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6日,金星凌日。
历史上会这样描述2012年台湾的6月:地震连迭,暴雨不断,泰利台风以穿越台湾海峡的路径令台湾经历一场虚惊。为阻挡美国牛肉进口,民进党霸占“立法院”主席台五天四夜。联合报以“关键两年台湾快转”为题推出企划专题。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喊出“三年之后超越韩国三星”。
饮食与宠物书的交相辉映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台湾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产业失去竞争力,经济衰退,台湾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上,而值此关键时刻,独有一个行业逆势成长,那就是创意勃发的餐饮业。平民百姓无力跳上主席台,转而回头寻找平静而确定的幸福;大学毕业生第一志愿是进入号称“幸福企业”的王品餐饮集团工作;选择创业的人,就去开咖啡馆或卖美式早午餐……这也解释了食谱书、食记书这两年的如同山洪大爆发,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各路“饮食达人”取代过去的“老饕”、“饕客”,“食谱作家”不再是从前的婆婆妈妈和厨师,型男、艺人、学者、作家、主妇、部落客、人类学家……个个都在教人如何烹煮,或者至何处寻找美食,“排队吃美食”俨然成为全民运动。《巴黎的幸福厨房》、《猫儿的幸福餐桌》、《轻松打造完美厨艺》、《敦子的食堂》是这个月的焦点新书。《自在生活》、《择食》、《詹姆士轻松煮健康》、《日本人妻边惠玉教你做家庭幸福料理》、《238个料理的为什么?小小米桶的不失败厨艺》、《阿基师家常菜偷吃步》、《7天瘦肚子的神奇蔬果汁》、《邰客好吃》、《好评超人气88道平底锅料理》、《Joanna的浓情料理》、《厨艺之钥》、《深夜食堂》系列……仿佛饿了几个世纪之久,小小的排行榜上竟然挤进了如此之多的饮食相关书籍,这是出版史上的从来没有过的新闻。
那种饥饿,来自于一种置个人自由于国家强大之上的觉悟。
有猫狗相伴也是某种风雨之中确定的幸福吧?和饮食书一样,只是规模小了一圈,为狗和猫写书的作家、部落客也在这个人幸福至上时代蔓延扩张之中。褚士莹《爱。犬》是一个爱狗的地球人、NGO工作者写给人类和狗的书。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被秋田犬攻击以致脸上缝了一百多针并且差一点失去右眼。他一度恐惧狗,但重建受创心灵的也是一只狗。作者与狗的故事、狗的饲养学、狗的疗愈作用、拯救流浪动物、爱等等,因为想把所有事情都在一本书中说完,《爱。犬》遂变成了一本材料繁杂焦点、太多的书,也就是说,它至少应该拆成三本书来写。这不就应该是编辑的专长吗?
