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组织学生研读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篇)诗(文),旨在引导学生对刘禹锡思想、艺术、人生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进行发掘,学习、领会古代文化(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人文精神,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渐变,为学生的治学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并在鼓励学生撰写研读论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所得择其精要进行汇报交流。
第一课时
[师导人]同学们,我们用了几个周的课余时间研究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诗文,大家积极撰写了研读论文,这两节课,我们就来汇报交流我们的研究所得,我们的课题就叫《解读刘禹锡》(板书)。刘禹锡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中唐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较杰出的诗人,我们现在去解读他,是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了解他;而了解他,则是为了对其情、其理的感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因此,“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 (板书)。
先请同学谈他的看法。
[生1]刘禹锡,生活在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处于严重危机时期的中唐社会。他热情奔放,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多重目的。
在诗的艺术上,其诗语言自然,风格清秀深沉,内容新颖,耐人寻味。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深得汉乐府民歌精髓。如《插田歌》、《淮阴行五首》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诗中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句子也不乏见。这与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古乐府诗《鸡鸣歌》中的“汝南晨鸡登坛唤”中的“汝南”似乎专为刘禹锡诗《平蔡州三首》(之二)中“汝南晨鸡喔喔鸣”所作。刘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永,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別》寄离情于山水,用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情溢诗外,既深远又绵缈。《竹枝词二首》、《踏歌行四首》又以俚歌民谣的形式揭露重大社会问题,刘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刘诗所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一首《望夫山》表达了诗人思念京国的迫切心情,表现他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平蔡州》等诗作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诗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情怀,“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表现山的高洁傲岸的节操、不甘沉沦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这些思想使诗人在备受打击时,能不屈服,坚定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奋斗不息。
刘诗不仅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建树,在意境的开拓上也勇千创新,“法酒调神气”“暂凭杯酒长精神”与一般文人的“借酒消愁”完全不同。在写秋抒怀时,又一反一般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令人激奋的励志高歌。
刘诗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感奋、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领悟古人思想,以至于形成人文素养的极好教材。
[师]同学从整体上感悟了刘禹锡的诗歌,从艺术、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阐发。(板书“艺术”、“思想”、“人生”)下面我们先来赏析刘禹锡的诗歌的艺术。哪位同学夹谈谈?
[生2]我读了刘禹锡的一些诗,觉得他的诗独具特色,以精炼含蓄的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清秀深沉的风格,构成自已诗作的特色,在艺术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精炼的语言和深沉清秀的风格。
读刘诗,可悟到他描写的美妙。如广为人们传诵的《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使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还笼罩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原来繁盛至极的乌衣巷口,车马喧闹,衣冠往来,而今,作者用一抹斜阳,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当中,表达了作者的世事沧桑之感。它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写的是乌衣巷的现况,对它曾繁华的过去,仅仅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而后面通过燕子依旧,主人变易,所表现出来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之感慨,自然水到渠成。而诗人的这一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之中。
读刘诗,可以领悟到他风格的独特。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将对秋天和秋色之感翻出新意,借秋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通过排云而上的鹤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极富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由此更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生3]我想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和《淮阴行》这两首诗来谈刘诗艺术中的托物寓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乌衣巷》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栖身之所由王谢权贵的门第变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变化,燕子成了这一历史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抒发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淮阴行》这首诗,“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墙竽,宿食长相见。”诗中不说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大夫的食宿情况。诗中没有写送别时的甜言蜜语,但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把少妇那种对丈夫的无限依恋的微妙和细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刘诗中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这些诗作立意新颖,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值得再三赏玩,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师]托物寓意,是指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赋于不同的意义。如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首先来看看《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前两句诗中,澄湖、皎月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恬静、幽雅、深远的意境美。然后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使和谐淡雅的景致跃然纸上。后两句,诗人先点题,随后发挥更为大胆的想象,把静谧地躺在洞庭山中的洞庭湖喻成银盘中的一只青螺,俨然案头一件绝妙的工艺品。这一比喻独特新鲜,生动形象,准确描绘出洞庭山和水的特点及其关系,真是妙手偶得。
