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输配电线路具有覆盖范围广、架设位置偏僻、输电容量高等特点,运行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发生一些故障。本文总结引发输配电线路故障的常见因素,给出电路运行维护措施及故障排除技术,用以搭建完善的电力输配电线路运维管理方案,确保线路稳定运行。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引言:输配电线路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电能传输,在维护电网运行稳定、安全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输配电线路多架设于人烟稀少的山区、荒漠等位置,传输跨距大、运行环境恶劣等,给其运维管理及故障维修带来不小困难,需要对有关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
一、引发输配电线路故障的因素
首先,设计因素。输配电线路工程跨度大、辐射范围广、服务周期长,其设计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区域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等问题,设计方案既要满足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所需,又要与其他基建设施相配合。由于干扰因素较多,设计过程任何一个细节考虑不周都可能影响线路后期正常运行。其次,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引发线路故障的最主要原因,如雷电、大风、雨雪等天气,以及极端自然现象引发的泥石流、山洪等灾害。自然因素作用可能导致供电电压失稳、线路跳闸、塔杆及电力设备造外力破坏等故障,严重时还可能使塔杆及部分路段倾覆,严重影响到区域正常供电。最后,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分为恶意破坏行为及线路运维管理两部分。其中,恶意破坏主要是人为偷盗,电缆、电力设备丢失除给相关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片网内居民及企业的正常用电。另外,线路运维管理工作不到位,如线路检修不及时、故障处理方案不当等,会导致一些可被避免的故障风险发展为真实的故障,使运维管理发展为引发线路故障的間接原因。
二、电力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措施
(一)固定检修
固定检修是电力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的基本措施,具体检修方式、检修密度需结合线路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线路故障发生特点等灵活进行调整。定期检修有利于输配电线路潜在故障风险的排除,提高线路抵抗外部因素干扰的能力,预防故障发生。本文重点分析输配电线路及塔杆的固定检修措施。
1 线路检修。输配电线路敷设过程中,不同线缆间距应在1m以上,高压线杆间距离不应小于0.8m,低压线杆间距离不应小于0.6m,避免不同线缆间相互干扰;重点查看线路外皮有无开裂、破损情况,接头位置是否出现腐蚀问题,及时更换老旧、破损线路;查看线路接地情况,如高压区及雷电故障高发区内设备接地引线配置是否达标;进行线路温度测试,若发现线路或电力设备温度超出临界值,需查找温度异常原因,并进行必要的降温处理,防止线路及设备被烧损。
2 塔杆检修。塔杆架设过程中,其标高不应超过埋深的6倍,避免运行过程中因外力作用而倾倒、变形。若塔杆架设区域土质较松,还需适当增加埋深,并浇筑混凝土进行强化。输配电线路塔杆发生倾斜、变形后,会导致线路间距变窄,进而影响电力传输稳定。在固定检修过程中,需仔细查看塔杆垂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塔杆基础有无松动或下沉、连接件是否可靠紧固等。进行塔杆质量检测,以判断其内部是否存在腐蚀、开裂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维修。其次,目前应用于输配电线路中的电力元件多经过防水处理,配合严格的固定检修及日常维护工作,可基本抵御雨水侵蚀对元件运行的影响。因此除降雨天气引发的泥石流等破坏力较强的自然现象外,雨水对输配电线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塔杆稳定性上。降水频繁的区域,塔杆下部土壤长时间受雨水冲刷、浸泡,导致土壤疏松程度增加、承载力下降,塔杆受力不均而发生下沉或偏移,这一变化长期积累,导致塔杆倾斜程度越来越大,加之过程中自然因素作用及线路牵拉而发展为塔杆倒塌、线路断裂等事故 [1]。因此在固定检修过程中,需重点关注降水频繁区域塔杆基础的稳定状态,及时开展扶正及基础加固作业,避免倒塌事故发生。
(二)日常巡检
输配电线路日常巡检工作的开展频率更高,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因此其关注点多集中在线路及设备的浅表性问题上,了解线路实时运行状态,并与固定检修工作相配合,以便出现突发故障后,在最短时间内定位故障源头并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案。考虑到日常巡检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的限制,建议相关单位结合以往线路维修管理经验,划定故障及风险高发路段,进行重点区域重点巡查,以合理分配巡检人力资源和精力。同时,还可对巡检任务进行适当划分,包括夜间巡检、故障巡检等。在风雨、雷电等天气频发时段,可适当增加巡检强度,提高输配电线路故障风险可控性。
(三)自动化控制