相较之下,猫夫人的猫摄影书《台湾这里有猫》、吴毅平《当世界只剩下猫》就“市场取向”多了,话不必说太多,摆出一张张动人的猫照片,就足以柔化坚硬的心,对抗人世诡谲。Emily的《我爱陈明珠》,副书名题为“读万卷书不如捡一只猫”,所以陈明珠是一只捡来的猫,把一只猫写成一本文字份量重的书而非养猫指南,可以想见这猫有多少故事,或者反过来,这人有多少的波涛起伏被照见。唯有陪伴过猫狗的人才知晓,当决定用爱守候它们一辈子,生命的脉络纹理是会被改变的。
作家与出版人之梦
没有付出的幸福何其浅薄,不管是排队等候一盒现烤起司蛋糕,还是照顾生病的动物,又或者走上街头表达对政策的异议。
这个月,包括朱天心、吴明益、陈雪、骆以军、蔡逸君、吴音宁等多位文学作家与上百位彰化溪洲乡农民到“行政院”抗议形同与农民抢夺灌溉用水的中科四期引水工程,另有黄春明、小野、李昂、刘克襄等上百位艺文界人士参与联署,文学人作为异议分子的年代似乎又回来了。
文学作家能见度升高了,特别是纪蔚然。纪蔚然的第一本小说《私家侦探》和刘克襄台湾人物故事散文集《十五颗小行星》将搬上大屏幕,下山操子(林香兰)撰写的台日家族故事《流转家族》也正透过日本山形纪录片策展人藤冈朝子向日本NHK提案拍摄纪录片。纪蔚然在一场为7月香港书展暖身的“一本书的眼耳鼻口-香港和台湾书籍的封面设计”对谈中,以他不怕得罪人的作风直指台湾的书籍设计风格与内容逐渐脱钩,流于浮夸,“没有激起读者买书的欲望,反而只看到出版商的欲望”。“设计凌驾阅读”、“设计过度”的议题并未延续,不了了之,倒是纪蔚然一言既出,“嘿,说的就是它们了。”对熟悉出版的人来说,不免会有几本明显挑战阅读惯性的书(或非书)直接跳进眼耳鼻口。
2012年5月,“新闻局”隐入历史,“文建会”升格“文化部”。甫成立的“文化部”把第三十六届金鼎奖特别贡献奖颁给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天下杂志群董事长殷允芃。第一任“文化部长”龙应台表示,林载爵既是文学人,也是历史人,既关心古典,又投入现世,脚踏实地地做好出版与经营,将两种不能并存的才能聚集一身。殷允芃则是“台湾文化标竿”,三十几年来在价值颠倒、政权转移、时尚更替中,坚守出版初衷。
果然是懂出版与文化的“部长”的发言。回到“脚踏实地地做好出版与经营”,林载爵是,宝瓶文化的朱亚君又何尝不是?宝瓶可以出版高度市场性的话题书、畅销文学书如《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巴别塔之犬》,但观其书单,以感性与理性经营“华文文学”似乎才是它的梦想或理想。2010年大气魄地以“文学第一轴线”推出郭正伟、神小风、朱宥勋、吴柳蓓、彭心楺、徐嘉泽等六位台湾文学新星之作。两年后的现在,则与重庆出版集团合作,共同策划,两岸同步发行毕飞宇《是谁在深夜说话》、盛可以《道德颂》、魏微《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徐则臣《夜火车》、李洱《遗忘》。整套书包装的主题为“这世代,火文学”,从而揭示了一种“写作是杀死自己,让别人守灵”的“这世代”写作姿态。除毕飞宇有知名度外,其余对台湾读者来说皆属陌生的名字,如何把重要但不被认识的作家放到市场,宝瓶的营销与品牌力正接受考验。
香港记者、报导作家陈晓蕾则是一个逐渐被认识的名字。她的《剩食》获“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称号。藉由到台湾领奖的机会,陈晓蕾顺便到花莲和宜兰采访,见证台湾透过农业经营小区的范例,并将相关报导收录到新书《有米》。
《有米》从“没有春天、没有风的城市”感性入手写香港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写香港的城市一隅与乡郊,写“核心价值”之外的香港人的另类生活。全书由陈晓蕾所欣赏的台湾设计师王春子设计。从《剩食》到《有米》,香港之于台湾的意义总算不再是一个只有美食和提供精品大采购,空气中飘着浓浓钱味的观光城市。 对台湾读者来说,《有米》属于新品种的书,《讨债株式会社》也是,它是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前三名得奖之作的集结,获第一名的徐嘉泽就是上述“文学第一轴线”的徐嘉泽。到底电影小说该如何写,评审要怎么评,导演的看法又如何,《讨债株式会社》在尝试定义“电影小说”。
复活之书
当台湾小说家张维中成为“旅日作家”,他的创作也因为气候地理的变迁而不同了。七年前的长篇《三明治俱乐部》他写“表格女王”、“格言先生”、“草莓少年”的共同生活,很有都会偶像剧况味,到日本读书、工作后,他写《东京上手辞典》、《半日东京》,又根据光怪陆离的新闻写成推理小说《无影者》。东京新宿二丁目的氛围加上村上春树言“影子一点用都没有,只会增加重量而已”的催化,一个推理小说家一年级生就此诞生。
