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的四个切入点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最容易被忽视,其实题目更需要推敲。因为题目可以显示诗歌的类别,从题目看《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从军行》《塞下曲》是边塞诗;《咏素蝶诗》《北陂杏花》是咏物诗。诗歌题目还可以反映诗歌的内容,通过题目能够得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写雪景和送别友人为内容的。《寄远》是写游子思归的。有时如果不看题目都很难理解诗歌,请看下面四句诗: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许多学生读后不解诗歌的意思,当看到诗歌的题目“云”时恍然大悟。另外,诗歌的题目还可以暗示诗歌的感情。例如:《宿建德江》可初步判断其情感为羁旅愁思;《登幽州台歌》是登高怀古诗,可能寄寓诗人壮志未酬之感;《归园田居》则显示山水田园诗的特征,寄托诗人的闲适恬淡的情怀。我们再欣赏一首王令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单从“残花”“子规”“夜半”“啼血”这些引人伤感的字眼来看,就会误认为是一首伤春的诗歌。而从题目“送春”来看诗人的情感则显得豁达平静,再结合整首分析,此诗表现的是顺应规律、珍惜生活的乐观精神。所以对诗歌题目要持认真推敲的态度,“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注意补充注释
   许多诗歌有补充注释,有的学生答题时视而不见,认为这些注释可有可无,实则不然,注释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有的注释词语,如仲殊的《南柯子 忆旧》中末句“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对“家”的注释为“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如果忽视此注释就不会把 “人家”正确理解为”人”。有的暗示背景,我们看一首诗:《湖州歌》(其六)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然后出题者给出作者汪元量的注释如下:南宋诗人,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土中所作。这一注释提供的背景帮助我们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时,起到引导方向的作用。同样面对江水悠悠,汪元量发出的慨叹肯定不同于苏轼的追慕前人,壮志未酬,而是对故土的依恋和亡国之痛。有的介绍作者经历,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一诗给出“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的注释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政治失意后的寂寞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正因为注释对理解诗歌有极大的帮助,所以面对这座“宝山”,我们岂能空手而归?
   三、留意提问方式
   古诗鉴赏的提问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稍不留神就会掉进陷阱。如“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与“这首词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二者“貌合神离”表面相似实则答题角度迥然不同,前者侧重景物特点,后者侧重描写技巧。因此这常常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明确提问的方式有哪些。在这里,我们就提问的方式进行归纳,希望对复习有所帮助。手法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人是怎样描写画面的?意境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语言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其次,要能识别提问“陷阱”。如:能认清“作者怎样抒发情感的?”和“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一个考手法,一个考情感,;能知道“结合全词分析上阕开头两句的抒情手法。”不能只分析上阕开头两句,必须结合全词分析。因此留意提问方式,认清提问“陷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答非所问,进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四、审清意象含义
   意象是经过作者运思而成并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所以,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就会更容易体会诗歌的情感。古诗中许多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如“柳”寄寓离愁别绪,“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菊花”突出诗人清高脱俗的品质,“黍离”含有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大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杜鹃”抒哀怨凄凉或思归之感,“啼猿”常常表达悲伤之情,“寒蝉”因其生命不久,往往代表了悲凉。把握住这些意象含义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正确理解诗歌感情的钥匙。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含义会有变化。比如“燕子”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是春天的象征,寄寓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燕子则是时光流逝的象征,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慨叹;而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燕子成了四百年历史的见证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沧桑感。这些诗中的燕子被寄寓了不同的情感,我们在解读时应结合诗歌的具体情况仔细理解,反复斟酌,审清含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如果我们刻舟求剑,抱着意象的固定含义不不放,很可能错解全诗。
   总之,在鉴赏古诗时只有做到关注诗歌题目、注意补充注释、留意提问方式、审清意象含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更准确第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做到准确理解诗歌。
  
其他文献
一、营造书香班级   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学生不会阅读就意味着不会思考、不会联想、就没有学习的激情,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为此,以全校打造“书香校园”为契机,营造班级的书香氛围。   在开学初对学生做的阅读调查中,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量、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参差不齐。为此利用每周的两节阅读课开展了丰富
期刊
作为教育者,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健康成长。素质教育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沟通、精神的相遇和生命的碰撞。而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教师,应更多的跟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全面发展。   一、跟学生多接触,了解其内心世界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育人首先要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前提是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的感情
期刊
一、讲究语言的通顺   第一、多朗读多背诵   要使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语言素材,关键在于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原文背诵作为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之一,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没有足够的输入和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课本里的文章,语言都是好的,应该多朗读和背诵。只有多读,才能把正确的语言学到手,写起文章来才能句子通顺,少出病句。   第二、对症下
期刊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材料】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晾着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斑点!”有一天,这位女士的朋友到她家做客,听见她嘲笑对面的女士时,就仔细地观察起来。结果细心的朋友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拿起一块抹
期刊
[介词和连词]   有些词可以做介词,也可以做连词,比如“和”“跟”“同”“与”等。怎样断定它们的词性呢?可以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交换位置法。介词两边的词语位置不能互换,换了意思就变了;连词两边的词语位置可以换,换后意思不变。   如:我跟他学外语。≠ 他跟我学外语。(介词)   我跟他是好朋友。= 他跟我是好朋友。(连词)   第二种方法是前加因素法。介词前面可以加别的词语,
期刊
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因而目前的中小学,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首先表现在教师角色定位:“传授型”的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样的课堂,
期刊
陶行之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在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一、作文评语要注重鼓励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夫”字就没了,他评曰:“大有作文之势!”第二篇仅有标题,连“夫”字也没有,他评曰:“引而不发,妙也!”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清白可喜。”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
期刊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平昌关镇中心学校迎来了崭新的2011年。学校引入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2011年定为教学质量年,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暑假期间学科组就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目的是把新学期前两周的课准备好;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给各任课教师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共同提高;学校只给学生订少许资料,由教师集体编写适合我校学生
期刊
一、培养健康心理,正确认识自我   留守儿普遍的心态是认为自己缺乏父母的爱,过去在学习上是个失败者;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心境中,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妨碍学习进步。因此,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这是关爱的关键所在。   我们采取的措施有:1、调适心理状态。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消极心态的严重危害性,主动地接近老师和同学,敢于讲心里话,正视自己。同时,老师应该努力营造班级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