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红心鸭蛋”到 “苏丹红”,从“毒饺子”到“三氯氰胺”,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正当人们困惑用什么来捍卫我们舌尖上的安全的时候,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对 “互联网+”模式下的食品安全现状做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目前,食品安全追溯的主要运作模式是通过二维码食品追溯系统来实现。二维码食品追溯系统是以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二维码为基础,建立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大数据云平台,它是“互联网+食品安全”的全新模式,解决的不仅仅是食品的销售渠道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食品行业的安全和信任问题。二维码食品溯源将对整个食品行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覆盖食品从最源头的种植养殖环节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部环节,食品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一路相随,最终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全部信息,让整个流程变得透明。
一、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在美国,农业部从2003年开始,在畜产品方面计划建立家畜追溯体系,要求生产者、零售商和加工厂商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养殖、屠宰和加工过程。在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此系统把家畜的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这些家畜可以随时被追踪定位。在德国,每一枚出售的鸡蛋上都有一串由三部分组成的红色数字编码。这组数字编码就是一枚鸡蛋的“身份证”,一旦这枚鸡蛋出了丁点儿问题,监管人员便能“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饲养场或鸡笼。在中国,食品二维码追溯系统也正日益扩大应用,例如,宝鸡蔬菜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就是从蔬菜种植环节开始记录,从种植的操作日期、操作方法、操作工作、操作人都一清二楚。蔬菜的施肥用药、采收记录、检测记录、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也都可以追溯查询。通过这些非常详细的信息记录,可以看到蔬菜全部的生长周期,这些信息都一直附着在身上,并最终被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所查询和追溯。作为消费者,我们更愿意选择购买可追溯查询信息的放心食品,即使价格稍高,我们也会毫不犹豫。
二、互联网+的快捷与安全隐患
“互联网+订餐”商业模式给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也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人们可以不用出家门,随手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会看到诸如“饿了么”“淘点点”“美团”等一批订餐网站和APP,动动手指就点餐,热气腾腾的饭菜很快就能被送上门,方便又省事。然而,通过网络平台订购餐食,目前还面临安全卫生、规范管理、监督责任等诸多难题,大部分订餐APP上除了精美的食物照片,商家所提供的信息均只有地址和接单时间,消费者只能凭借照片、网友评论等少量信息来判定其可靠性,甚至还有个别“地下黑窝点”摇身一变,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针对消费者频频遭遇的“囧”事,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使网络订餐更加安全、卫生成为问题的关键。一些城市对“互联网+订餐”操作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和“饿了么”双方已经完成入网餐饮单位的市场主体信息基础数据及动态监管数据的对接,包括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管信息(俗称笑脸、平脸、哭脸)等。消费者登录“饿了么”网站或用手机APP软件订餐时,在餐厅列表页和详情介绍中点开“脸谱”图标,商家证照登记信息和相关检查信息便一目了然。
三、互联网+的检测与安全监管
我国随着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稳定向好。然而,我国食品多样,食品链长,缺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在基层,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在现场难以实时检测,样品送到检验所后往往要几天才能得出结论。为此,推广食品安全监测快检设备,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迫在眉睫。在北京,农业、质监、卫生等基层一线执法监测站点已经配备了网络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北京的食品安全监控人员每天带着这些设备在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小食品摊、饭店、食堂市场随机抽检,设备可以在2小时内对60余项生物和理化指标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如果有需要,检测项目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同时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可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上传至市级风险监控中心,自动上报检测数据、下达并接受任务,便于集中整合监测力量,形成统一监管网络。这一切技术得以实现,“互联网+”功不可没。在江苏,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食品安全移动检测车,被誉为“流动的实验室,移动的检测站”。该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车内配有为执法人员量身打造的“食药监移动监督执法PAD”,同时搭载了智能全自动前处理仪、全自动多参数食品安全检测仪、胶体金全自动仪等全套装备。
2015年10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新版食品安全法从农场到餐桌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同时,还有“互联网+”为食品安全插上技术的翅膀。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套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互联网+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杨英华.网络环境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J].科技与企业,2014.
