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怎样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现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三、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四、采用多种多样的、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些方法确实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好方法。然而,教学实践还告诉我们,使用这些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注意情境多彩生动,还要注意教学有效
设计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素材(包括呈现方式)作为情境,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设计情境时不能只注意情境的多彩生动,还要注意教学有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有的教师以猴子吃核桃“朝三暮四”作为教学的情境,有的教师以各大洲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数作为教学情境,有的教师以自己班级男、女生的人数作为教学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这些创设的情境虽然多彩生动,但与教材例题相比,在教学有效性方面就显得欠缺了一些。教材例题的主题画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通过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通过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分析例题可知,例题情境既联系学生的实际,又能从计算跳绳的有多少人中引入等式28 17=17 28,计算女生有多少人中引入等式17 23=23 17,在此基础上引出加法的交换律,从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中引入等式(28 17) 23=28 (17 23),从而引出加法的结合律。由于题材和数据设计得好,所以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为下节课学习用加法运算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作了很好的铺垫。显然,使用例题情境,既不失生动有趣,又贴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情境显得更合理而有效。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注意鼓励表扬为主,还要注意正确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无疑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评价时不能只注意表扬鼓励,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知识理解方面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学生技能掌握方面的问题,应及时指出。数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或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初步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例题时,在脱式过程中,84÷[(8 6)×2]脱式后是等于84÷[14×2]还是等于84÷(14×2),有的班级学生中会出现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前者是正确的,有的认为后者是正确的,还有的认为两种都正确,思维活跃的一些班级学生还会讲各自的理由进行辩论,这时,教师不能仅仅表扬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对到底用中括号还是小括号不置可否,或认为两者都可以,可随意。高明的教师既表扬学生敢于思辨,又引导学生注意脱式计算一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二是为了正确表述运算过程,而正确表述运算过程必须与教材第39页上揭示的四则混运算的顺序一致,即: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如果是后者,就变成了“……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里面的”显然不好。事实上,数学运算过程中没有计算到的数据和符号必须照抄,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正确的脱式过程书写的必须是前者,不能是后者,教师不能只表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应该两者兼顾。这样做,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而因数学严谨、说理到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特别注意有意注意和因材施教这两条
有意注意,就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时时记在心头。在“预设”和“生成”,在“检测”和“评价”中都应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因素,培养、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实践启示我们,第一学段的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教材上的卡通、图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利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一些形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的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数学的有趣、简洁,应用的方便、广泛,成功的体验等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一些有趣的数型题的结果,如,142857×1,142857×2,142857×3……12×9-8,123×9-7,1234×9-6……9×9-1,98×9-2,987×9-3……19 9×9,118 98×9,1117 987×9……再找到规律,让学生在感知算式和结果的排列美中激发兴趣;有的教师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立体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构的合理,公式的简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表示公式”中体会字母的方便简洁;在教学“找规律”“解题策略”中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并体验、感悟规律、策略的优越性。
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告诉的方法,更多的应该采用孕含、渗透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中,在潜移默化中觉得数学有趣,数学有用,从而逐渐走近数学,走进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注意情境多彩生动,还要注意教学有效
设计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素材(包括呈现方式)作为情境,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设计情境时不能只注意情境的多彩生动,还要注意教学有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有的教师以猴子吃核桃“朝三暮四”作为教学的情境,有的教师以各大洲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数作为教学情境,有的教师以自己班级男、女生的人数作为教学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这些创设的情境虽然多彩生动,但与教材例题相比,在教学有效性方面就显得欠缺了一些。教材例题的主题画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通过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通过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分析例题可知,例题情境既联系学生的实际,又能从计算跳绳的有多少人中引入等式28 17=17 28,计算女生有多少人中引入等式17 23=23 17,在此基础上引出加法的交换律,从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中引入等式(28 17) 23=28 (17 23),从而引出加法的结合律。由于题材和数据设计得好,所以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为下节课学习用加法运算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作了很好的铺垫。显然,使用例题情境,既不失生动有趣,又贴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情境显得更合理而有效。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注意鼓励表扬为主,还要注意正确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无疑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评价时不能只注意表扬鼓励,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知识理解方面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学生技能掌握方面的问题,应及时指出。数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或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初步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例题时,在脱式过程中,84÷[(8 6)×2]脱式后是等于84÷[14×2]还是等于84÷(14×2),有的班级学生中会出现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前者是正确的,有的认为后者是正确的,还有的认为两种都正确,思维活跃的一些班级学生还会讲各自的理由进行辩论,这时,教师不能仅仅表扬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对到底用中括号还是小括号不置可否,或认为两者都可以,可随意。高明的教师既表扬学生敢于思辨,又引导学生注意脱式计算一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二是为了正确表述运算过程,而正确表述运算过程必须与教材第39页上揭示的四则混运算的顺序一致,即: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如果是后者,就变成了“……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里面的”显然不好。事实上,数学运算过程中没有计算到的数据和符号必须照抄,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正确的脱式过程书写的必须是前者,不能是后者,教师不能只表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应该两者兼顾。这样做,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而因数学严谨、说理到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特别注意有意注意和因材施教这两条
有意注意,就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时时记在心头。在“预设”和“生成”,在“检测”和“评价”中都应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因素,培养、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实践启示我们,第一学段的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教材上的卡通、图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利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一些形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的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数学的有趣、简洁,应用的方便、广泛,成功的体验等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一些有趣的数型题的结果,如,142857×1,142857×2,142857×3……12×9-8,123×9-7,1234×9-6……9×9-1,98×9-2,987×9-3……19 9×9,118 98×9,1117 987×9……再找到规律,让学生在感知算式和结果的排列美中激发兴趣;有的教师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立体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构的合理,公式的简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表示公式”中体会字母的方便简洁;在教学“找规律”“解题策略”中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并体验、感悟规律、策略的优越性。
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告诉的方法,更多的应该采用孕含、渗透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中,在潜移默化中觉得数学有趣,数学有用,从而逐渐走近数学,走进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