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南旧事》通过五个故事,真实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平百姓家的物质、精神和语言民俗和社会民俗,小说抓住了北平文化中日益流逝的民风民俗残韵,表现了对老北平百姓民俗生活的深刻怀念与深情回望,是一部反映了老北平民俗的优秀文本。
关键词: 城南旧事;老北平;民俗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165-02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作、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事象纷繁杂多,钟敬文把民俗活动大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民俗是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对于反映老北平家庭生活为主的《城南旧事》来说,小说承载了厚重的民风民俗事象及普通老百姓生活场景。
1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类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具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它主要由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两个部分构成。《城南旧事》反映的北平百姓的物质民俗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自然环境里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3它包含了:商业民俗;农业民俗;交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这些民俗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在小说中,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表现最为明显。
1.1.1商业民俗。
当时百姓的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形式是以物换物的贸易,于是,做这一行业的人便成了老北平城内具有风情的一类人。小说中,和宋妈换洋火、头油的老婆子,用破锅换绿盆儿和小板凳的人等都是这一行业的代表,剃头挑子和打糖锣的老头则是行商的代表,这类行商大多是小本经营,他们的存在大大方便了胡同里百姓家的生活,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他们的民俗传承,以“市声”最为突出。“市声”主要有“吆喝声“和“敲击声”,它有传递所卖货物信息,招揽顾客的作用。小贩们有各自的吆喝法子,配合着吆喝声,不少小贩还配有与之所卖之物相衬的“响器”。小贩们使用的敲击物,是市声的替代品,熟悉其声的居民,一听见某种敲击声,就知道是卖何物的来了。除此外,老北平城还有卖唱的人,算命打褂的人,拉洋车的人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物,才构成了北平独特的风土人情。
1.1.2交通民俗。
北方的驼班,在交通运输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起的作用最大,今天在大西北依然可以见到。 悬于驼颈下的小铃叫“嗉铃”,其声响清脆悦耳,悬于最后一头骆驼货架上的大铃口“梆子”声音浑厚而悠远。骆驼队涉戈壁、走沙漠,能自认道路,可是由于这种动物生性怯懦,如果有狼或其他动物从队伍穿过,它们就会受到惊吓而“脱联”。如果出现“脱联”,骆驼会停下来,梆子就不会再响,“梆子”的功能就是预防行程中的“脱联”,而并非像小英子所说是为了解除骆驼队旅途的寂寞。“冬·童年·骆驼队”一章中,出现拉骆驼的人,这些人利用骆驼把远在城外的物资拉进北平城里,只有这样,驼户才能有第二年的生活来源。于是,出现在北平城里的骆驼队,成为了北平交通民俗的一个典型。
1.2物质生活民俗。
关于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和器用等方面的民俗属于物质生活民俗。在小说里则体现了下列的物质民俗:
1.2.1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北平百姓家早饭仍然是稀饭为主,加上烧饼、麻花和油条之类的点心。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地域之下的胡同里、大街上,藏着五花八门的小孩子喜欢的零食,随处可见叫“驴打滚儿”的面豆糕、冰糖葫芦、八珍梅……这些是当时儿童最喜爱的食物,小英子有一次便是因为八珍梅吃多了而吃不下饭。
1.2.2居住建筑民俗。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为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采取行动的结果。建筑将各区域的人文情怀,地方风俗民情表现得饱满且完整具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方面展现得十分明显。老北平的居民建筑,以四合院和胡同最为普遍。胡同都是“因井成巷”,旧时的北平,自来水还没有完全普及,都是靠在部分胡同里挖井取水,这样的地方就叫“井窝子”。井上设以辘轴绕粗绳打水,再有水车分送附近各住户,秀贞的父亲老王做的就是这份工作。不管是在历史上和还是现实中,胡同都是老北平普通百姓生息的场所,相对于代表皇家文化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胡同烙下了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印记。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英子就是在胡同里成长的。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居民建筑,也是北平最具代表的居民建筑。既宽敞又有明亮光线的大院子是北平人的最爱,拥有宽大的院子并且住在里面成为北平人的骄傲。院子不仅要宽敞、明亮、干净,有正院儿和跨院儿,更要有“天棚石榴金鱼缸”等不同事物或风景对院子进行装饰。英子去惠安馆找秀贞没找着,便对着摆在坑桌上金鱼发呆。小说里反复提及到了四合院独有的“正院儿”和“跨院儿”,四合院的住房安排往往与等级相关,一般是家长住正院儿,子女住跨院儿,家长在住房上有支配全家的地位,所以四合院又是家长制的符号。
2精神民俗
《城南旧事》不仅反映了物质民俗生活,还反映了精神民俗生活。精神民俗是在长期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自行产生的一套关于神灵崇拜思想、习惯和相应的活动。早期的精神民俗是人们逃避现实生活,摆脱苦难,需求精神寄托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习惯,人们相信它的存在有助于减轻人们的病痛折磨。小英子生病昏迷期间,宋妈在医院劝英子的妈妈说英子是中了邪气,并到关帝庙烧了香祈福还把香灰带了回来,英子醒来后宋妈要到关帝老爷那还愿;把妞儿的衣服给烧了以图“干净”;宋妈说惠安馆的房高墙也高,要在英子家门口挂个八卦镜照着以镇宅,家人也能躲避灾难……人们把身体的不适归于得罪了鬼神或是邪气上身。正是由于这样的一套神灵观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人们在神面前祈求请愿,托付希望,寻求神灵的同情、安慰,劝勉与关怀。在香客们的眼中,香蜡纸火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玩意兒,是有灵性有神性的,可以给神传达请愿,能给香客带来福音。灵魂观念、神的观念已经深深印在民众的内心,并逐渐成为了民俗习惯的一种反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城南旧事;老北平;民俗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165-02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作、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事象纷繁杂多,钟敬文把民俗活动大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民俗是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对于反映老北平家庭生活为主的《城南旧事》来说,小说承载了厚重的民风民俗事象及普通老百姓生活场景。
