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哲学是以自主管理社会力量为主的学科,要求是共享、共治以及共有。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有着很大成就的是我国先秦时代的哲学思想。我国先秦时代,将王道看为最重要的思想,特别是对于社会的公平正直的环境的建立。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对于公平正直社会的建立,注重的是王道的主张;道家则是以慈为主来治理天下,注重的不仅仅是社会当中的公平正义,更将人与人之间的慈爱、温情看的很重;墨家则是将整个社会都放在精英的治理之下的一种思想,将精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看得很重要;法家则是将法制看的十分重要,只有法律才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可以体现国家在制法方面的威望;杂家将优点和智慧的汇集看作是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
关键词:哲学治理;杂家;法家;墨家;道家;儒家
一、前言
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治理思潮主要是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当时的市场调控以及面临失灵的窘境、西方政府对于各种现象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对于管理方面的研究分析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是多层次、多主体、多领域、多维度、多因素以及多变量的,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变动以及多元的有机综合体。从一些方面上講,自我成熟以及变革的潜在要求确实通过治理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来。其主要包含两个自主理论:在治理上更加注重以及在统治上的放手。现在的社会面临的局面再也不是之前的一切随着政府和国家的脚步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成分的日益复杂,之前的那种大包大揽、管得过死、一管到底的机制再也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反观当下的治理观念,它是真正面向社会、回归社会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社会进行自主治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活动力的共享、共治、共有。
经研究发现,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治理思想与当下我们所追寻的思想在一些方面不谋而合,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比如古代的一些历史文献就可以作为证据:《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一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句话当中务为治者的观点是一直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古代,那些有文化的人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十分喜欢把天下大事挂在自己的嘴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和天下总是分不开的,把二者称之为一体也不为过,关注天下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关心当下的社会上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的理念统一的称为治道,他跟政道、政权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三者亦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在古代,政权是属于王权、君权以及皇权的,他不是大众化的。依据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可以这样阐述政权,假如说政权相当于一家公司的实际拥有的权利,治道就是公司委托的代理人管理这家公司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言行举止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一切都可以归属于治道。在古代社会,一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以及官场的人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划分,他们归属于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阶层之间的过度层,即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可以跟百姓沟通进行经商等。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各种思想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其中士大夫占据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有利于我国文化趋于多元化。
在春秋战国天下大混乱时期,各种思想齐出,其中以儒家、道家以及墨家三家思想为主。其中儒家思想主张既然要复兴以前的礼法就应该废除掉周朝时的礼法而只采纳周朝的治国之道;道家认为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刻意为之,让治国之道顺应当时的社会;墨家这个新兴的思想阶层代表的是社会上新出现的劳动者阶层,主张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除了这三家主流思想外,法家和杂家的思想也不容忽视,法家跟以前一样主张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而杂家则认为要学会包容,采取各种思想的长处来综合治理国家。
二、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了儒家,是儒家思想的鼻祖,此后儒家还出现了许多比较厉害的人物如曾子、荀子、孟子以及子思。据说儒家这个学派起源于尧舜时代,对外声称继承了尧舜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和道路。儒家思想主张尊重传统,比较重视旧的治国之道,拥护皇权,但是反对帝权,主张平和的治理国家。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的主要精髓是以礼治国,他们主张依靠礼仪以及法律来治理国家而非暴政。古代的礼仪礼法以及主要的思想精髓统一的称为礼。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一个以礼仪治理国家并且包容各家思想的完善的治理国家的一个体系,它把道德、风化、教育、法律、人伦、宗教以及军政完美的融为了一体。第二,把礼仪治国和法律治国相结合起来能够更加方便的治理国家,是国家更加昌盛。儒家思想不喜欢空谈主义,通常是用言传身教来阐述以及教导它人。
三、道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道主张的是有些可为而有些不可为,自然是它的本质。主要注意的是社会以及政治。道家在积极方面认识到了压迫、剥削以及腐败的制度最终都会走向毁灭,不会长久;除此之外更加提出了用道来治国的理念,这个革命是较为深刻的治道的理念。在道家的眼中,主要有以下的几点:一,大物既是天下,拥有天下的前提是可以拥有大物。二,因任自然,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因任,这样才能够在最小的付出下获得最大的成效。在他们的眼中,任何一件事物都拥有自己的天性自然,加入不按照事物本来的自然天性从事,无论如何努力、付出多少,最终都将是于事无补的。三,在对于国家进行治理的时候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开不同的层次,拒绝不同的人采用千篇一律的形式。在老子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眼中治理的方法和对象一旦错位,是不可能成功的。四,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将慈爱作为首要的条件。统治者如果想要统治人民,首先就必须作为一个慈爱、大爱的身份出现。
四、墨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们主要是对于懒惰的反对以及对已自食其力和辛勤劳动的崇尚,同时还反对对于别人的劳动果实进行窃取的行为,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亲力亲为、爱好和平。主要的思想有:一,对于国家的治理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二,非攻以及兼爱是他们的纲领性思想;三,对于尚同、尚简是十分崇尚的;四,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的是节俭、节用以及非乐。
五、法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们秉持的是特有的法律政策,主要的思想有韩非对于势、术、法三派的总结;韩非对于变法的主张;法治以及国家的必要性等。
六、杂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杂家可以说是集各派之所长,对于单一的各个派别之间的偏颇都有所补偿,主要有:这一学派是由战国时期的田齐扶植的;从某些角度上讲它可以算得上是秦汉时期的新道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这些治理国家的思潮可能会由于当下的需要再次获得新生以及重生。现在的治理主要将重点放在了社会以及人民的自主管理上面,这也就要求国民素质要随之提高。为了将治理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社会治理的功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出来,公民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能力还有觉悟,可以承担得起相应的责任。
