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林清玄如何阅读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中古世纪天鹅是候鸟,经过一个庄园,那个庄园的人觉得这个天鹅实在太美了,便决定不让它飞走。喂它好吃的食物,它吃饱了还是飞走。那人觉得心有不甘,想出一些办法来养天鹅:一开始是剪翅膀,把它羽毛剪掉,剪掉它就不能起飞。可剪掉以后,天鹅一张开很丑。后来欧洲的贵族终于想出一个方法。天鹅起飞要跑100公尺才可以飞起来,在水上跑100公尺,所以那个水池只要做90公尺它就飞不起来。果然天鹅就没办法起飞,就养起来。养久了一代一代传下来,它也就没有飞的欲望和能力了。
  这个故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从一本《饲养天鹅的方法》书中看到的,他觉得这个太有趣了。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前拿到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40多年共出版作品逾百部,文章曾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书籍带给林清玄的,显然除了有趣之外,更多是丰富的学识和绝妙的人生感悟。
  林清玄阅读的习惯是在高中时代养成的,由于当时家里很穷,他很小就离开了家乡,住在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念书。学校图书馆很小,因为学校的学生也很少,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所以这个学校总共只有6个班,然后一个班只有17个人。喜欢读书的他,经常从图书馆的第一本书开始看,一直看到最后一本书。而图书馆的书非常地杂,包括很多工具书、教科书等,他一本也不放过,甚至连油漆书都看。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清玄笑谈:“我懂很多杂学,有时候别人会吓一跳,这个你也懂啊。”
  对于现代人常说的“我真的没有时间看书”,林清玄说,看书的时间肯定会有的。他说自己有两个很简单的读书方法,就是你每天一定要读书,最好是在睡觉前。他在睡前一定会抱着一本书,这个习惯已经有几十年了,从睡前一直读,“一定要读到触动我的一点才会去睡”。触动有很多种,比如说观念触动或者文字触动,还有故事触动。只要自己觉得很好了,这时就会很满足,带着微笑睡觉吧。然后一边睡一边思考,那个触动点就会逐渐放大,然后觉得这个书很有意思。林清玄还给出了一个解决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人会失眠,读书的人不会失眠,因为读书读困了就睡了。
  “我平时最喜欢读经典书籍,”在谈到现在如何选择书籍时他表示,时下流行的“浅阅读”并不是好现象,“浅阅读”久了,人们的想法和视野也随之变浅了,现代人需要用经典来成就有深度的生活,“只有经历了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经典书籍,才会对人类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写作,林清玄有他自己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要有深情的体会、美好的向往和浪漫的情怀,让人读后觉得温暖、看到希望、增长见识。”
  林清玄觉得“这个年龄不能浪费时间”,因为你的生命有限,你没有办法花太多的时间去选择各种各样的书。他说,年轻的时候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到这个年纪是“酒逢千杯知己少”。所以你没有时间浪费了,你的知己越来越少,书也是一样,书也是你的知己。年轻的时候吸收很多的东西,现在因为生命有限,你应该把它用在最有用的部分。所以大多数人可以选择性情跟你相映的书、可以启发你的书、可以使你快乐的书、让你更丰富的书。他还比喻道,“像现在看电影,大概看十分钟,我会决定要不要继续看。如果这前十分钟不好看,我站起来就走了,因为我没有时间浪费”。
  林清玄说,真正的阅读,能够帮助人们从“紧急”中跳脱出来,放缓脚步,去认真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人来到世界的意义何在?人的内在价值是什么?究竟什么能够让自己得到终极快乐?
