级的确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二、留级标准的确立和操作存在难度
钱副教授用多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生理或心理年龄低于自然年龄的孩子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应该等待这些孩子生理或心理年龄成长到与自然年龄平齐,那就得留级,这样才能体现出政策的人性化。如此说来,就应该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留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若只留一部分,留谁不留谁?也很难把握。决定是直升还是留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确立怎样的标准,又如何去操作?或根据学年考试成绩,或根据综合素养,或根据智商IQ测试,还是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来确定?孩子生下来的天份本来就不相同,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不相同,面对的教育者也不相同,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留级不可能解决这个差异。即使采用某种标准划出了留级的范围,并操作成功,但这个三分之一留级了,直升的三分之二里面马上又会分化出新的三分之一,并且这个三分之一里往往很多学生还会是上一年级里留下来的三分之一,他们还应该继续留级吗?的确很难操作。特别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弱智儿童的入学,政策上是就近入学和随班就读,那是否允许他们也留级?我们只强调进步,不强调学业水准,所以,根据“三个年龄”不同步来决定学生是否留级,是没有意义的,是很不合理的。
三、留级有违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愿
若允许留级,对留级学生的认定工作主要还是班主任来操作,班主任一般情况下都会将表现差和成绩差的学生留下,也就是留级的学生都是“拖后腿”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可能也没办法去核定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年龄。这批学生留级了,会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感到欣慰,但上一年级留下来的“拖后腿”的学生又会让他们心塞。从班级的管理来看,还不如不动的好,原来的学生比较熟悉,留级下来的学生陌生,教育工作又得从头开始。所以,大多数教师不支持留级。
对家长来说,留级是没有脸面的事,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留级,因为民间存在着一个攀比的习俗,留级会给人笑话,担心给孩子成年后找对象以及成家留下一个闲话。学生个人也存在着留级的心理压力和刺激,因为这是造成歧视的根源之一,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过去留级的一些事实也告诉我们,留级的学生里几乎没有一个是过得开心的,也很少有学生会因为留级而学得更好的。所以,即使允许留级,也没有几个家长和学生愿意,若用强制手段,那就真的不人性化了。
四、走教育国际化之路,留级是没有必要的
在美国和西欧诸国,没有留级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就在课堂上实施。先以美国民办小学例,每所学校都有责任安排约10%的弱智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成功,学校给每个孩子成功的标准不同,这个成功是指超越他自已,不是与同学们相比较,更不是要达到某个共同的学业水准。初中学校,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没有固定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概念,学校用学生走班分层施教的办法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如数学课,8年级的学生可到6年级听课,老师几乎一整天都在上课,学生不需要留级。到高中就更没有留级的概念了,修满学分就可毕业,修不满学分不毕业也没关系,回家修学分,一年或几年后再来测试也行。
美国并不把基础教育起步阶段的学业看得那么重,而看重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美国有一种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专门为残智障的孩子学习服务的,若孩子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障碍,学校和相关部门会对孩子在体力、智力、注意力、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和能力、课堂内外的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系列评估,确认他们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但也需得到家长的同意。在美国纳什维尔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却了解到,这里的正常孩子和不正常孩子的比例几乎达到了一比一,也就是说,正常的孩子也在“抢”这里的学位,美国富裕阶层的家庭有意让自己正常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世界不是完美无缺的,社会上还存在着弱势群体,需要很多人去帮助、去扶持,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并立志努力学习、形成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需要帮助和扶持的人,责任和担当就形成于无声之处了。
从教育国际化的观点来看,我国各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留级的做法是一个进步。
五、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
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对于有留级取向的家长来说,更应该担负起孩子教育的责任。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责任教育自己子女,有义务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实现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听力障碍,上小学三个月就退学了,是他的妈妈南希一直在陪伴着他的学习和成长,南希并没有很高的文化层次,关键是爱与责任。
至于学业水平,如果家长觉得有需要,可以借力于校外教育辅导机构,可针对孩子的差异性面对面辅导,不要把孩子的学业问题全放到学校去解决。
总之,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不是要达到一个统一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全部达到的标准或水平。譬如现在初三的孩子,完成了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拿到的证书也不叫毕业证,而叫作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各地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并不要求考试成绩及格,主要是表现好就可发放证书。
我国的学制本来就偏长,从三岁入托起,还要经过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本科毕业就22岁了,再留级一次或几次,年龄就会更大。其实,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知识性的东西很容易获得,不必要象以前那样通过记忆来获取,就是通过反复訓练获得的解题技能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解题的任务可通过编程让电脑来完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更为重要,很多在学校找不到成功感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才找到和发现自己,也才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应该如何去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从而为之而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刘克风(1965-),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广州市南沙横沥中学校长,兼任南沙区政府督学。2012年被南沙区政府授予南沙首批高端人才称号。广州市首批“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训结业,广州市“教育名家工作室”熊少严工作室成员。在教育管理上致力于师德建设研究、应用心理学研究、中美基础教育比较研究,2016年7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本教育教学个人专著《跨文化的教育体验和反思——现代化进程与学校转型》。
其实,国家一直都没有出台过不能留级的规定,目前的学籍管理体制也是以地方为主。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方中小学基本上还存在着留级的现象,但进入21世纪之后,各省市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有学生学籍管理的条例出台,若没有特殊的情况,如因病休学,一般是不允许留级的。
我1985年参加工作,从教30多年,在湖南、广东6所中学工作过,担任过5所中学的校长,其中有4所是初级中学。我一直都在教学一线工作,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跟不上就留级,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公办学校学位、特别是优质学位供不应求