1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类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具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它主要由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两个部分构成。《城南旧事》反映的北平百姓的物质民俗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自然环境里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3它包含了:商业民俗;农业民俗;交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这些民俗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在小说中,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表现最为明显。
1.1.1商业民俗。
当时百姓的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形式是以物换物的贸易,于是,做这一行业的人便成了老北平城内具有风情的一类人。小说中,和宋妈换洋火、头油的老婆子,用破锅换绿盆儿和小板凳的人等都是这一行业的代表,剃头挑子和打糖锣的老头则是行商的代表,这类行商大多是小本经营,他们的存在大大方便了胡同里百姓家的生活,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他们的民俗传承,以“市声”最为突出。“市声”主要有“吆喝声“和“敲击声”,它有传递所卖货物信息,招揽顾客的作用。小贩们有各自的吆喝法子,配合着吆喝声,不少小贩还配有与之所卖之物相衬的“响器”。小贩们使用的敲击物,是市声的替代品,熟悉其声的居民,一听见某种敲击声,就知道是卖何物的来了。除此外,老北平城还有卖唱的人,算命打褂的人,拉洋车的人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物,才构成了北平独特的风土人情。
1.1.2交通民俗。
北方的驼班,在交通运输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起的作用最大,今天在大西北依然可以见到。 悬于驼颈下的小铃叫“嗉铃”,其声响清脆悦耳,悬于最后一头骆驼货架上的大铃口“梆子”声音浑厚而悠远。骆驼队涉戈壁、走沙漠,能自认道路,可是由于这种动物生性怯懦,如果有狼或其他动物从队伍穿过,它们就会受到惊吓而“脱联”。如果出现“脱联”,骆驼会停下来,梆子就不会再响,“梆子”的功能就是预防行程中的“脱联”,而并非像小英子所说是为了解除骆驼队旅途的寂寞。“冬·童年·骆驼队”一章中,出现拉骆驼的人,这些人利用骆驼把远在城外的物资拉进北平城里,只有这样,驼户才能有第二年的生活来源。于是,出现在北平城里的骆驼队,成为了北平交通民俗的一个典型。
1.2物质生活民俗。
关于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和器用等方面的民俗属于物质生活民俗。在小说里则体现了下列的物质民俗:
1.2.1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北平百姓家早饭仍然是稀饭为主,加上烧饼、麻花和油条之类的点心。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地域之下的胡同里、大街上,藏着五花八门的小孩子喜欢的零食,随处可见叫“驴打滚儿”的面豆糕、冰糖葫芦、八珍梅……这些是当时儿童最喜爱的食物,小英子有一次便是因为八珍梅吃多了而吃不下饭。
1.2.2居住建筑民俗。
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为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采取行动的结果。建筑将各区域的人文情怀,地方风俗民情表现得饱满且完整具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方面展现得十分明显。老北平的居民建筑,以四合院和胡同最为普遍。胡同都是“因井成巷”,旧时的北平,自来水还没有完全普及,都是靠在部分胡同里挖井取水,这样的地方就叫“井窝子”。井上设以辘轴绕粗绳打水,再有水车分送附近各住户,秀贞的父亲老王做的就是这份工作。不管是在历史上和还是现实中,胡同都是老北平普通百姓生息的场所,相对于代表皇家文化的紫禁城、天坛、颐和园,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胡同烙下了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印记。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英子就是在胡同里成长的。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居民建筑,也是北平最具代表的居民建筑。既宽敞又有明亮光线的大院子是北平人的最爱,拥有宽大的院子并且住在里面成为北平人的骄傲。院子不仅要宽敞、明亮、干净,有正院儿和跨院儿,更要有“天棚石榴金鱼缸”等不同事物或风景对院子进行装饰。英子去惠安馆找秀贞没找着,便对着摆在坑桌上金鱼发呆。小说里反复提及到了四合院独有的“正院儿”和“跨院儿”,四合院的住房安排往往与等级相关,一般是家长住正院儿,子女住跨院儿,家长在住房上有支配全家的地位,所以四合院又是家长制的符号。
2精神民俗
《城南旧事》不仅反映了物质民俗生活,还反映了精神民俗生活。精神民俗是在长期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自行产生的一套关于神灵崇拜思想、习惯和相应的活动。早期的精神民俗是人们逃避现实生活,摆脱苦难,需求精神寄托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习惯,人们相信它的存在有助于减轻人们的病痛折磨。小英子生病昏迷期间,宋妈在医院劝英子的妈妈说英子是中了邪气,并到关帝庙烧了香祈福还把香灰带了回来,英子醒来后宋妈要到关帝老爷那还愿;把妞儿的衣服给烧了以图“干净”;宋妈说惠安馆的房高墙也高,要在英子家门口挂个八卦镜照着以镇宅,家人也能躲避灾难……人们把身体的不适归于得罪了鬼神或是邪气上身。正是由于这样的一套神灵观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人们在神面前祈求请愿,托付希望,寻求神灵的同情、安慰,劝勉与关怀。在香客们的眼中,香蜡纸火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玩意兒,是有灵性有神性的,可以给神传达请愿,能给香客带来福音。灵魂观念、神的观念已经深深印在民众的内心,并逐渐成为了民俗习惯的一种反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