  (摘自《闽南风》)
其他文献
告别的时候到了。85岁的吴乃宜躺在床上,使劲握住来访者的手。他其实已经没有力气了,手上虎口处一点肉都没有,薄得像层纸,可以被扯起来。他于2014年1月19日凌晨在家中去世,走的时候还不到90斤,已经很长时间吃不下任何东西。  7年多前的夏天,这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老渔民也是这样,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那一年,4个儿子出海捕鱼遇到“桑美”台风,老三被桅杆砸中,老四被渔网缠住,老大把救生圈扔给弟弟自己沉
期刊
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显然,孔子认为“为学”是要“读书”的,他收集鲁、周、宋诸国的文献档案,先后整理、删订《六经》,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所教弟子达三千之众,他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
期刊
“儿子,我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想去天堂找你父亲。现在你长大了,已不需要我照顾。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和你父亲在一起。”一位五十多岁的母亲,努力地用双手打着手语,告诉儿子自己的想法。  “妈妈,我很需要你。我正在写一本书,希望妈妈成为我的第一个读者。”儿子俯身在母亲面前,双手在胸前急切地比划着。  “真的吗?大概写什么呢?”母亲眼睛有了亮光。  “一个甜蜜的夜晚,男孩睡的正香甜,突然被一个噩梦惊
期刊
他们从黑暗中来,  也将遁失于黑暗中  ——卡夫卡  我可能是矿井里仅有的阅读者。  我把要读的书籍用过期的报纸包好封皮,外罩塑胶袋,揣到怀里,带到矿井。  从外表看,我和别的矿工没有什么区别,脸和手都是黑的,工装落满煤尘已经失去原有的颜色,常年凝结着煤尘的工装被磨蚀得闪闪发亮。我头戴安全帽,蹲在矿车里在隆隆的轰鸣声中开往工作面的时候,和别的矿工没有区别。我一样用粗话骂人,对那些跟我一起下窑的矿工
期刊
彭子冈,抗战时期“大公报”的名记者,1938年入党的地下党员,曾以《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一文为人所称道,1955年她接手创办了她新闻生涯中的最后一本杂志《旅行家》,这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独此一家的旅游刊物。  奔跑在“约稿”的道路中  1955年1月,隶属团中央、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旅行家”杂志创刊了,由彭子冈担任主编,很快“旅行家”杂志发展成为一个十三四人的小集体。  从1955年开始,名记者彭子
期刊
胡适很早就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初,胡适留学美国时,对美国的图书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胡适曾“作一书致图书馆馆长Harris君,许添设汉籍事”。1914年1月,胡适在《留美学生年报》上发表《藏晖室杂录》,其第四部分对藏书30万册以上的美国大学图书馆作了统计。同年9月6日,胡适还游览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十分欣赏该馆对100余万册藏书“任人观览,不取资”的做法。不过,胡
期刊
爱读书的教师不平庸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这句话是李镇西老师说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需要在这句话面前认真反思。我时常拿这句话敲打自己,也时常拿这句话敲打我的同行。我希望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里能有多一些人、再多一些人为这句话提供有力的反证。  我们为什么不读书?回答五花八门:没时间。没氛围。没好书。没兴趣。没用处。(据湖北省2012读书调查)对多数教师而言,大概“没时间”是个最“好用
期刊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提到他,大家首先会想起他多次被贬后所著大量诗文,但他曾于被贬期间兴办最早的“希望工程”,恐怕鲜有人知。  苏轼最后被贬于海南的儋州,这也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所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贬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参透人生,笑看人生的风起云涌,虽多次被贬,却创作了大量诗作,这也是人生的另一收获。而在海南,他还有另一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创举
期刊
“修皮鞋——套鞋——凉鞋——布鞋——补伞啵?”乡下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修鞋匠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吆喝着。随着一声声吆喝,不时有人将烂鞋、烂伞送到摊担前。一番讨价还价后,修鞋匠坐下来,围布往腿上一摊,生意就开始了。  修鞋匠俗称皮匠。过去,喜欢满垄满街跑做上门生意,如今大多习惯设点经营了,即固定在一个地方,等顾客上门,“愿者上钩”。  在荷叶塘农贸市场旁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就有这样一个修鞋坊。八
期刊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