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坚守在贫困的农村,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为农村的医疗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们就是坚守在基层的乡村医生。没有高额的工资,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陪伴他们最多的就是一只老旧的药箱和一间小小的诊所,但是他们带给乡村的却是一分安详和希望。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静安村村医徐秀芹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从医以来,她先后接生了500多个婴儿;对静安村50多名慢性病人进行专案管理,建立村民健康档案650份;静安村各种疫苗接种率达到 100%……徐秀芹40年如一日,用生命和爱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不畏艰辛踏上求学路,成为一辈子的村医
初夏时分,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记者眼前的农家小院,院里有一位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老人正在晒太阳。看见有人进来,老人连忙站起来打招呼。同行的静安村妇女主任景学红告诉记者:“这就是徐大夫。”
静安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400多人,村里大多数村民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年人。而徐秀芹的名字,不管是在留守老人的口中,还是出去打工的村民心里,都是一份平安和踏实的念想。景学红说,乡村医生工资低,没人愿意来干,徐秀芹却在这里给村民们看了一辈子的病。
20世纪70年代,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妇女都是在家里生孩子。1975年,惠农区卫生局给了静安村一个名额,要求村里选派一个姑娘到石嘴山市的大医院学习接生技术和妇幼保健知识。时年23岁的徐秀芹成了合适的人选。徐秀芹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和支持,踏上了求学之路。家里6个月大的二儿子被迫断奶,那个时候没有奶粉,孩子每天就吃面糊糊。由于只有初中文化、且没有任何医学基础,徐秀芹的求学路格外艰辛,上课、实习,她学得比谁都认真,大家都休息了,她还在复习、整理笔记。一年半后,徐秀芹学成归来,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给产妇接生,为村民治病,在全村普及健康知识……这一干就是40年。
40年来,不管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黑夜,刮风还是下雨,徐秀芹总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最辛苦的时候,一个月在家睡不了十天,甚至过年的时候都要出诊,没法好好陪家人。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徐秀芹不知摔过多少跤、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
拿着每月500多元的工资,一个人守着一间村卫生室,从青春美丽的年轻姑娘变成满身病痛的白发老人,徐秀芹从没想过转岗改行。“我走了,不知道啥时候才有人愿意干这活儿。”徐秀芹说。
2014年12月,徐秀芹荣登“中国好人榜”。
医者仁心,哪怕多少艰辛
40年的乡村医生,其中的艰辛,外人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接生的时候,有些产妇生头胎没有经验,只要肚子一疼,家里人立马就来请徐秀芹,孩子没有平安落地之前,家属根本不敢让她走,在产妇家一待就是十几二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困了,徐秀芹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
有一年大年初一,晚上11点多了,徐秀芹已经睡下了。村民金某气喘吁吁地跑来求助:“徐医生,我老婆快生了,你快帮帮忙吧!”“不要着急,我马上来。”徐秀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边穿衣服边答应。她背起出诊箱,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金家赶。进屋一看,产妇正在床上痛苦地扭动着。徐秀芹来不及喘口气,就急忙一边设法助产,一边安抚产妇……好在这是产妇的第二胎,生产还算顺利,但即使这样,都用了将近5个小时。徐秀芹说:“要是遇到产妇难产,一般都要十几个小时,自己使的劲好像比产妇都多。”
有一次,邻村村民王某难产,请徐秀芹到家里接生。经过检查,她发现产妇的脐带已脱垂在外约10厘米,胎心只有60次/分,宫口已开2厘米,胎儿随时可能窒息死亡,情况十分危急。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她判断是罕见的脐带脱垂。徐秀芹当机立断,立即联系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好接诊工作,并陪护产妇一同前往。经过全力抢救,宝宝顺利出生了,大人也脱离了危险,此刻,徐秀芹悬着的心才安然放下,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医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