智能电网建设促使先进技术、系统融入到输电配线路管理过程中,给线路运行维修及故障监测带来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例如线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自动控制系统带有故障定位、诊断功能,监测到异常信号后,系统自动给出报警提示并进行故障诊断,帮助查找故障原因。结合系统提示,技术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去到故障现场开展检修检测工作,有效缩短单次故障处理时间。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可借助自动控制系统的监管功能,查看各路段实时运行情况,节约线路巡检人力及时间成本,线路潜在故障的挖掘效率也更高。现有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能实现输配电线路远程控制,例如在某路段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供电后,可在自动控制中心将目标线路切换至备用段,以免影响正常供电,同时保证故障路段检修作业安全,避免人员受到电击伤害。
三、电力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技术
(一)故障诊断技术
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需结合故障诊断同步进行,常用诊断技术涉及电气、温度、力学等方面,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1.线路绝缘子诊断:使用专业仪器检测绝缘子性能,评估及绝缘等级;利用污秽状态检测系统或等值附盐密度检测系统,评估绝缘子污垢囤积情况。
2.接地状态诊断:利用自动循迹系统,准确定位接地故障位置;利用定时巡回检测系统或接地装置测量系统,查看线路接地状态[2]。 3.温度诊断:使用红外测温仪,检验线路是否存在异常放热,通过线路智能控制系统,调节异常放热点的电压、电流状态。
4.塔杆及线路诊断:塔杆诊断主要采用物理方式,测量塔杆角度、线宽等是否达标;线损诊断使用导线检测设备进行。
5.电磁干扰诊断:利用静电感应装置定位电磁干扰区间,開展相应的维修工作;利用巡逻离线监测系统,对故障多发路段做定点检测。
(二)故障排除技术
1.雷击故障排除
目前,绝大多数输配电线路都配有完善的线路防雷措施,雷击故障发生概率已有明显好转,相较于因风雨、冰雪等自然现象导致的线路故障,雷击故障的排除比较简单。输配电线路雷击故障主要表现为线路跳闸和电力设备烧损。其中,线路跳闸本身是一种保护动作,发生电流突变后,为避免系统中电力设备受损而触发跳闸动作。但线路跳闸会引发大面积断电的问题,因此发生该故障后,要求技术人员及时到场,检测是否有其他设备因雷击而受损,经维修或更换处理后,完成合闸动作。设备烧损故障结合设备维修技术指标,选择维修或更换即可。注意在排除雷击故障后,需重新检查故障路段的防雷系统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找出引发雷击故障的原因,及时完善防雷措施,避免同一路段再次遭受雷击影响。
2.风雨故障排除
在大风天气,输配电线路受风力作用发生较大幅度的摆动,易出现线路拉断、塔杆倾斜等问题,此时需对塔杆基础进行加固,并使用防震锤,削弱风力对线路运动状态的影响。若线路周围存在绿化带或林区,还需适当对周边树木进行修剪,避免大风天气因树木折断导致线路被砸,引发电力安全事故。风雨天气常导致输配电线路断裂、电力设备脱落、结构形变等故障,在故障后期维修过程中,由于场地湿滑,易发生电击事故。因此要求相关维修人员按要求佩戴安全防护装置,进行现场清理,如垫设木方等,确保故障路段断电后再开展维修作业。电力设备脱落及结构变形故障处理时间较长,主要是涉及到系设备、构件采购及运输。因此建议相关单位结合输配电线路风雨故障发展特点,适当配置备用设施,以确保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替换,提前恢复供电。
3.冰雪故障排除
冰雪故障多发于北部及西南地区,为尽量避免冰雪对输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影响,以上地区在输配电线路设计阶段多采用加强型线缆,配合耐张铁塔,提高线路系统的抗拉能力,避免恶劣天气发生断线、塔杆倒塌等事故。部分路段还可利用直流融冰技术,避免线路挂冰。
结合以往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经验,常规冰雪天气并不会对输配电线路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影响,线路自身发热、阳光照射、风力等作用即可将堆积在线路及电力设备上的冰雪清除。因此对冰雪引发输配电线路故障的排除主要针对暴雪、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进行。例如,及时开展除冰、除雪工作,若因冰雪侵蚀而发生设备短路问题,需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结论:
电力输配电线路正常运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在线路管理过程中,需将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相配合,加强线路固定检修及日常巡检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的运维管理技术,并结合故障类型,合理选择故障排除技术,确保输配电线路稳定、安全发挥电力输送功能。
参考文献:
[1]雍瑞雪,王琪.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技术[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2):143-144.