在他的写景诗中,不仅是单纯地描写名山大川,幽幽深谷,他还把对当时政局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抨击,以及自己的抱负,都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
如《乌衣巷》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借凄凉之景抒发对寂寥、惨淡现象的伤感。荒凉的野草和零散的乱花,开在桥边,加上渐渐西沉的夕阳,这份凄凉。为整首诗的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定下了基调。
在《秋词二首》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空旷的秋空中,天空晴朗明净,也不乏带点空寂,单调,可由于矫健的鹤直冲云霄,腾云而上,给萧条的秋天带来了生机,鹤矫健凌厉,冲破秋天肃杀的氛围,传导出“秋意胜春朝”之意,表现了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病树”来比喻潦倒的自己,但决不悲观消沉,一转笔写出“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其他的如《竹枝词九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竹枝词九首》(其二)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七)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等,都运用了精妙的文笔,调动了开阔的想象力,准确而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师]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将思想感情寓含在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在诗文中描写景物,往往都是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xxx同学就是从这个方面谈了自已的研究所得,较有深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研究作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怎样把思想和对人生的体验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转到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生5]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当时皇帝昏庸腐败,宦官当权,诗人对当时腐朽的朝政十分愤慨,他“指事成诗歌”,深刻批判了中唐统治者,借古讽今,揭示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
在《金陵怀古》一诗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灭亡的秘密:六朝的繁华之所以消失,当时的权贵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险要的山势地形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不能凭借险峻的地势,而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与否。诗人提出了社稷的存亡“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并以“幽怨不堪听”的《玉树后庭花》警告统治者,倘若想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足见议论之妙,见识之卓。而《台城》则不同,虽然也旨在揭示深刻的历史教训,但不作直接议论,而是把议论和景物结合起来,唤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不言自明。
这首诗前两句“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先是总述六朝繁华的景象,描写陈后主时结绮、临春这两座凌空高楼,虽然诗句写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却能引起读者对楼中人和事的联想,似见帘幕重重、香雾缭绕之中,轻歌曼舞,陈后主与艳女们纵情作乐的荒淫情景。可下一联“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笔锋一转,把同一地点这样一幅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展现了出来,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我们可以参照杜牧的《江南春》来理解,在《江南春》中,诗人先以“莺”“水村”“山郭”等描写江南春色之美,再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形成对比,借此来讽谕当朝统治者。刘禹锡正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警告中唐统治者,如果再这样昏庸奢侈下去,就必定重蹈六朝相继灭亡的覆辙。
刘禹锡借古讽今的诗作还很多。《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历史故事,形似咏史怀古,实则着眼于今,突出今日之衰颓败落,以达到讽谕的目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可以使人明白古今兴亡的道理。借古讽今,往往使人看到古人失败的教训,同时自然引起人们与现实进行类比。这样,虽然没有正面去揭露社会现实,却也达到极深刻的警示效果。在刘禹锡的诗歌中,他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把嘲弄、讽刺的锋芒毫不留情地指向当时昏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师]优秀的诗人往往是时代的代言人,他们的诗作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藩镇割据、混乱不堪的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就是用自己政治家的头脑、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描绘并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时事的思考,同时也借此来警戒统治者。
[生6]我仅就《平蔡州》(其二)来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诗作主要赞颂平蔡州之役的重大胜利。按照常理,“攻城以战,杀人盈城”,而平蔡之役却几乎兵不见血,可谓算个奇迹。作者用“城头鼓角音和平”的诗句渲染出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诗的后两句运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刘禹锡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激情满怀地写作此诗,使人民对和平统一的社会的热烈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浅近,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更加表现出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和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生7]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主张是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指事成诗歌。其中有的反映了世事沧桑,如《金陵[不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就巧妙地借六朝的兴亡指出单靠险要的地势是难以维持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勤于国务。有的则反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写出了作者虽步入老年,但心中仍放不下国家安危,仍想要为国效力。在他的不少诗作中,表现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杯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先把一种凄凉的境况摆在读者面前,但笔锋一转,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诗人的虽处境潦倒但决不沉沦的顽强意志。在《蜀先主庙》中,写下“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借蜀国贤相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事,来喻唐王朝曾有过开元盛世,但如今却危机四伏,道出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他的一些诗作如《浪淘沙九首》(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写出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同情,更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剥削制度。 [师]刘禹锡诗歌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这位同学发现了其中揭露封建剥削的内容。哪位同学想再谈谈这个方面?