如此辛苦、劳累,但是那个时候徐秀芹每次接生只能挣三块钱。婆婆曾经劝她不要干了,但徐秀芹说:“组织培养了我,我不发挥所长,那还对得起人家吗?决定了的事,就要一心一意地干好。”从医的前20年,徐秀芹共接生了500多个孩子。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交通也便利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医院生孩子,徐秀芹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村民的健康守护上。村里谁家几口人,身体状况怎么样,孩子接种疫苗没,妇女体检筛查没,在徐秀芹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考虑到村子里一些腿脚不便的“老病号”来不了卫生室就诊,徐秀芹就经常主动上门送医。村民张会珍是一名瘫痪在床的八旬老人,患有冠心病、脑溢血、脑梗塞,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徐秀芹定期上门为其测量血压和进行健康指导,这一坚持就是5年。多次出诊但从未收过出诊费,有时还免费赠药,老人的家属为了感谢她,给她送去家禽和鸡蛋,她都婉言谢绝了。徐秀芹说:“乡里乡亲的,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况且我是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
徐秀芹还经常在村里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乡卫生院下发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医疗卫生政策,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向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定期为35岁以上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并提出治疗意见;协助乡卫生院对村上50多名慢性病人进行专案管理,建立村民健康档案650份……在徐秀芹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静安村的公共卫生工作、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极大改善,各种疫苗接种率达到100%。
笑对病魔10年,依然心系村民
徐秀芹有4个孩子,受她的影响,一个儿子学了中医,一个女儿学了药剂。可不幸的是,2008年,徐秀芹被诊断患上了慢性肾衰竭。确诊后的一段时间,徐秀芹情绪十分低落,她曾想过放弃村医这份职业。但随即她又想,自己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不能因为自己的病痛就置村民的健康于不顾,能扑腾一天是一天,还有村民等着自己给他们看病呢。凭着这份信念,徐秀芹硬是咬着牙坚持。
2014年,徐秀芹的病情加重了,必须每周去医院进行2—3次血液透析。不能骑自行车、走路去出诊,徐秀芹就让老伴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她到患者家去。“老伴也是近70岁的人了,辛苦他了。”徐秀芹一脸愧疚地对记者说。她的老伴刘金忠在一旁听得直摆手,眼圈却立刻红了,转身走了出去。
采访中,徐秀芹始终带着笑容,淡然的神情很难看出她已被病魔折磨了10年。一直坚持到2016年,徐秀芹由于身体原因,恋恋不舍地从她热爱了一辈子、服务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決定了的事,就要一心一意地干好”,徐秀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村医”的内涵。
责任编辑:李百军
不畏艰辛踏上求学路,成为一辈子的村医
初夏时分,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记者眼前的农家小院,院里有一位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老人正在晒太阳。看见有人进来,老人连忙站起来打招呼。同行的静安村妇女主任景学红告诉记者:“这就是徐大夫。”
静安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400多人,村里大多数村民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年人。而徐秀芹的名字,不管是在留守老人的口中,还是出去打工的村民心里,都是一份平安和踏实的念想。景学红说,乡村医生工资低,没人愿意来干,徐秀芹却在这里给村民们看了一辈子的病。
20世纪70年代,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妇女都是在家里生孩子。1975年,惠农区卫生局给了静安村一个名额,要求村里选派一个姑娘到石嘴山市的大医院学习接生技术和妇幼保健知识。时年23岁的徐秀芹成了合适的人选。徐秀芹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和支持,踏上了求学之路。家里6个月大的二儿子被迫断奶,那个时候没有奶粉,孩子每天就吃面糊糊。由于只有初中文化、且没有任何医学基础,徐秀芹的求学路格外艰辛,上课、实习,她学得比谁都认真,大家都休息了,她还在复习、整理笔记。一年半后,徐秀芹学成归来,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给产妇接生,为村民治病,在全村普及健康知识……这一干就是40年。
40年来,不管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黑夜,刮风还是下雨,徐秀芹总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最辛苦的时候,一个月在家睡不了十天,甚至过年的时候都要出诊,没法好好陪家人。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徐秀芹不知摔过多少跤、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
拿着每月500多元的工资,一个人守着一间村卫生室,从青春美丽的年轻姑娘变成满身病痛的白发老人,徐秀芹从没想过转岗改行。“我走了,不知道啥时候才有人愿意干这活儿。”徐秀芹说。
