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读文的重要方式。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思想感情、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文素养;和谐课堂 ;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扎实推进和新课标的稳步落实,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积累、读中体会,正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能力的训练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根本途径。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的记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和谐课堂的主旋律。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演绎朗读的方式和效果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初读课文,重在‘感’; 范读课文,重在‘导’; 研读课文,重在‘引’; 品读课文,重在‘变’”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简洁阐述。
一、初读课文,重在“感”
初读课文着眼于整体训练、总体感知。每教一课,我都要求学生课前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要求弄清文题、体裁,利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要求读通顺课文,分清自然段,并从字面上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三遍,分出逻辑,通过朗读试图让学生掌握每段的内容,进而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例如:在执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让学生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扫除障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如“鞠躬”、“胶卷”等字词,借助工具书把字词读准、课文读通,对一些不理解的词,如“阳光明媚”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来解决。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扫除文字障碍后,我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易理解的句段。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也可请老师帮助解决,从而达到了明白句子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进而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读课文,明篇设疑。在读懂个别句子,段落的基础上,即可用“段意串连概括法”较为完整的归纳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以及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的感情。
正因为给了学生反复朗读的时间,仔细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
二、范读课文,重在“导”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决非易事,因此教师应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做好范读。老师的引导与范读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版,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怎样读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范读课文时,通常会让学生用心听,并用笔在轻重音的字词上作记号,在句子中画出停顿符号,从语气上注意轻重缓急。要求学生读书时不错字、不丢字、不重复字,不唱读、不喊读、不断句读,让学生“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字字读得振振有力。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例如:在执教《丰碑》一课时,我采用放录音的方式范读,录音中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朗读表情多了,才能激发丰富学生感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当然,范读只是引路,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但是,一节课中的范读也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练,这样才能使范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重在“引”
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色彩、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悟,还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时,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一感情主题。
四、品读课文,重在“变”
要深化主题、品味情感、激活学生朗读得兴趣,朗读得方法要多“变”。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朗读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力量的驱使是难以成功的。作为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激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引读、帮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个人表演读等方法穿插进行,使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
例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就运用了分类赛读,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体会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学生在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学生都变得想读、能读、爱读,且读出了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众所周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使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以及朗读的能力提高也特别快。分角色朗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朗读方法,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并通过这种模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后,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使每一遍的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学们读得认真,听得仔细,人人参与,朗读的错误越来越少,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持朗读教学、抓好朗读训练任重道远。都道是: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籽。伴随着新课改的浓浓春意,沐浴着朗读训练的缕缕阳光,我们坚信:只要有耐心和毅力,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让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文素养;和谐课堂 ;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扎实推进和新课标的稳步落实,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积累、读中体会,正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能力的训练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根本途径。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的记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和谐课堂的主旋律。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演绎朗读的方式和效果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初读课文,重在‘感’; 范读课文,重在‘导’; 研读课文,重在‘引’; 品读课文,重在‘变’”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简洁阐述。
一、初读课文,重在“感”
初读课文着眼于整体训练、总体感知。每教一课,我都要求学生课前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要求弄清文题、体裁,利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要求读通顺课文,分清自然段,并从字面上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三遍,分出逻辑,通过朗读试图让学生掌握每段的内容,进而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例如:在执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让学生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扫除障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如“鞠躬”、“胶卷”等字词,借助工具书把字词读准、课文读通,对一些不理解的词,如“阳光明媚”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来解决。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扫除文字障碍后,我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易理解的句段。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也可请老师帮助解决,从而达到了明白句子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的目的,进而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读课文,明篇设疑。在读懂个别句子,段落的基础上,即可用“段意串连概括法”较为完整的归纳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以及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的感情。
正因为给了学生反复朗读的时间,仔细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
二、范读课文,重在“导”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决非易事,因此教师应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做好范读。老师的引导与范读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版,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怎样读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范读课文时,通常会让学生用心听,并用笔在轻重音的字词上作记号,在句子中画出停顿符号,从语气上注意轻重缓急。要求学生读书时不错字、不丢字、不重复字,不唱读、不喊读、不断句读,让学生“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字字读得振振有力。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例如:在执教《丰碑》一课时,我采用放录音的方式范读,录音中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朗读表情多了,才能激发丰富学生感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当然,范读只是引路,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但是,一节课中的范读也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练,这样才能使范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重在“引”
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色彩、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悟,还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时,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一感情主题。
四、品读课文,重在“变”
要深化主题、品味情感、激活学生朗读得兴趣,朗读得方法要多“变”。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朗读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力量的驱使是难以成功的。作为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激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引读、帮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个人表演读等方法穿插进行,使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
例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就运用了分类赛读,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体会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学生在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学生都变得想读、能读、爱读,且读出了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众所周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使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以及朗读的能力提高也特别快。分角色朗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朗读方法,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并通过这种模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后,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使每一遍的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学们读得认真,听得仔细,人人参与,朗读的错误越来越少,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持朗读教学、抓好朗读训练任重道远。都道是: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籽。伴随着新课改的浓浓春意,沐浴着朗读训练的缕缕阳光,我们坚信:只要有耐心和毅力,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让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