[生8]刘禹锡在一些诗中表达了一定的对封建剥削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刚才同学分析的《浪淘沙》(其六),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动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这类诗作为数不多,远达不到杜甫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师]“同学指出了刘诗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不足,这种思想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刘禹锡有文集《刘宾客集》,我们虽没有能全部读完,但从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看,确实是这样。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学会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这十分重要。
[生9]我来淡谈刘禹锡的《插田歌》。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写的,诗作以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人手,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前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随后记写农夫与计吏的对话。农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依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就与乡邻不是一路人,刻画出不可一世的神态,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及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可计吏却没有听出农夫的言外之意,足见他的愚蠢,而“笑”着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人无度数”将计吏的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咋来补卫士,唯用简竹布”,突出了官职随便买卖。“君看二三年,我作宫人去”是计吏的自信,表现了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买宫卖官现象的普遍,抒发了诗人阮国忧民之情。
全诗寥寥数语,语言朴实无华,却在诙谐的嘲嗤中寄寓了严肃的政治意义,主题很深刻。
[生10]我也谈谈《插田歌》,开头写“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描绘出一幅恬静又安详的乡村气息。然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民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绪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此乃本诗第一妙。下面的一句“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从计吏的衣着与农民的差别,从而道出官吏的滑稽可笑,引出下面更为精彩的对话,勾勒出官吏飞扬跋扈的神情,此为第二妙。往下看“君看二三人年,我作官人去”。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的腐败至极!全诗写到计吏嚣张地预卜自己会高升的前途便戛然而止,透露出诗人强烈的愤慨和深深的忧虑,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读此诗,不禁为作者的高超讽刺才能拍案叫绝。
[生10]读刘禹锡的《插田歌》,使人在赞叹作者极强的艺术概括力的同时,也钦佩作者那种极大的政治勇气。使我由当时腐朽的社会现实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在当今不断暴露出来的许多腐败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中唐时期政治腐败,计吏用“简竹布”就换来了朝廷禁军的名额,他还自信地认为两三年后即可买到官职。xxx同学谈了我国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忧虑。不久前我们在收看《东方时空》时,就看到过买官卖官的报道,但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况且我们党中央坚定不移地下大力气反腐倡廉,相信这类现象一定会得到遏制、消除。
[师]这节课已经下课了,我们将在音乐欣赏中度过这十分钟。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随着律动的音乐一起去感受那美妙的《春江花月夜》!
[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
第二课时
[师]刚才大家欣赏的这曲优美的我国民族古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的意境谱写而成的,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诗歌,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希望大家课后找来一读。
在上一节课,同学在分析《蜀先主庙》时,已谈到了刘禹锡诗歌抒写的世事沧桑之感。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这方面的感想。
[生12]《乌衣巷》是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的荒凉、寂寥和惨淡,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他出入意料地把笔触转到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飞燕,燕子依旧,可人事己变,这种感慨,何等强烈!
