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不炫耀自己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eyg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受欢迎的“国际诗人”
  我和萧三结识于1934年深秋。当时,我在苏联海参崴的列宁学院学习。萧三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会后他和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从莫斯科来远东举行报告会,传达作家代表大会精神。
  萧三那时有三十七八岁,中等身材,身穿黑色西装,宽额明眸,和蔼可亲。法捷耶夫有40多岁,有一种与一般俄罗斯人不同的神态。他上身穿件草绿色的便服,脚上穿双旧的骑兵马靴,初看难以相信是位作家。
  萧三是毛泽东很要好的同学,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苏联,萧三创作了很多的诗歌,苏联出版的俄文版诗集有《萧三诗选》《湘笛集》《血书》《拥护苏维埃中国》,以及在苏联用中文出版的《萧三的诗》等,都深受国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国际诗人”。
  萧三的作品,我是在列宁学院的报刊上看到的。最先看到的有《棉花》《南京路上》《上海三个摇篮歌》等,多是反映中国人民疾苦和歌颂人民革命的诗歌。萧三的俄文笔名是埃弥·萧,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很喜爱法国作家左拉的作品。埃弥是左拉的名字,他就用上了这个笔名。
  萧三在列宁学院的大会上,详细地传达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和会议精神,特别宣布要在海参崴成立苏维埃作家联盟远东中国作家支部。法捷耶夫在报告中,特别讲到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翻译了他的著作《毁灭》,在交流中苏文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他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大会之后,萧三和法捷耶夫召集当地和学校的文学作者和爱好者,成立了文学组织。因为我在哈尔滨就是中共党员,在《国际协报》做文艺副刊编辑,就被选为苏维埃作家联盟远东中国作家支部委员,并担任其出版的中文版《太平洋》文学月刊杂志的编辑。
  中国作家支部的主任委员是丁山,委员还有史米道维奇、王海漫、铁牛、周松源等。当时在伯力有中文报《工人之路》,由屈公、梁多伏、野赤、曹大风、李必新等负责编辑。中国作家支部成立后,《太平洋》和《工人之路》报刊对远东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推心置腹交谈往事
  我是1933年秋被中共满洲省委安排到海参崴列宁学院学习的,当时写了一些新诗和散文,在学院的墙报和伯力出版的中文报纸《工人之路》上发表,也曾被译成俄文在苏联的其他刊物上发表。
  萧三多次找我谈话,我向他详细介绍海参崴和列宁学院的情况时,他都用心听。其实,他对这里的情况,比我知道得早、知道得多。当他知道我是从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来的,特别关心东北的形势和人民的状况,让我多讲一些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事。
  我向他详细介绍了我在张学良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的生活 ,也讲了“九一八”事变时沈阳当夜的情况。我还讲了和萧军加入东北军进行武装抗日失败的经过,讲了我在哈尔滨党组织培养下,团结进步青年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的情况。尤其是讲了东北人民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一些情况。他一边认真听,一边认真记。这些内容日后有的就在他写的诗歌、散文、小说中出现了。
  萧三说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对人和蔼可亲。我们多次推心置腹地交谈,他对我简单地讲了一些自己的往事。
  他是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萧家冲,原名子暲,又名爱梅。萧三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他在新民学会时和毛泽东在一起。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时,周恩来和李立三在巴黎发起成立中共党支部,1922年他成为中共党员。同年他从巴黎出发经柏林到了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1924年回到上海,和瞿秋白等一起领导上海工人革命运动。1928年到了莫斯科,用中国的民歌和唱本的形式,写了许多诗歌,被译成俄文在苏联报刊上发表,有的被译成别国的文字在其他国家刊物上发表。
  1930年,他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学院,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工作,主编《世界革命文学》(后改名《国际文学》)中文版 ……
  1934年,萧三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代表鲁迅和中国左联在大会上发言。经中共党组织批准,由法捷耶夫介绍,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任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这期间,萧三结识了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阿·托尔斯泰、卢纳察尔斯基和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还结识了美国的史沫特莱、哥尔德;法国的罗曼·罗兰、阿拉贡、巴比塞等著名作家、诗人。他谦虚地说自己不是诗人,只是一名革命需要的文学工作者。
  萧三在海参崴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他和共产国际太平洋秘书处的斯达干诺夫,列宁学院的院长张锡俦,教授丁山、杨兴顺,讲师王海漫都很熟,经常在一起谈话、宴会、外出旅游。萧三平易近人,没有一点诗人、作家的做派。
  意外受伤留下后遗症
  海参崴虽然是一个世界有名的海港,但1934年的冬天,竟和西伯利亚一样寒冷,海面冻成一层厚冰。轮船进港需用破冰船破冰,破开一条航道,船才能靠上码头。许多货轮急于卸货,人力不足就让学生支援。
  有一天,我和同学在码头帮助卸货回来,经过萧三的住所。我去看望他,他正因头痛病躺在床上。他说这是他的老毛病,每年冬天都犯几次。他对我说:5年前一场大雪刚过,路上是一尺多深的雪,踩上去软绵绵的。傍晚他到中国工人俱乐部去,经过一条有陡坡的街道。昏暗的路灯下,几个孩子坐着滑雪车从坡上冲下来。他被滑雪车撞倒在马路边的石头上,当时就昏了过去。一位警察发现后将他送进医院,入院就呕吐了。值班医生简单地处理一下,又让警察用马车把他送回家。