2014年12月,徐秀芹荣登“中国好人榜”。
医者仁心,哪怕多少艰辛
40年的乡村医生,其中的艰辛,外人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接生的时候,有些产妇生头胎没有经验,只要肚子一疼,家里人立马就来请徐秀芹,孩子没有平安落地之前,家属根本不敢让她走,在产妇家一待就是十几二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困了,徐秀芹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
有一年大年初一,晚上11点多了,徐秀芹已经睡下了。村民金某气喘吁吁地跑来求助:“徐医生,我老婆快生了,你快帮帮忙吧!”“不要着急,我马上来。”徐秀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边穿衣服边答应。她背起出诊箱,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金家赶。进屋一看,产妇正在床上痛苦地扭动着。徐秀芹来不及喘口气,就急忙一边设法助产,一边安抚产妇……好在这是产妇的第二胎,生产还算顺利,但即使这样,都用了将近5个小时。徐秀芹说:“要是遇到产妇难产,一般都要十几个小时,自己使的劲好像比产妇都多。”
有一次,邻村村民王某难产,请徐秀芹到家里接生。经过检查,她发现产妇的脐带已脱垂在外约10厘米,胎心只有60次/分,宫口已开2厘米,胎儿随时可能窒息死亡,情况十分危急。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她判断是罕见的脐带脱垂。徐秀芹当机立断,立即联系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好接诊工作,并陪护产妇一同前往。经过全力抢救,宝宝顺利出生了,大人也脱离了危险,此刻,徐秀芹悬着的心才安然放下,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医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
如此辛苦、劳累,但是那个时候徐秀芹每次接生只能挣三块钱。婆婆曾经劝她不要干了,但徐秀芹说:“组织培养了我,我不发挥所长,那还对得起人家吗?决定了的事,就要一心一意地干好。”从医的前20年,徐秀芹共接生了500多个孩子。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交通也便利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医院生孩子,徐秀芹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村民的健康守护上。村里谁家几口人,身体状况怎么样,孩子接种疫苗没,妇女体检筛查没,在徐秀芹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考虑到村子里一些腿脚不便的“老病号”来不了卫生室就诊,徐秀芹就经常主动上门送医。村民张会珍是一名瘫痪在床的八旬老人,患有冠心病、脑溢血、脑梗塞,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徐秀芹定期上门为其测量血压和进行健康指导,这一坚持就是5年。多次出诊但从未收过出诊费,有时还免费赠药,老人的家属为了感谢她,给她送去家禽和鸡蛋,她都婉言谢绝了。徐秀芹说:“乡里乡亲的,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况且我是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
徐秀芹还经常在村里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乡卫生院下发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医疗卫生政策,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向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定期为35岁以上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并提出治疗意见;协助乡卫生院对村上50多名慢性病人进行专案管理,建立村民健康档案650份……在徐秀芹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静安村的公共卫生工作、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极大改善,各种疫苗接种率达到100%。
笑对病魔10年,依然心系村民
徐秀芹有4个孩子,受她的影响,一个儿子学了中医,一个女儿学了药剂。可不幸的是,2008年,徐秀芹被诊断患上了慢性肾衰竭。确诊后的一段时间,徐秀芹情绪十分低落,她曾想过放弃村医这份职业。但随即她又想,自己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不能因为自己的病痛就置村民的健康于不顾,能扑腾一天是一天,还有村民等着自己给他们看病呢。凭着这份信念,徐秀芹硬是咬着牙坚持。
2014年,徐秀芹的病情加重了,必须每周去医院进行2—3次血液透析。不能骑自行车、走路去出诊,徐秀芹就让老伴骑着电动三轮车送她到患者家去。“老伴也是近70岁的人了,辛苦他了。”徐秀芹一脸愧疚地对记者说。她的老伴刘金忠在一旁听得直摆手,眼圈却立刻红了,转身走了出去。
采访中,徐秀芹始终带着笑容,淡然的神情很难看出她已被病魔折磨了10年。一直坚持到2016年,徐秀芹由于身体原因,恋恋不舍地从她热爱了一辈子、服务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決定了的事,就要一心一意地干好”,徐秀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村医”的内涵。
责任编辑:李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