[生13]刘禹锡的《乌衣巷》是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前面的同学已作了详细的分析,我只想谈谈我的感慨。
它使我想起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烂灿的文明,铸就过举世瞩目的辉煌,古代的文明使中国繁荣鼎盛,国威远播,可近百年的屈辱的历史长廊,这刻骨铭心的记忆,刺痛多少中华儿女的心。
今天,尽管我们身处一个和平稳定、较繁荣昌盛的社会,先辈们己经替我们收回了河山,讨回了尊严,但我们始终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永恒的真谛。我们的祖先为祖国的文明史写下了许多华美的篇章,赢得了许多荣誉,今天,这本史册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理应续写出更加瑰丽的诗行。
我们要从先辈那里学习优良传统,也要吸取经验教训,要承前启后,继往歼来,必须比前人做得更光彩夺目,重振国威。
[师]翻开史册,我们何尝不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产生诸多感慨,不少历史名人在举步维艰时选择了消极隐退的道路,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的交接棒己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刚才同学己替我们作了响亮的回答。刘禹锡历尽沧桑,始终保持一种顽强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继续交流。
[生14]刘禹锡生活在动乱的中唐时期,那时社会动乱,官场黑暗,诗人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腐朽,因此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可他并不妥协,不随波逐流。 我想来谈谈他的《昼居池上亭独吟》。诗的前两句“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勾勒出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烘托诗人孤独闲适的神韵。其实这也不难看出,刘禹锡在受打击时,有过退隐深山,如陶渊明一样做个隐士的消极念头,从他的传世名作《陋室铭》中可看出来,这“陋室”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集中体现了诗人抗厉不屈、勇敢顽强的高尚品格。“蜜蜂”是勤劳、无私、团结精神的象征,作者从它身上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鹤仪形”则是君子的仪形,他在另一首《鹤叹》中有“徐引竹间步,远舍云外情”即写出了鹤的神态,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两句诗抓住了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很耐人寻味。
“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古人饮酒,大都为消愁、享乐,而诗人则是为了“调性灵”,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这与《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也相一致。诗人因为对朝政心怀不满,遭排挤放逐,无政可从,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苦闷又无可奈伺。饮酒、抚琴既是诗人不甘沉沦、力求振作的表现,又是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最后两句“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表现了作者的达观,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君子风度,但用反问结句,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暗示朝廷“有士不用”,又不直接点破。诗意含蓄,回味无穷。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大文学家的陸格和内心。
[师]刚才同学给了刘禹锡一个“大文学家”的称号,是不是有些过誉了?
[生15]是,我认为他与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不能相提并论。
[师]我们继续交流。
[生16]我谈淡“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这两句诗,因为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美好的心灵。
试看,池塘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作者静静看去,颇受教益。蜜蜂“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些,引起了诗人深深的思索。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屡遭贬谪,也曾产生过消极隐退的念头,可他从蜜蜂身上得到了启示。
诗人从白鹤身上也受到启发,他在另一首《鹤叹》一诗中想象出“鹤仪形”的形态,曲折地表达了高尚人格,正因为如此,诗人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
由干诗人力主改革,抗厉不屈,多次遭到贬谪,可他没有屈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我们现在虽然没处于诗人那样的逆境,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坎坷曲折,我们要学习刘禹锡这种精神,顽强拼搏,去实现理想。
[生17]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诗人以“沉舟”“病树”来比喻穷愁潦倒的自己,固然有些伤感、惆怅,但并不消沉,而是相当达观。因为,“沉舟側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争荣,给自己以慰藉,以鼓励。这种在逆境中依旧扬帆起航,在滔滔江海中破浪前进的精神,正是他豁达胸襟的体现。
在《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诗句,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骏马思念边草而高昂起头,抖动卷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顾盼万里长空,那种将要奋蹄驰骋,振翅腾飞的形象,潜藏着无限的力量。这正是作者倔强进取精神的艺术写照。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同样雄奇壮阔的意境。
[生18]刘禹锡一生参加革新运动,反对宦官掌握兵权、政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藩镇手中收回盐铁专卖等权利,免除民间积欠,革除额外进奉,罢弃苛税繁赋。
在革新运动失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长达二十三年之久。一次是与王叔文等进行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一次是因游玄都观写《戏赠看花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打击到岭南州郡。虽然刘禹锡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他仍然抗厉不屈。正如前面同学所说,从“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的“蜂教诲”三字来看,说明他是一个勇手进取的人。“鹤仪形”则表现了诗人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颓唐,正如他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这种精神在诗人的《再游玄都观》一诗中也有所表现,体现了诗人对于扼杀那次政治这动的政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出他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决心。