[2]王玉竹.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6):155-156.
作者简介:
冯帅(1987.11-),男,上海人,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引言:输配电线路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电能传输,在维护电网运行稳定、安全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输配电线路多架设于人烟稀少的山区、荒漠等位置,传输跨距大、运行环境恶劣等,给其运维管理及故障维修带来不小困难,需要对有关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
一、引发输配电线路故障的因素
首先,设计因素。输配电线路工程跨度大、辐射范围广、服务周期长,其设计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区域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等问题,设计方案既要满足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所需,又要与其他基建设施相配合。由于干扰因素较多,设计过程任何一个细节考虑不周都可能影响线路后期正常运行。其次,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引发线路故障的最主要原因,如雷电、大风、雨雪等天气,以及极端自然现象引发的泥石流、山洪等灾害。自然因素作用可能导致供电电压失稳、线路跳闸、塔杆及电力设备造外力破坏等故障,严重时还可能使塔杆及部分路段倾覆,严重影响到区域正常供电。最后,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分为恶意破坏行为及线路运维管理两部分。其中,恶意破坏主要是人为偷盗,电缆、电力设备丢失除给相关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片网内居民及企业的正常用电。另外,线路运维管理工作不到位,如线路检修不及时、故障处理方案不当等,会导致一些可被避免的故障风险发展为真实的故障,使运维管理发展为引发线路故障的間接原因。
二、电力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措施
(一)固定检修
固定检修是电力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的基本措施,具体检修方式、检修密度需结合线路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线路故障发生特点等灵活进行调整。定期检修有利于输配电线路潜在故障风险的排除,提高线路抵抗外部因素干扰的能力,预防故障发生。本文重点分析输配电线路及塔杆的固定检修措施。
1 线路检修。输配电线路敷设过程中,不同线缆间距应在1m以上,高压线杆间距离不应小于0.8m,低压线杆间距离不应小于0.6m,避免不同线缆间相互干扰;重点查看线路外皮有无开裂、破损情况,接头位置是否出现腐蚀问题,及时更换老旧、破损线路;查看线路接地情况,如高压区及雷电故障高发区内设备接地引线配置是否达标;进行线路温度测试,若发现线路或电力设备温度超出临界值,需查找温度异常原因,并进行必要的降温处理,防止线路及设备被烧损。
2 塔杆检修。塔杆架设过程中,其标高不应超过埋深的6倍,避免运行过程中因外力作用而倾倒、变形。若塔杆架设区域土质较松,还需适当增加埋深,并浇筑混凝土进行强化。输配电线路塔杆发生倾斜、变形后,会导致线路间距变窄,进而影响电力传输稳定。在固定检修过程中,需仔细查看塔杆垂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塔杆基础有无松动或下沉、连接件是否可靠紧固等。进行塔杆质量检测,以判断其内部是否存在腐蚀、开裂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维修。其次,目前应用于输配电线路中的电力元件多经过防水处理,配合严格的固定检修及日常维护工作,可基本抵御雨水侵蚀对元件运行的影响。因此除降雨天气引发的泥石流等破坏力较强的自然现象外,雨水对输配电线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塔杆稳定性上。降水频繁的区域,塔杆下部土壤长时间受雨水冲刷、浸泡,导致土壤疏松程度增加、承载力下降,塔杆受力不均而发生下沉或偏移,这一变化长期积累,导致塔杆倾斜程度越来越大,加之过程中自然因素作用及线路牵拉而发展为塔杆倒塌、线路断裂等事故 [1]。因此在固定检修过程中,需重点关注降水频繁区域塔杆基础的稳定状态,及时开展扶正及基础加固作业,避免倒塌事故发生。
(二)日常巡检
输配电线路日常巡检工作的开展频率更高,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因此其关注点多集中在线路及设备的浅表性问题上,了解线路实时运行状态,并与固定检修工作相配合,以便出现突发故障后,在最短时间内定位故障源头并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案。考虑到日常巡检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的限制,建议相关单位结合以往线路维修管理经验,划定故障及风险高发路段,进行重点区域重点巡查,以合理分配巡检人力资源和精力。同时,还可对巡检任务进行适当划分,包括夜间巡检、故障巡检等。在风雨、雷电等天气频发时段,可适当增加巡检强度,提高输配电线路故障风险可控性。
(三)自动化控制
