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发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就诊的200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分析。在开始治疗的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末分别随访登记,第6个月末作最后评价。结果:经治疗,各个病种均有良好的转变。结论:应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针对各个病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心血管;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肺心病;认知功能下降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59-03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对2006~2007年门诊接诊的200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择经内科或心内科确诊为心血管病60岁及60岁以上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59例,女141例;60~69岁146例,70~79岁40例,80岁以上14例;冠心病40例,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60例,风心病20例,肺心病20例。所有患者心功能控制在Ⅲ级以内,符合我院制定的适应症范围。
1.2 方法
对200例入选患者的病种按心血管病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观察我科1年来住院病例病种的特点。
1.3 疗效指标
痊愈:完全消退,症状消失;显效:消退大于60%,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消退在20%~60%之间,症状改善;无效:消退小于20%,症状有所改善。
1.4 记录
在开始治疗的第1、3、6个月末分别随访登记,第6个月末作最后评价。
2 结果
本组患者病种分析,见表1。
从表1可见: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各60例,各占总住院人数的30%,占住院病例的首位;其次是冠心病,共4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20%;风心病2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0%;肺心病2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0%。
3 讨论
近年来,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单个危险因子均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推测可能的机理包括:①血压和血糖持续升高会引起脑小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梗死、脑血流下降和脑自身调节功能的改变,是影响认知功能的根本原因;②高血压可能促使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发生;③糖尿病可能与脑部物质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有关;④不恰当的降压、降糖治疗造成的反复低血压、低血糖发作等,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心血管系统对于应激反应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手术应激状态下易发生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有冠心病的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17%,而冠心病人发生率为0.1%~0.2%。术前的紧张、术中的疼痛、失血以及术后的不适均会引起患者较强的应激反应。
国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同一个体具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即有危险因素聚集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BMI、WC升高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增加,因此,控制体重,降低老年人BMI、WC水平,是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降低心血管发病危险的重要措施。
依托咪酯注射液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短效全麻药,具有催眠作用,镇痛效能较差,其作用强度4倍于戊炔巴氏妥钠,12倍于硫贲妥钠。心血管系统稳定是依托咪酯的突出优点之一。水剂依托咪酯以35%丙二醇为助溶剂,这是一种高渗物质,会使水剂依托咪酯的渗透浓度达4 750mm•1/L,为人体正常生理渗透浓度的十余倍,对血管刺激较大,常导致静脉注射时注射处的不适感及术后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的出现。丙二醇还带来一些其它副作用,如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因此,应用其它剂型取代丙二醇是有必要的。福尔利是应用20%中长链甘油三酯为溶剂的制剂,中长链甘油酯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营养治疗已多年,接近人体正常生理渗透浓度,仅为390mmol/L。通过本实验观察,福尔利很少出现静脉注射处疼痛等异常感觉以及术后的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尤其对化疗、放疗及病程长的患者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血管耐受性。福尔利起效迅速、平稳,几乎药液一经注完,患者即意识消失。它对血压脉搏影响轻微,诱导后3min影响稍大,主要是因为芬太尼、咪唑安定的共同作用,插管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说明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咪唑安定能有效地抑制心血管的应激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因其血管弹性差,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情况较多。使用依托咪酯麻醉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冠状血管有轻度扩张作用,使其阻力减小、血流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收缩力一般无明显改变,这对心肌氧供或血供受损的病人有利。通过本实验观察,老年患者使用福尔利复合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插管以及手术中麻醉维持均是安全的。麻醉诱导时,有19%病例发生肌肉不自主运动,这种现象主要是中枢性诱发的缘故。诱导时先给予芬太尼0.05mg或氟哌利多可减少其发生。
超重组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高于非超重组,并且在同组中,中心型体脂分布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也明显高于体脂呈外周分布者。进一步分析,可能是因为体脂中心分布可导致腹部脂肪细胞过多堆积,使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且肝脏对胰岛素清除率下降,血液中胰岛素代偿性增加,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肝脏脂酶活性增加,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三酰甘油清除减少,高密度脂蛋白降解增加,从而表现为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另外,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高于普通职业人群,这可能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往往由于工作缘故,人际交往明显增多,社会活动日渐频繁,因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随之增加。如高糖、高脂饮食、饮酒、吸烟及缺乏体育运动、睡眠时间减少、生活起居不规律等。再加上这一层次的知识分子长期从事脑力活动,精神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合成增多,引起血压增高、血脂代谢紊乱,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建议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改变不良膳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高级知识分子超重及体脂呈中心分布者明显多于女性,由于超重及体脂中心分布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聚集程度关系密切,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女性。原因可能为:①女性知识分子自我控制体重的意识高于男性,出于各种原因,女性更注意保持良好的体型。②女性知识分子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健康教育的依从性高于男性。这也说明,超重、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加,不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必然结果,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应该而且必须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新理念,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老年患者的循环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阻力下降、容量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降低,且比中青年组更明显。