经过日本51年的统治,台湾人看日本毕竟不同于中国大陆,反之亦然。陈希我《日本人的表情》台湾版作者序第一开头就说了,1989年他去日本,日本人总会问一句:大陆来的?还是台湾?所以台湾要与大陆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看中国大陆的日本文化学者如何写日本。话说回来,台湾人对日本的兴趣真是浓厚,即使日本陷入衰退。受封为“了解日本民族的经典读本”,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鲁思·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菊花与剑》数十年来已有各种版本,一代读过换一代,最新一个版本刚刚问世——大陆的译本。
卷土重来的经典之作还有《神的历史》。“神”死了吗?“神”有未来吗?十六年前立绪出版社把宗教议题评论家、宗教思想史家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神的历史》引进台湾后,各出版社陆续出版她的著作如《佛陀》、《为神而战》、《伊斯兰》、《大蜕变》、《穆罕默德》、《万物初始》,十六年后出版社决定让《神的历史》重新问世。需要耐心阅读的《神的历史》曾经连续一年高挂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宗教趋向相互开放、交谈的新世纪,它的重新出版遂有了不同的意义。
如今官拜“中央社社长”的诗人罗智成,作品不多但影响力巨大。已故诗人林耀德曾以“微宇宙中的教皇”为题品评其作,1988年的《宝宝之书》则是公认的罗智成“最甜美的巅峰之作”,如今它的重现,乃是诗国的江湖盛事。
吴若权的工作自传《其实,我这么努力》时隔七年改版重出,是给社会新鲜人的励志书。
蒋勋的《美的曙光》并没有等太久,不到四年就有了新编版本。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是坏消息,但好消息是,它重新复活的机会也变大了。
历史上会这样描述2012年台湾的6月:地震连迭,暴雨不断,泰利台风以穿越台湾海峡的路径令台湾经历一场虚惊。为阻挡美国牛肉进口,民进党霸占“立法院”主席台五天四夜。联合报以“关键两年台湾快转”为题推出企划专题。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喊出“三年之后超越韩国三星”。
饮食与宠物书的交相辉映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台湾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产业失去竞争力,经济衰退,台湾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上,而值此关键时刻,独有一个行业逆势成长,那就是创意勃发的餐饮业。平民百姓无力跳上主席台,转而回头寻找平静而确定的幸福;大学毕业生第一志愿是进入号称“幸福企业”的王品餐饮集团工作;选择创业的人,就去开咖啡馆或卖美式早午餐……这也解释了食谱书、食记书这两年的如同山洪大爆发,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各路“饮食达人”取代过去的“老饕”、“饕客”,“食谱作家”不再是从前的婆婆妈妈和厨师,型男、艺人、学者、作家、主妇、部落客、人类学家……个个都在教人如何烹煮,或者至何处寻找美食,“排队吃美食”俨然成为全民运动。《巴黎的幸福厨房》、《猫儿的幸福餐桌》、《轻松打造完美厨艺》、《敦子的食堂》是这个月的焦点新书。《自在生活》、《择食》、《詹姆士轻松煮健康》、《日本人妻边惠玉教你做家庭幸福料理》、《238个料理的为什么?小小米桶的不失败厨艺》、《阿基师家常菜偷吃步》、《7天瘦肚子的神奇蔬果汁》、《邰客好吃》、《好评超人气88道平底锅料理》、《Joanna的浓情料理》、《厨艺之钥》、《深夜食堂》系列……仿佛饿了几个世纪之久,小小的排行榜上竟然挤进了如此之多的饮食相关书籍,这是出版史上的从来没有过的新闻。
那种饥饿,来自于一种置个人自由于国家强大之上的觉悟。
有猫狗相伴也是某种风雨之中确定的幸福吧?和饮食书一样,只是规模小了一圈,为狗和猫写书的作家、部落客也在这个人幸福至上时代蔓延扩张之中。褚士莹《爱。犬》是一个爱狗的地球人、NGO工作者写给人类和狗的书。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被秋田犬攻击以致脸上缝了一百多针并且差一点失去右眼。他一度恐惧狗,但重建受创心灵的也是一只狗。作者与狗的故事、狗的饲养学、狗的疗愈作用、拯救流浪动物、爱等等,因为想把所有事情都在一本书中说完,《爱。犬》遂变成了一本材料繁杂焦点、太多的书,也就是说,它至少应该拆成三本书来写。这不就应该是编辑的专长吗?