智能电网建设促使先进技术、系统融入到输电配线路管理过程中,给线路运行维修及故障监测带来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例如线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自动控制系统带有故障定位、诊断功能,监测到异常信号后,系统自动给出报警提示并进行故障诊断,帮助查找故障原因。结合系统提示,技术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去到故障现场开展检修检测工作,有效缩短单次故障处理时间。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可借助自动控制系统的监管功能,查看各路段实时运行情况,节约线路巡检人力及时间成本,线路潜在故障的挖掘效率也更高。现有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能实现输配电线路远程控制,例如在某路段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供电后,可在自动控制中心将目标线路切换至备用段,以免影响正常供电,同时保证故障路段检修作业安全,避免人员受到电击伤害。
三、电力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技术
(一)故障诊断技术
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需结合故障诊断同步进行,常用诊断技术涉及电气、温度、力学等方面,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1.线路绝缘子诊断:使用专业仪器检测绝缘子性能,评估及绝缘等级;利用污秽状态检测系统或等值附盐密度检测系统,评估绝缘子污垢囤积情况。
2.接地状态诊断:利用自动循迹系统,准确定位接地故障位置;利用定时巡回检测系统或接地装置测量系统,查看线路接地状态[2]。 3.温度诊断:使用红外测温仪,检验线路是否存在异常放热,通过线路智能控制系统,调节异常放热点的电压、电流状态。
4.塔杆及线路诊断:塔杆诊断主要采用物理方式,测量塔杆角度、线宽等是否达标;线损诊断使用导线检测设备进行。
5.电磁干扰诊断:利用静电感应装置定位电磁干扰区间,開展相应的维修工作;利用巡逻离线监测系统,对故障多发路段做定点检测。
(二)故障排除技术
1.雷击故障排除
目前,绝大多数输配电线路都配有完善的线路防雷措施,雷击故障发生概率已有明显好转,相较于因风雨、冰雪等自然现象导致的线路故障,雷击故障的排除比较简单。输配电线路雷击故障主要表现为线路跳闸和电力设备烧损。其中,线路跳闸本身是一种保护动作,发生电流突变后,为避免系统中电力设备受损而触发跳闸动作。但线路跳闸会引发大面积断电的问题,因此发生该故障后,要求技术人员及时到场,检测是否有其他设备因雷击而受损,经维修或更换处理后,完成合闸动作。设备烧损故障结合设备维修技术指标,选择维修或更换即可。注意在排除雷击故障后,需重新检查故障路段的防雷系统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找出引发雷击故障的原因,及时完善防雷措施,避免同一路段再次遭受雷击影响。
2.风雨故障排除
在大风天气,输配电线路受风力作用发生较大幅度的摆动,易出现线路拉断、塔杆倾斜等问题,此时需对塔杆基础进行加固,并使用防震锤,削弱风力对线路运动状态的影响。若线路周围存在绿化带或林区,还需适当对周边树木进行修剪,避免大风天气因树木折断导致线路被砸,引发电力安全事故。风雨天气常导致输配电线路断裂、电力设备脱落、结构形变等故障,在故障后期维修过程中,由于场地湿滑,易发生电击事故。因此要求相关维修人员按要求佩戴安全防护装置,进行现场清理,如垫设木方等,确保故障路段断电后再开展维修作业。电力设备脱落及结构变形故障处理时间较长,主要是涉及到系设备、构件采购及运输。因此建议相关单位结合输配电线路风雨故障发展特点,适当配置备用设施,以确保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替换,提前恢复供电。
3.冰雪故障排除
冰雪故障多发于北部及西南地区,为尽量避免冰雪对输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影响,以上地区在输配电线路设计阶段多采用加强型线缆,配合耐张铁塔,提高线路系统的抗拉能力,避免恶劣天气发生断线、塔杆倒塌等事故。部分路段还可利用直流融冰技术,避免线路挂冰。
结合以往输配电线路故障排除经验,常规冰雪天气并不会对输配电线路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影响,线路自身发热、阳光照射、风力等作用即可将堆积在线路及电力设备上的冰雪清除。因此对冰雪引发输配电线路故障的排除主要针对暴雪、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进行。例如,及时开展除冰、除雪工作,若因冰雪侵蚀而发生设备短路问题,需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结论:
电力输配电线路正常运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在线路管理过程中,需将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相配合,加强线路固定检修及日常巡检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的运维管理技术,并结合故障类型,合理选择故障排除技术,确保输配电线路稳定、安全发挥电力输送功能。
参考文献:
[1]雍瑞雪,王琪.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技术[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2):143-144.
[2]王玉竹.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6):155-156.
作者简介:
冯帅(1987.11-),男,上海人,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