  回家后又继续呕吐还昏了过去,家人立即雇了一辆汽车又把他送进医院,确诊为脑震荡,一连在床上躺了3个月,头部还是不能动,大小便都在床上,吃饭要人喂。他对大夫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去,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医生回答:“我只是看病。你现在这个病可能致残,你出院休息几个月吧。 ”   消息传到莫斯科,不知怎么就讹传为他死了。那里的同志听说他死了,要举办追悼会。后来才知道是受伤没有死。
  暑假到了,他给暑期训练班的学员讲政治常识课,讲完后感到浑身疲乏无力。后来瞿秋白把他安排到莫斯科治病,火车从海参崴到莫斯科要走10来天。到了莫斯科被分配在中国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工作。有一个月的时间还是不能坚持工作,总是感到头晕、头痛。
  萧三对我说,要不是又犯了头痛病,这次一定和我们去卸货。我听了他的话,心里很感动。
  1935年春,在海参崴的列宁学院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二次代表大会。萧三和少数民族指导员马丁诺夫主持了大会。会议讨论了中国新文字拼音要以北京普通话为标准,还讨论了新文字的词速写问题及北京普通话的词尾儿字的应用问题。当时,中国方言分为5个地区,分别是北方、上海、福建、广东、四川方言地区。
  与德国姑娘喜结良缘
  我和萧三在一起的时候,他很少讲自己私人生活的事情。他在苏联的许多被认为很荣耀的事,都是我听别人告诉我的,有时我问起他具体的细节,他总是几句话就含糊过去了。
  列宁学院有两位俄国女教师,一位是鲍茨德涅娃,一位是玛罗斯金娜。她俩都是列宁格勒东方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是经苏联少数民族教育部部长、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亲自接见并分配到这个学院的。她们热爱中国和中国人,在校课余时间负责指导学院图书馆管理工作。
  当时,我在课余担任院图书馆外文图书登记和整理工作。她们常和我一起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一些人物和荣、宁二府的一些故事都很熟悉,有时讲起来津津有味。她们知道萧三是曹靖华(著名翻译家,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朋友,读过很多萧三的诗歌,对我讲了许多萧三的情况。
  萧三初到苏联时,见过列宁,也多次见到斯大林,并和斯大林谈过话。在苏维埃作家联盟工作期间,经常和著名作家高尔基、绥拉菲摩维奇、阿·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西蒙诺夫等在一起。这些事别人都认为是很幸运和体面的事,而他只是讲这些苏联作家的思想和作品,从不以此炫耀自己如何如何。
  萧三在苏联出版过一本自己写的《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书,这是他根据自己和毛泽东在一起的生活和自己了解的事情写的。能和中国革命领袖称兄道弟,在当时社会中的人是不多的,萧三在报告和与人谈话时,从不表白自己这些事。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看到一本书,其中写道: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谈话,回忆他在湖南湘乡县读书时曾说到“有两个同伴特别知己,有一个现在已成为作家住在苏联”,说的就是萧三。
  萧三精通俄语、德语、法语,能说,能读,也能写。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很幸福美满的家庭,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934年夏天,萧三正在苏联的避暑地索契疗养,23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德国姑娘耶娃来这里观光。见耶娃用俄语与人谈话很吃力,萧三就主动为这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做翻译。
  当耶娃知道这位被称为“埃弥·萧”的翻译,不但是位中国作家、诗人,还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家, 心中顿生敬意,在异国他乡更是感到格外亲切。两人住在同一栋公寓,彼此相近也很谈得来。
  通过交谈,耶娃得知萧三出生在中国湖南,与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是小学、师范同学,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经越南革命者胡志明介绍,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在列宁逝世时,正在莫斯科学习的萧三作为中国代表向列宁遗体告别。“埃弥·萧”在苏联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歌手”“苏维埃中国的诗人”,耶娃在德国也是倾向革命的,两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不久就结婚了。耶娃为了能与萧三长久生活在一起,申请加入了苏联籍 ……后来,她的名字改成叶华。
  晚年病魔缠身仍笔耕不缀
  “文革”初期,有两名北京中央文革小组派来的人专程到辽宁找我。在招待所的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让我写出在苏联和萧三在一起及我所知道他的一切情况。他们特意要求我用毛笔写成大字,说是给中央主要领导看。
  我认真地回忆了30年前的往事,用10多天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写了几百页的字。每写好一页,他们拿去一页,写好后就全被拿走了。专案人员临走前让我严格保密,对任何人都不准讲,态度异常严肃。当时,我实在猜不出萧三他究竟怎么了。
  “文革”之后,我在北京见到老友萧军,才知道在十年动乱期间,萧三和他的夫人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监牢达7年半之久。1974年戴着“苏修特务”的帽子出狱后,仍被群众专政,失去人身自由。
  1979年平反后,萧三年事已高,病魔缠身,仍发奋工作。据他的秘书高陶回忆:一天五六次腹泻,甚至在住院输液后被切断气管的情况下,也读书不倦,笔耕不缀。此后,萧三曾当选中国作协理事,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对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从不多谈,他说:“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至于我个人的这些遭遇,权当是一场噩梦!它使我受到了锻炼、丰富了人生经验,也更坚定了斗志。”