[2]贾耀国.食品安全网络科普宣传[J].企业文化,2014.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目前,食品安全追溯的主要运作模式是通过二维码食品追溯系统来实现。二维码食品追溯系统是以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二维码为基础,建立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大数据云平台,它是“互联网+食品安全”的全新模式,解决的不仅仅是食品的销售渠道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食品行业的安全和信任问题。二维码食品溯源将对整个食品行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覆盖食品从最源头的种植养殖环节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部环节,食品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一路相随,最终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全部信息,让整个流程变得透明。
一、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
在美国,农业部从2003年开始,在畜产品方面计划建立家畜追溯体系,要求生产者、零售商和加工厂商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养殖、屠宰和加工过程。在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此系统把家畜的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这些家畜可以随时被追踪定位。在德国,每一枚出售的鸡蛋上都有一串由三部分组成的红色数字编码。这组数字编码就是一枚鸡蛋的“身份证”,一旦这枚鸡蛋出了丁点儿问题,监管人员便能“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饲养场或鸡笼。在中国,食品二维码追溯系统也正日益扩大应用,例如,宝鸡蔬菜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就是从蔬菜种植环节开始记录,从种植的操作日期、操作方法、操作工作、操作人都一清二楚。蔬菜的施肥用药、采收记录、检测记录、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也都可以追溯查询。通过这些非常详细的信息记录,可以看到蔬菜全部的生长周期,这些信息都一直附着在身上,并最终被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所查询和追溯。作为消费者,我们更愿意选择购买可追溯查询信息的放心食品,即使价格稍高,我们也会毫不犹豫。
二、互联网+的快捷与安全隐患
“互联网+订餐”商业模式给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也逐渐转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人们可以不用出家门,随手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会看到诸如“饿了么”“淘点点”“美团”等一批订餐网站和APP,动动手指就点餐,热气腾腾的饭菜很快就能被送上门,方便又省事。然而,通过网络平台订购餐食,目前还面临安全卫生、规范管理、监督责任等诸多难题,大部分订餐APP上除了精美的食物照片,商家所提供的信息均只有地址和接单时间,消费者只能凭借照片、网友评论等少量信息来判定其可靠性,甚至还有个别“地下黑窝点”摇身一变,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针对消费者频频遭遇的“囧”事,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使网络订餐更加安全、卫生成为问题的关键。一些城市对“互联网+订餐”操作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和“饿了么”双方已经完成入网餐饮单位的市场主体信息基础数据及动态监管数据的对接,包括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管信息(俗称笑脸、平脸、哭脸)等。消费者登录“饿了么”网站或用手机APP软件订餐时,在餐厅列表页和详情介绍中点开“脸谱”图标,商家证照登记信息和相关检查信息便一目了然。
三、互联网+的检测与安全监管
我国随着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稳定向好。然而,我国食品多样,食品链长,缺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在基层,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在现场难以实时检测,样品送到检验所后往往要几天才能得出结论。为此,推广食品安全监测快检设备,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迫在眉睫。在北京,农业、质监、卫生等基层一线执法监测站点已经配备了网络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北京的食品安全监控人员每天带着这些设备在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小食品摊、饭店、食堂市场随机抽检,设备可以在2小时内对60余项生物和理化指标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如果有需要,检测项目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同时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可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上传至市级风险监控中心,自动上报检测数据、下达并接受任务,便于集中整合监测力量,形成统一监管网络。这一切技术得以实现,“互联网+”功不可没。在江苏,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食品安全移动检测车,被誉为“流动的实验室,移动的检测站”。该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车内配有为执法人员量身打造的“食药监移动监督执法PAD”,同时搭载了智能全自动前处理仪、全自动多参数食品安全检测仪、胶体金全自动仪等全套装备。
2015年10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新版食品安全法从农场到餐桌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同时,还有“互联网+”为食品安全插上技术的翅膀。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套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互联网+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杨英华.网络环境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J].科技与企业,2014.
[2]贾耀国.食品安全网络科普宣传[J].企业文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