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似乎永远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每年高考作文又似乎是热门中的热门话题。6月7日,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各大媒体又热闹起来了:明星、名作家、网友等各路人马都加入到谈论高考作文中来。特别是名作家们——他们作为一种权威,倍受关注,但好些作家的话却让人深思!
——何立伟认为:“回到原点,不该是给学生写的,而是给经历人生沧桑的人写的。”他认为,高考作文题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议论文题目,令人费解,出记叙文的题目会更好。他还举了鲁迅的文章《酒楼上》为例,其中鲁迅写到一个人“像苍蝇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有生命经历很长的历程,有人生沧桑的人,才适合谈这个题目”。
——河南、黑龙江、陕西、山西等省份,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目是《中国崛起的特点》。作家们认为题目欠妥。
——作家陈村认为,高考不是公务员考试,作文不宜考“时事类作文”。他认为:“这种考法不对。这是语文考试,中国学生要求政治正直,写作文不能过激,所以时事类很难考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孩很单纯,赤子之心,不应该以成人的思维去考学生。”
——韩少功则认为,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用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时事材料。“写‘中国崛起’这类题目,对中学生来说太高深,驾驭这种文章需要深厚的历史、政治知识,这对中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
——陈村认为,高考作文如果真的考高晓松醉驾,就有些离谱了。“小孩不被允许喝酒、开车,对这些没感觉,只能空泛地说,缺乏真情实感,和写‘做一个外星人的感想’一样。”(引自《南方日报》6月8日报道)
细读作家们的言论,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理解,而他们何曾仅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了多少大人们的看法呢?他们的谈话让我想到教育界的一句流行话:把孩子当孩子看,不要把孩子当大人看。说句实在话,我曾经赞同过这一观点,因为它说明了作为老师应该用心去理解孩子,呵护孩子幼嫩的心灵。但现在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似乎感受到了这句话有点“可怕”了。我想:我们为什么老是要把孩子当孩子呢?我们为什么老是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一个群体呢?我们为什么老是认为孩子不可以谈政治时事呢?我们为什么老是把孩子想成不闻“窗外事”的一个独立的群体呢?我们为什么老是认为孩子不可以(或不会)发表关于大人问题的看法呢?如果这一切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照顾,对孩子的呵护的话,那我就不敢认同了。这何曾不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甚至是对孩子的一种低估呢?试想:我们到底该怎么让孩子成长、成熟呢?而鼓励孩子去关注社会,去关注政治时事,去关注大人世界,这难道不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吗?缘何让我们这些家长级的大人物忽视了这点呢?这当中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其中的一项就是教育思想的禁锢。
把孩子当孩子姑且是对孩子的一种理解,但一味地把孩子当孩子那便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因为孩子是渴望成长的,是不断成熟的,而成长、成熟的过程并不是一步而就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应该是把孩子渐渐当成大人的一个过程。试想:一个18岁的高中生了,怎么可以只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呢?这种狭隘的世界,难道是孩子喜欢的吗?如果不是,那不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理解”吗?值得深思啊!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为一位21世纪的中学生,不管是娱乐界的事情还是体育界的事情,或者是政治时事,甚至是大人们的“醉酒驾车”之类的话题,都该思考,都该关注,都该关心,不应该“不闻窗外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
——何立伟认为:“回到原点,不该是给学生写的,而是给经历人生沧桑的人写的。”他认为,高考作文题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议论文题目,令人费解,出记叙文的题目会更好。他还举了鲁迅的文章《酒楼上》为例,其中鲁迅写到一个人“像苍蝇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有生命经历很长的历程,有人生沧桑的人,才适合谈这个题目”。
——河南、黑龙江、陕西、山西等省份,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目是《中国崛起的特点》。作家们认为题目欠妥。
——作家陈村认为,高考不是公务员考试,作文不宜考“时事类作文”。他认为:“这种考法不对。这是语文考试,中国学生要求政治正直,写作文不能过激,所以时事类很难考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孩很单纯,赤子之心,不应该以成人的思维去考学生。”
——韩少功则认为,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用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时事材料。“写‘中国崛起’这类题目,对中学生来说太高深,驾驭这种文章需要深厚的历史、政治知识,这对中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
——陈村认为,高考作文如果真的考高晓松醉驾,就有些离谱了。“小孩不被允许喝酒、开车,对这些没感觉,只能空泛地说,缺乏真情实感,和写‘做一个外星人的感想’一样。”(引自《南方日报》6月8日报道)
细读作家们的言论,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理解,而他们何曾仅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了多少大人们的看法呢?他们的谈话让我想到教育界的一句流行话:把孩子当孩子看,不要把孩子当大人看。说句实在话,我曾经赞同过这一观点,因为它说明了作为老师应该用心去理解孩子,呵护孩子幼嫩的心灵。但现在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似乎感受到了这句话有点“可怕”了。我想:我们为什么老是要把孩子当孩子呢?我们为什么老是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一个群体呢?我们为什么老是认为孩子不可以谈政治时事呢?我们为什么老是把孩子想成不闻“窗外事”的一个独立的群体呢?我们为什么老是认为孩子不可以(或不会)发表关于大人问题的看法呢?如果这一切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照顾,对孩子的呵护的话,那我就不敢认同了。这何曾不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甚至是对孩子的一种低估呢?试想:我们到底该怎么让孩子成长、成熟呢?而鼓励孩子去关注社会,去关注政治时事,去关注大人世界,这难道不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吗?缘何让我们这些家长级的大人物忽视了这点呢?这当中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其中的一项就是教育思想的禁锢。
把孩子当孩子姑且是对孩子的一种理解,但一味地把孩子当孩子那便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因为孩子是渴望成长的,是不断成熟的,而成长、成熟的过程并不是一步而就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应该是把孩子渐渐当成大人的一个过程。试想:一个18岁的高中生了,怎么可以只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呢?这种狭隘的世界,难道是孩子喜欢的吗?如果不是,那不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理解”吗?值得深思啊!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为一位21世纪的中学生,不管是娱乐界的事情还是体育界的事情,或者是政治时事,甚至是大人们的“醉酒驾车”之类的话题,都该思考,都该关注,都该关心,不应该“不闻窗外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