相较之下,猫夫人的猫摄影书《台湾这里有猫》、吴毅平《当世界只剩下猫》就“市场取向”多了,话不必说太多,摆出一张张动人的猫照片,就足以柔化坚硬的心,对抗人世诡谲。Emily的《我爱陈明珠》,副书名题为“读万卷书不如捡一只猫”,所以陈明珠是一只捡来的猫,把一只猫写成一本文字份量重的书而非养猫指南,可以想见这猫有多少故事,或者反过来,这人有多少的波涛起伏被照见。唯有陪伴过猫狗的人才知晓,当决定用爱守候它们一辈子,生命的脉络纹理是会被改变的。
作家与出版人之梦
没有付出的幸福何其浅薄,不管是排队等候一盒现烤起司蛋糕,还是照顾生病的动物,又或者走上街头表达对政策的异议。
这个月,包括朱天心、吴明益、陈雪、骆以军、蔡逸君、吴音宁等多位文学作家与上百位彰化溪洲乡农民到“行政院”抗议形同与农民抢夺灌溉用水的中科四期引水工程,另有黄春明、小野、李昂、刘克襄等上百位艺文界人士参与联署,文学人作为异议分子的年代似乎又回来了。
文学作家能见度升高了,特别是纪蔚然。纪蔚然的第一本小说《私家侦探》和刘克襄台湾人物故事散文集《十五颗小行星》将搬上大屏幕,下山操子(林香兰)撰写的台日家族故事《流转家族》也正透过日本山形纪录片策展人藤冈朝子向日本NHK提案拍摄纪录片。纪蔚然在一场为7月香港书展暖身的“一本书的眼耳鼻口-香港和台湾书籍的封面设计”对谈中,以他不怕得罪人的作风直指台湾的书籍设计风格与内容逐渐脱钩,流于浮夸,“没有激起读者买书的欲望,反而只看到出版商的欲望”。“设计凌驾阅读”、“设计过度”的议题并未延续,不了了之,倒是纪蔚然一言既出,“嘿,说的就是它们了。”对熟悉出版的人来说,不免会有几本明显挑战阅读惯性的书(或非书)直接跳进眼耳鼻口。
2012年5月,“新闻局”隐入历史,“文建会”升格“文化部”。甫成立的“文化部”把第三十六届金鼎奖特别贡献奖颁给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天下杂志群董事长殷允芃。第一任“文化部长”龙应台表示,林载爵既是文学人,也是历史人,既关心古典,又投入现世,脚踏实地地做好出版与经营,将两种不能并存的才能聚集一身。殷允芃则是“台湾文化标竿”,三十几年来在价值颠倒、政权转移、时尚更替中,坚守出版初衷。
果然是懂出版与文化的“部长”的发言。回到“脚踏实地地做好出版与经营”,林载爵是,宝瓶文化的朱亚君又何尝不是?宝瓶可以出版高度市场性的话题书、畅销文学书如《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巴别塔之犬》,但观其书单,以感性与理性经营“华文文学”似乎才是它的梦想或理想。2010年大气魄地以“文学第一轴线”推出郭正伟、神小风、朱宥勋、吴柳蓓、彭心楺、徐嘉泽等六位台湾文学新星之作。两年后的现在,则与重庆出版集团合作,共同策划,两岸同步发行毕飞宇《是谁在深夜说话》、盛可以《道德颂》、魏微《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徐则臣《夜火车》、李洱《遗忘》。整套书包装的主题为“这世代,火文学”,从而揭示了一种“写作是杀死自己,让别人守灵”的“这世代”写作姿态。除毕飞宇有知名度外,其余对台湾读者来说皆属陌生的名字,如何把重要但不被认识的作家放到市场,宝瓶的营销与品牌力正接受考验。
香港记者、报导作家陈晓蕾则是一个逐渐被认识的名字。她的《剩食》获“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称号。藉由到台湾领奖的机会,陈晓蕾顺便到花莲和宜兰采访,见证台湾透过农业经营小区的范例,并将相关报导收录到新书《有米》。