作者简介:
张亚丽(1990年9月10日),女,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经济管理系 会计123班 专业:会计学 研究方向:心理学 哲学方面。
关键词:哲学治理;杂家;法家;墨家;道家;儒家
一、前言
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治理思潮主要是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是当时的市场调控以及面临失灵的窘境、西方政府对于各种现象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对于管理方面的研究分析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是多层次、多主体、多领域、多维度、多因素以及多变量的,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变动以及多元的有机综合体。从一些方面上講,自我成熟以及变革的潜在要求确实通过治理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来。其主要包含两个自主理论:在治理上更加注重以及在统治上的放手。现在的社会面临的局面再也不是之前的一切随着政府和国家的脚步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成分的日益复杂,之前的那种大包大揽、管得过死、一管到底的机制再也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反观当下的治理观念,它是真正面向社会、回归社会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社会进行自主治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活动力的共享、共治、共有。
经研究发现,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治理思想与当下我们所追寻的思想在一些方面不谋而合,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比如古代的一些历史文献就可以作为证据:《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一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句话当中务为治者的观点是一直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古代,那些有文化的人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十分喜欢把天下大事挂在自己的嘴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和天下总是分不开的,把二者称之为一体也不为过,关注天下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关心当下的社会上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的理念统一的称为治道,他跟政道、政权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三者亦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在古代,政权是属于王权、君权以及皇权的,他不是大众化的。依据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可以这样阐述政权,假如说政权相当于一家公司的实际拥有的权利,治道就是公司委托的代理人管理这家公司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言行举止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一切都可以归属于治道。在古代社会,一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以及官场的人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划分,他们归属于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阶层之间的过度层,即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可以跟百姓沟通进行经商等。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各种思想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其中士大夫占据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有利于我国文化趋于多元化。
在春秋战国天下大混乱时期,各种思想齐出,其中以儒家、道家以及墨家三家思想为主。其中儒家思想主张既然要复兴以前的礼法就应该废除掉周朝时的礼法而只采纳周朝的治国之道;道家认为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刻意为之,让治国之道顺应当时的社会;墨家这个新兴的思想阶层代表的是社会上新出现的劳动者阶层,主张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除了这三家主流思想外,法家和杂家的思想也不容忽视,法家跟以前一样主张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而杂家则认为要学会包容,采取各种思想的长处来综合治理国家。
二、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了儒家,是儒家思想的鼻祖,此后儒家还出现了许多比较厉害的人物如曾子、荀子、孟子以及子思。据说儒家这个学派起源于尧舜时代,对外声称继承了尧舜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和道路。儒家思想主张尊重传统,比较重视旧的治国之道,拥护皇权,但是反对帝权,主张平和的治理国家。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儒家治理国家的思想的主要精髓是以礼治国,他们主张依靠礼仪以及法律来治理国家而非暴政。古代的礼仪礼法以及主要的思想精髓统一的称为礼。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一个以礼仪治理国家并且包容各家思想的完善的治理国家的一个体系,它把道德、风化、教育、法律、人伦、宗教以及军政完美的融为了一体。第二,把礼仪治国和法律治国相结合起来能够更加方便的治理国家,是国家更加昌盛。儒家思想不喜欢空谈主义,通常是用言传身教来阐述以及教导它人。
三、道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道主张的是有些可为而有些不可为,自然是它的本质。主要注意的是社会以及政治。道家在积极方面认识到了压迫、剥削以及腐败的制度最终都会走向毁灭,不会长久;除此之外更加提出了用道来治国的理念,这个革命是较为深刻的治道的理念。在道家的眼中,主要有以下的几点:一,大物既是天下,拥有天下的前提是可以拥有大物。二,因任自然,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因任,这样才能够在最小的付出下获得最大的成效。在他们的眼中,任何一件事物都拥有自己的天性自然,加入不按照事物本来的自然天性从事,无论如何努力、付出多少,最终都将是于事无补的。三,在对于国家进行治理的时候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开不同的层次,拒绝不同的人采用千篇一律的形式。在老子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眼中治理的方法和对象一旦错位,是不可能成功的。四,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将慈爱作为首要的条件。统治者如果想要统治人民,首先就必须作为一个慈爱、大爱的身份出现。
四、墨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们主要是对于懒惰的反对以及对已自食其力和辛勤劳动的崇尚,同时还反对对于别人的劳动果实进行窃取的行为,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亲力亲为、爱好和平。主要的思想有:一,对于国家的治理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二,非攻以及兼爱是他们的纲领性思想;三,对于尚同、尚简是十分崇尚的;四,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的是节俭、节用以及非乐。
五、法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他们秉持的是特有的法律政策,主要的思想有韩非对于势、术、法三派的总结;韩非对于变法的主张;法治以及国家的必要性等。
六、杂家治理国家的思想
杂家可以说是集各派之所长,对于单一的各个派别之间的偏颇都有所补偿,主要有:这一学派是由战国时期的田齐扶植的;从某些角度上讲它可以算得上是秦汉时期的新道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这些治理国家的思潮可能会由于当下的需要再次获得新生以及重生。现在的治理主要将重点放在了社会以及人民的自主管理上面,这也就要求国民素质要随之提高。为了将治理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社会治理的功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出来,公民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能力还有觉悟,可以承担得起相应的责任。
作者简介:
张亚丽(1990年9月10日),女,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经济管理系 会计123班 专业:会计学 研究方向:心理学 哲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