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免费教育,从教育公平原则来说,谁都无权多享受一年或几年。偏远山区和农村缺少充足的师资和教育经费,教材等资源的重复使用会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学位非常紧张,学位房的暴涨就是一个例证。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求读公办学校很不容易,以前按积分入学政策办理,积分较高的还能获得有限的学位,而现在积分达到满分的太多了,学位根本都不够分配了,即使捐资助学再多,也没法提供学位。这就是现实的情况,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允许百分之多少的孩子留级占据学位,而另一部分却要卷起铺盖回老家农村,去过守望父母的生活。所以,很多地方就自然地取消了留级条例,若因病和突发事件影响正常就读,可向学校提出留级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还是可行的,但不能因为成绩或自身的其他原因而提出留级申请。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留级会挤占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所以,留级的确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二、留级标准的确立和操作存在难度
钱副教授用多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生理或心理年龄低于自然年龄的孩子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应该等待这些孩子生理或心理年龄成长到与自然年龄平齐,那就得留级,这样才能体现出政策的人性化。如此说来,就应该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留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若只留一部分,留谁不留谁?也很难把握。决定是直升还是留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确立怎样的标准,又如何去操作?或根据学年考试成绩,或根据综合素养,或根据智商IQ测试,还是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来确定?孩子生下来的天份本来就不相同,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不相同,面对的教育者也不相同,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留级不可能解决这个差异。即使采用某种标准划出了留级的范围,并操作成功,但这个三分之一留级了,直升的三分之二里面马上又会分化出新的三分之一,并且这个三分之一里往往很多学生还会是上一年级里留下来的三分之一,他们还应该继续留级吗?的确很难操作。特别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弱智儿童的入学,政策上是就近入学和随班就读,那是否允许他们也留级?我们只强调进步,不强调学业水准,所以,根据“三个年龄”不同步来决定学生是否留级,是没有意义的,是很不合理的。
三、留级有违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愿
若允许留级,对留级学生的认定工作主要还是班主任来操作,班主任一般情况下都会将表现差和成绩差的学生留下,也就是留级的学生都是“拖后腿”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可能也没办法去核定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年龄。这批学生留级了,会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感到欣慰,但上一年级留下来的“拖后腿”的学生又会让他们心塞。从班级的管理来看,还不如不动的好,原来的学生比较熟悉,留级下来的学生陌生,教育工作又得从头开始。所以,大多数教师不支持留级。
对家长来说,留级是没有脸面的事,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留级,因为民间存在着一个攀比的习俗,留级会给人笑话,担心给孩子成年后找对象以及成家留下一个闲话。学生个人也存在着留级的心理压力和刺激,因为这是造成歧视的根源之一,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过去留级的一些事实也告诉我们,留级的学生里几乎没有一个是过得开心的,也很少有学生会因为留级而学得更好的。所以,即使允许留级,也没有几个家长和学生愿意,若用强制手段,那就真的不人性化了。
四、走教育国际化之路,留级是没有必要的
在美国和西欧诸国,没有留级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就在课堂上实施。先以美国民办小学例,每所学校都有责任安排约10%的弱智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成功,学校给每个孩子成功的标准不同,这个成功是指超越他自已,不是与同学们相比较,更不是要达到某个共同的学业水准。初中学校,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没有固定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概念,学校用学生走班分层施教的办法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如数学课,8年级的学生可到6年级听课,老师几乎一整天都在上课,学生不需要留级。到高中就更没有留级的概念了,修满学分就可毕业,修不满学分不毕业也没关系,回家修学分,一年或几年后再来测试也行。
美国并不把基础教育起步阶段的学业看得那么重,而看重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美国有一种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专门为残智障的孩子学习服务的,若孩子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障碍,学校和相关部门会对孩子在体力、智力、注意力、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和能力、课堂内外的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系列评估,确认他们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但也需得到家长的同意。在美国纳什维尔市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却了解到,这里的正常孩子和不正常孩子的比例几乎达到了一比一,也就是说,正常的孩子也在“抢”这里的学位,美国富裕阶层的家庭有意让自己正常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世界不是完美无缺的,社会上还存在着弱势群体,需要很多人去帮助、去扶持,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并立志努力学习、形成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需要帮助和扶持的人,责任和担当就形成于无声之处了。
从教育国际化的观点来看,我国各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留级的做法是一个进步。
五、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
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对于有留级取向的家长来说,更应该担负起孩子教育的责任。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责任教育自己子女,有义务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实现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听力障碍,上小学三个月就退学了,是他的妈妈南希一直在陪伴着他的学习和成长,南希并没有很高的文化层次,关键是爱与责任。
至于学业水平,如果家长觉得有需要,可以借力于校外教育辅导机构,可针对孩子的差异性面对面辅导,不要把孩子的学业问题全放到学校去解决。
总之,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不是要达到一个统一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全部达到的标准或水平。譬如现在初三的孩子,完成了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拿到的证书也不叫毕业证,而叫作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各地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并不要求考试成绩及格,主要是表现好就可发放证书。
我国的学制本来就偏长,从三岁入托起,还要经过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本科毕业就22岁了,再留级一次或几次,年龄就会更大。其实,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知识性的东西很容易获得,不必要象以前那样通过记忆来获取,就是通过反复訓练获得的解题技能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解题的任务可通过编程让电脑来完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更为重要,很多在学校找不到成功感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才找到和发现自己,也才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应该如何去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从而为之而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刘克风(1965-),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广州市南沙横沥中学校长,兼任南沙区政府督学。2012年被南沙区政府授予南沙首批高端人才称号。广州市首批“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训结业,广州市“教育名家工作室”熊少严工作室成员。在教育管理上致力于师德建设研究、应用心理学研究、中美基础教育比较研究,2016年7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本教育教学个人专著《跨文化的教育体验和反思——现代化进程与学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