虽然血压的下降仍在正常范围,但要注意的是,合并严重心脏疾病、心脏功能差的老年患者在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应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老年患者机体老化,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应激能力下降,且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储备力低下,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下降。患者的恐惧及紧张、麻醉和治疗的疼痛和创伤刺激,都会引起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造成心肌耗氧量剧增,是心律紊乱、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综合性安全措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使手术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明显升高的幅度和比例、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过高时(≥180/110mmHg)可给予药物降压;对心率不快者,首选心痛定5~10mg含服;心率快者可选用氨酰心安12.5~25mg;合并心功能较差者(有症状或左室射血分数<55%),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压骤升者可选用异舒吉口内喷吸;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地给予药物,如心律平、异搏定等;慢性心衰患者应于术前、术中给氧;对有脑缺血性梗塞或暂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首选尼莫地平含服,或用脂溶性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术中给氧。经过术前用药的病人,在治疗中血压升高均未超过术前服药前血压与之持平者,心血管病况有所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时的应激能力,使其治疗时的潜在危险性减少,说明术前药物准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可见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术前药物应用是增加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BMI、WC增加是引起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因素。BMI、WC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分析发现,随着BMI、WC的增加,老年人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增高,BMI、WC增加在老年人高血压、高TC、高TG、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全身性肥胖和腹部肥胖均会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增加。这与我国“八五”、“九五”期间2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结论一致,与中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 汪琰,蔡其云,张世阳,葛余浩,王卫东.老年心血管病与血清铁蛋白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2):162-163.
[2] 赵敦友,边琳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6).
[3] 王洪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与护理要点[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5(3):262-263.
[4] 姜凤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5):374.
[5] 顾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J].交通医学,1994(1):214.
[6] 孙亚伟,张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1):94-96.
[7] 饶邦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系列问答[J].重庆医学,1988(6):52-53.
[8] 刘孟昌,刘国树,张明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7-90.
[9] Cheitlin MD,黄亚莉.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谱[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0(4):147.
[10] 葛兰兰,吴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拔牙306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2):23-25.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心血管;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肺心病;认知功能下降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59-03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对2006~2007年门诊接诊的200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择经内科或心内科确诊为心血管病60岁及60岁以上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59例,女141例;60~69岁146例,70~79岁40例,80岁以上14例;冠心病40例,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60例,风心病20例,肺心病20例。所有患者心功能控制在Ⅲ级以内,符合我院制定的适应症范围。
1.2 方法
对200例入选患者的病种按心血管病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观察我科1年来住院病例病种的特点。
1.3 疗效指标
痊愈:完全消退,症状消失;显效:消退大于60%,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消退在20%~60%之间,症状改善;无效:消退小于20%,症状有所改善。
1.4 记录
在开始治疗的第1、3、6个月末分别随访登记,第6个月末作最后评价。
2 结果
本组患者病种分析,见表1。
从表1可见: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各60例,各占总住院人数的30%,占住院病例的首位;其次是冠心病,共4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20%;风心病2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0%;肺心病2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0%。
3 讨论
近年来,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单个危险因子均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推测可能的机理包括:①血压和血糖持续升高会引起脑小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梗死、脑血流下降和脑自身调节功能的改变,是影响认知功能的根本原因;②高血压可能促使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发生;③糖尿病可能与脑部物质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有关;④不恰当的降压、降糖治疗造成的反复低血压、低血糖发作等,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心血管系统对于应激反应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手术应激状态下易发生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有冠心病的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17%,而冠心病人发生率为0.1%~0.2%。术前的紧张、术中的疼痛、失血以及术后的不适均会引起患者较强的应激反应。
国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同一个体具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即有危险因素聚集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BMI、WC升高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增加,因此,控制体重,降低老年人BMI、WC水平,是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降低心血管发病危险的重要措施。