《有米》从“没有春天、没有风的城市”感性入手写香港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写香港的城市一隅与乡郊,写“核心价值”之外的香港人的另类生活。全书由陈晓蕾所欣赏的台湾设计师王春子设计。从《剩食》到《有米》,香港之于台湾的意义总算不再是一个只有美食和提供精品大采购,空气中飘着浓浓钱味的观光城市。 对台湾读者来说,《有米》属于新品种的书,《讨债株式会社》也是,它是BenQ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前三名得奖之作的集结,获第一名的徐嘉泽就是上述“文学第一轴线”的徐嘉泽。到底电影小说该如何写,评审要怎么评,导演的看法又如何,《讨债株式会社》在尝试定义“电影小说”。
复活之书
当台湾小说家张维中成为“旅日作家”,他的创作也因为气候地理的变迁而不同了。七年前的长篇《三明治俱乐部》他写“表格女王”、“格言先生”、“草莓少年”的共同生活,很有都会偶像剧况味,到日本读书、工作后,他写《东京上手辞典》、《半日东京》,又根据光怪陆离的新闻写成推理小说《无影者》。东京新宿二丁目的氛围加上村上春树言“影子一点用都没有,只会增加重量而已”的催化,一个推理小说家一年级生就此诞生。
经过日本51年的统治,台湾人看日本毕竟不同于中国大陆,反之亦然。陈希我《日本人的表情》台湾版作者序第一开头就说了,1989年他去日本,日本人总会问一句:大陆来的?还是台湾?所以台湾要与大陆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看中国大陆的日本文化学者如何写日本。话说回来,台湾人对日本的兴趣真是浓厚,即使日本陷入衰退。受封为“了解日本民族的经典读本”,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鲁思·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菊花与剑》数十年来已有各种版本,一代读过换一代,最新一个版本刚刚问世——大陆的译本。
卷土重来的经典之作还有《神的历史》。“神”死了吗?“神”有未来吗?十六年前立绪出版社把宗教议题评论家、宗教思想史家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神的历史》引进台湾后,各出版社陆续出版她的著作如《佛陀》、《为神而战》、《伊斯兰》、《大蜕变》、《穆罕默德》、《万物初始》,十六年后出版社决定让《神的历史》重新问世。需要耐心阅读的《神的历史》曾经连续一年高挂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宗教趋向相互开放、交谈的新世纪,它的重新出版遂有了不同的意义。
如今官拜“中央社社长”的诗人罗智成,作品不多但影响力巨大。已故诗人林耀德曾以“微宇宙中的教皇”为题品评其作,1988年的《宝宝之书》则是公认的罗智成“最甜美的巅峰之作”,如今它的重现,乃是诗国的江湖盛事。
吴若权的工作自传《其实,我这么努力》时隔七年改版重出,是给社会新鲜人的励志书。
蒋勋的《美的曙光》并没有等太久,不到四年就有了新编版本。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是坏消息,但好消息是,它重新复活的机会也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