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讲究语言的通顺
第一、多朗读多背诵
要使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语言素材,关键在于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原文背诵作为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之一,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没有足够的输入和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课本里的文章,语言都是好的,应该多朗读和背诵。只有多读,才能把正确的语言学到手,写起文章来才能句子通顺,少出病句。
第二、对症下药
根据病句产生的原因,找到自然克服它们的办法,针对前面刚提到的四种病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一是注意用词准确。根据词语含义与具体语境使用,不要用自己不懂的词。二是句子内容要符合真实情况,不要胡编乱造。三是学点语法知识,使句子内容完整无缺。四是写复杂句子,前后要搭配好,句与句之间配合恰当无语意冲突。
第三、多讨论,勤修改
多看周围同学的作文,四人小组互相修改作文,研究一下谁的文章有病句,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改等,经常这样做,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提高,同时勤修改自己作文不通顺的句子并及时请教别人,日子久了,作文自然会少写病句。
二、讲究语言的精炼
第一、学习作家精心锤炼语言的精神
除了广泛借鉴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切规范的现代书面语言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精心锤炼语言的精神,总结自己修改作文的经验,使自己的作文语言逐渐变得精炼简洁。被称为“诗囚”的孟郊贾岛以及后来的王安石等名家,都是对每个字、每句话反复进行锤炼,处心积虑地精心推敲修改。修改成功后,读者往往从中找不到任何修改痕迹。而且做到惜墨如金,不该多的字一个不能多,能够用一句话表达绝不啰嗦一句。可见语言唯精心锤炼方显文采,对中学生而言这一步不可忽视。仅从思想上认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精心推敲字句,修改自己文稿的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在长时期内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与强化。
第二、仔细观察,才能写出精炼明白的文章
鲁迅先生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什么是观察?观察绝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它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写出的文章才会精炼明白。
三、讲究语言的优美
第一、用词准确,叙述清楚具体,句子自然生动优美
张志公先生说:“运用得好的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必须对,不准、不对,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
例:我站在河边大榕树下,接上鱼竿,拴上鱼线,系紧鱼漂儿,钩上鱼食,左手握竿,右手鱼线轻轻甩向河里,然后坐下来,两眼紧盯着河面。不大工夫,鱼漂儿轻轻动了两下,这是鱼在试探,于是我沉住气,攥住鱼竿不动,眨眼的功夫,只见鱼漂儿向下一沉,我猛地一抬鱼竿,啊,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被钓上来了。
汤林斌同学模仿少年闰土捕鸟的片段,贴切而又生动写出了紧张而有趣的钓鱼过程,让人如临其境。
在写作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文中适当使用一些成语,既可节省很多话,又显得生动优美。
第二、恰当地巧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美感
修辞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添文采。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魔水”恰当地洒在文章上,就可以点石成金。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姑娘,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有那么美的天空。(郑振铎《海燕》)
柔情而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形象而又流畅描绘一幅湛蓝澄碧,清朗秀丽的画面,从而增添动人情思的艺术魅力。有经验的同学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例如:书,一叠叠堆起来;书包,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圈圈厚起来。沉重,沉重。
语言简练,排比与反复将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言简意赅。
扮靓作文的语言,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使文章文质兼美,人们读着这样的文章,自然会兴趣盎然,美不胜收。
多年的指导与实践,学生作文中各种语言问题确实避免了不少,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了许多,作文语言显得丰富多彩。学生整体作文水平高于同年段的其他班级,如此可见,作文语言教学的探索是必要的。
第一、多朗读多背诵
要使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语言素材,关键在于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原文背诵作为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之一,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没有足够的输入和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课本里的文章,语言都是好的,应该多朗读和背诵。只有多读,才能把正确的语言学到手,写起文章来才能句子通顺,少出病句。
第二、对症下药
根据病句产生的原因,找到自然克服它们的办法,针对前面刚提到的四种病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一是注意用词准确。根据词语含义与具体语境使用,不要用自己不懂的词。二是句子内容要符合真实情况,不要胡编乱造。三是学点语法知识,使句子内容完整无缺。四是写复杂句子,前后要搭配好,句与句之间配合恰当无语意冲突。
第三、多讨论,勤修改
多看周围同学的作文,四人小组互相修改作文,研究一下谁的文章有病句,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改等,经常这样做,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提高,同时勤修改自己作文不通顺的句子并及时请教别人,日子久了,作文自然会少写病句。
二、讲究语言的精炼
第一、学习作家精心锤炼语言的精神
除了广泛借鉴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切规范的现代书面语言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精心锤炼语言的精神,总结自己修改作文的经验,使自己的作文语言逐渐变得精炼简洁。被称为“诗囚”的孟郊贾岛以及后来的王安石等名家,都是对每个字、每句话反复进行锤炼,处心积虑地精心推敲修改。修改成功后,读者往往从中找不到任何修改痕迹。而且做到惜墨如金,不该多的字一个不能多,能够用一句话表达绝不啰嗦一句。可见语言唯精心锤炼方显文采,对中学生而言这一步不可忽视。仅从思想上认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精心推敲字句,修改自己文稿的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在长时期内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与强化。
第二、仔细观察,才能写出精炼明白的文章
鲁迅先生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什么是观察?观察绝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它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写出的文章才会精炼明白。
三、讲究语言的优美
第一、用词准确,叙述清楚具体,句子自然生动优美
张志公先生说:“运用得好的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必须对,不准、不对,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
例:我站在河边大榕树下,接上鱼竿,拴上鱼线,系紧鱼漂儿,钩上鱼食,左手握竿,右手鱼线轻轻甩向河里,然后坐下来,两眼紧盯着河面。不大工夫,鱼漂儿轻轻动了两下,这是鱼在试探,于是我沉住气,攥住鱼竿不动,眨眼的功夫,只见鱼漂儿向下一沉,我猛地一抬鱼竿,啊,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被钓上来了。
汤林斌同学模仿少年闰土捕鸟的片段,贴切而又生动写出了紧张而有趣的钓鱼过程,让人如临其境。
在写作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文中适当使用一些成语,既可节省很多话,又显得生动优美。
第二、恰当地巧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美感
修辞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添文采。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魔水”恰当地洒在文章上,就可以点石成金。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姑娘,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有那么美的天空。(郑振铎《海燕》)
柔情而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形象而又流畅描绘一幅湛蓝澄碧,清朗秀丽的画面,从而增添动人情思的艺术魅力。有经验的同学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例如:书,一叠叠堆起来;书包,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圈圈厚起来。沉重,沉重。
语言简练,排比与反复将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言简意赅。
扮靓作文的语言,以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使文章文质兼美,人们读着这样的文章,自然会兴趣盎然,美不胜收。
多年的指导与实践,学生作文中各种语言问题确实避免了不少,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了许多,作文语言显得丰富多彩。学生整体作文水平高于同年段的其他班级,如此可见,作文语言教学的探索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