  1983年2月4日,萧三离开了人世。
  2月 9日,苏联作家协会发来唁电:“尊敬的朋友们:我们从广播里得知了令人悲痛的消息,著名诗人,我们的老朋友埃弥·萧逝世了。他一生有很多年是在苏联度过的,埃弥·萧和我们一同在莫斯科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创作了许多出色的诗篇,歌颂祖国和中国人民,描写了他为争取自由和社会解放所进行的坚定不移的不倦的斗争。埃弥·萧和他的诗作一直受到苏联读者的热爱,享有盛誉,并广为流传。请接受我们深切的哀悼。”
其他文献
费尔巴哈认为: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幸福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教育幸福降临在我身上时,那是因为班上那群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其不意的成长。  说起我们的故事,就像一串珍珠,每一颗珠子上都刻着我和孩子们在学习之路上成长的脚印……孩子们在这场教学变革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炼了很多人生优秀的品质,比如自律、主动、感恩、团结协
摘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最终要依靠地方政府履行职业教育治理的职责并进行相关实施。文章围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相关目标要求,对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有关工作机制、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及短期技能培训、相关制度以及发展氛围等几个方面履行治理职业教育要旨进行归纳与阐述。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职责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随着“互联网 ”、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又因新冠疫情出现对线上教学运行的迫切要求,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Python编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实施,探讨线上、线下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建设课程资源包,实训教学质量的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继《沧浪之水》后,阎真通过敏锐观察知识女性在物质日益丰富、生活日益舒适、心灵日益自由的今天所面临的情感和生存困境,耗时6年,创作了《因为女人》。小说《因为女人》塑造了柳依依这个文学形象,并借女性书写的视角揭示了欲望化的社会现实给女性(尤其知识女性)造成的生存困境,爱情、亲情并非女性的出路和归宿。小说虽体现女性意识,也具有社会批判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阎真在其女性书写的笔下充斥着不容忽视的男性化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下的产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笔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期为生物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
摘 要 专业教学标准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与准绳,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在此方面的经验包括:结合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序化课程设置,精研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双主体”;校企合作  中
母猪良好的生产性能受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留群率(母猪首次分娩后留在繁殖群中继续生产的比例)、母猪生产年限和稳定性。在本文中,你将能读到José Angel Pedrido专家关于通过关注母猪的稳定性来提高盈利能力的见解。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7-0001-02  稳定性是海波尔育种方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定义是1头母猪将留在繁殖群中并保
我于1938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1958年暑假以后我们系和中文系迁到北京地安门,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那几年,政治运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我们文科生,“社会实践是最好的大课堂”,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更多一些。  体育“大跃进”  1958年真称得上是“全面跃进”的一年,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卫生、体育……各行各业都出现
摘要:加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大学生在日益复杂多变的时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笔者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对绍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由此可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用,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笔者以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的片段为例,基于“王冕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这一内容,直奔言说主题,让原本静止的文本言语变得更加灵动鲜活。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读了这篇课文,请你们说一说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学习非常刻苦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