依托咪酯注射液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短效全麻药,具有催眠作用,镇痛效能较差,其作用强度4倍于戊炔巴氏妥钠,12倍于硫贲妥钠。心血管系统稳定是依托咪酯的突出优点之一。水剂依托咪酯以35%丙二醇为助溶剂,这是一种高渗物质,会使水剂依托咪酯的渗透浓度达4 750mm•1/L,为人体正常生理渗透浓度的十余倍,对血管刺激较大,常导致静脉注射时注射处的不适感及术后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的出现。丙二醇还带来一些其它副作用,如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因此,应用其它剂型取代丙二醇是有必要的。福尔利是应用20%中长链甘油三酯为溶剂的制剂,中长链甘油酯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营养治疗已多年,接近人体正常生理渗透浓度,仅为390mmol/L。通过本实验观察,福尔利很少出现静脉注射处疼痛等异常感觉以及术后的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尤其对化疗、放疗及病程长的患者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血管耐受性。福尔利起效迅速、平稳,几乎药液一经注完,患者即意识消失。它对血压脉搏影响轻微,诱导后3min影响稍大,主要是因为芬太尼、咪唑安定的共同作用,插管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说明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咪唑安定能有效地抑制心血管的应激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因其血管弹性差,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情况较多。使用依托咪酯麻醉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冠状血管有轻度扩张作用,使其阻力减小、血流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收缩力一般无明显改变,这对心肌氧供或血供受损的病人有利。通过本实验观察,老年患者使用福尔利复合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插管以及手术中麻醉维持均是安全的。麻醉诱导时,有19%病例发生肌肉不自主运动,这种现象主要是中枢性诱发的缘故。诱导时先给予芬太尼0.05mg或氟哌利多可减少其发生。
超重组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高于非超重组,并且在同组中,中心型体脂分布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也明显高于体脂呈外周分布者。进一步分析,可能是因为体脂中心分布可导致腹部脂肪细胞过多堆积,使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且肝脏对胰岛素清除率下降,血液中胰岛素代偿性增加,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肝脏脂酶活性增加,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三酰甘油清除减少,高密度脂蛋白降解增加,从而表现为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另外,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高于普通职业人群,这可能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往往由于工作缘故,人际交往明显增多,社会活动日渐频繁,因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随之增加。如高糖、高脂饮食、饮酒、吸烟及缺乏体育运动、睡眠时间减少、生活起居不规律等。再加上这一层次的知识分子长期从事脑力活动,精神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合成增多,引起血压增高、血脂代谢紊乱,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建议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改变不良膳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高级知识分子超重及体脂呈中心分布者明显多于女性,由于超重及体脂中心分布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聚集程度关系密切,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女性。原因可能为:①女性知识分子自我控制体重的意识高于男性,出于各种原因,女性更注意保持良好的体型。②女性知识分子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健康教育的依从性高于男性。这也说明,超重、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加,不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必然结果,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应该而且必须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新理念,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老年患者的循环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阻力下降、容量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降低,且比中青年组更明显。虽然血压的下降仍在正常范围,但要注意的是,合并严重心脏疾病、心脏功能差的老年患者在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应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老年患者机体老化,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应激能力下降,且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储备力低下,对手术的耐受性明显下降。患者的恐惧及紧张、麻醉和治疗的疼痛和创伤刺激,都会引起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造成心肌耗氧量剧增,是心律紊乱、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综合性安全措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使手术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明显升高的幅度和比例、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过高时(≥180/110mmHg)可给予药物降压;对心率不快者,首选心痛定5~10mg含服;心率快者可选用氨酰心安12.5~25mg;合并心功能较差者(有症状或左室射血分数<55%),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压骤升者可选用异舒吉口内喷吸;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地给予药物,如心律平、异搏定等;慢性心衰患者应于术前、术中给氧;对有脑缺血性梗塞或暂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首选尼莫地平含服,或用脂溶性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术中给氧。经过术前用药的病人,在治疗中血压升高均未超过术前服药前血压与之持平者,心血管病况有所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时的应激能力,使其治疗时的潜在危险性减少,说明术前药物准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可见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术前药物应用是增加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BMI、WC增加是引起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因素。BMI、WC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分析发现,随着BMI、WC的增加,老年人伴随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增高,BMI、WC增加在老年人高血压、高TC、高TG、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全身性肥胖和腹部肥胖均会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增加。这与我国“八五”、“九五”期间2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结论一致,与中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 汪琰,蔡其云,张世阳,葛余浩,王卫东.老年心血管病与血清铁蛋白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2):162-163.
[2] 赵敦友,边琳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6).
[3] 王洪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与护理要点[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5(3):262-263.
[4] 姜凤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5):374.
[5] 顾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J].交通医学,1994(1):214.
[6] 孙亚伟,张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1):94-96.
[7] 饶邦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系列问答[J].重庆医学,1988(6):52-53.
[8] 刘孟昌,刘国树,张明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7-90.
[9] Cheitlin MD,黄亚莉.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谱[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0(4):147.
[10] 葛兰兰,吴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电监护下拔牙306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