[师]刚才说过,许多人面对艰难的仕途,选择了一种消极隐退的态度。可刘禹锡面对政敌的排挤,陷害,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抗厉不屈的精神。虽然年事已高,还以“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来自勉,比起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透露出对暮年的伤感和无奈之情,要来得激昂、洒脱。而这种精神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刘禹锡在文学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的创新精神。大家来谈谈这个方面。
[生19]刘禹锡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在《杨柳枝词》中向世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新精神,而且鼓励了那些推陈出新的人们,”告诉他们:要勇于求新。
创新是人类文化、历史进步的必要因素。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躬亲示范。如在《秋词》中,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常人悲秋的传统。唱出昂扬的励志高歌,他深深董得,古往今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意,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见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之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秋天写得多么悲凉、萧瑟、伤感。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赞同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这种寂寥之感,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那振翅高翔的鹤,在秋日晴空,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从而寓予秋天以希望、生机、活力。刘禹锡打破常规,去赞美秋天,说秋是美妙的,它赋于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给人向上的动力。 [师]同学给我们分析刘诗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我们首倡的。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赶超发达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生20]刘禹锡笔下的诗,有不少经久不衰的名篇,不少诗歌都流露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刚才不少同学谈到的他的秋诗,就是一反传统的凄凉、惨淡的气氛,变悲秋为颂秋,使秋天生气盎然,谱写了一曲雄壮的秋歌。
《始闻秋风》中的“马恩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把骏马渴望战斗、鸷雕顾盼青云的雄奇形象表现得准确而又淋漓尽致,给人热血沸腾之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在我们现实社会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在社会上立足,要具备勇千接受挑战的精神。
刘诗给我的感悟不仅在于他咏秋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意志,还表现在不甘沉沦的可敬精神。他因投身改革、傲视权贵,而屡遭打击、贬谪,可他积极进取,因“思边草”而“拳毛动”的“马”,因“盼青云”而“睡眼开”的“雕”,正是作者的象征。
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从何而来?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说明了作者这种精神力量是受到了“蜂”和“鹤”的启示的。这两句诗抒发了以“蜂”、“鹤”自励的高尚志趣。往下的“法酒调神气,清琴人陸灵”使诗的主题更加突出,使人联想到那种生活态度和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大大加深了诗的主题,表现出高洁的美好情操。
刘诗无处不显出诗人的豪迈气概,他的诗有一种令人震撼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他以悲壮的气概写下了“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有一种不可挡的气势,使读者受到极大的感染。
[师]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们绝大多数同为都花了不少精力,并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所得。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已的体会、感悟。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大家——交流,还请同学们理解。下面我们请同学给我们作一个小结。
[生21]刘禹锡是唐代很有抱负的诗人,虽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仍抗厉不屈,这是他具有正直品格和顽强精神的体现,因官场长期沉浮不定,又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从他的诗中有所表现。
读刘诗,可悟其思想性格。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对当朝不满。而希望改革当朝弊政,因而连遭贬谪。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往事的怀萦和对当朝的警戒。由和州到金陵时,写下一首《金陵怀古》,其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六朝拥有奇山险地照样沦为亡国,只剩荒芜的事实,警告统治当局要引以为鉴,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按常理,一个人被贬官,只会有相当多的消极情绪,而刘禹锡则不然。在《西塞山怀古》中,同样咏诵出“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同样以怀古而讽今,猛烈抨击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愿望。在他的得意诗作《乌衣巷》中,以燕子的居家而感,把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到了极至,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刘禹锡在诗中把积极向上的思想表现得相当充分,尽管宦海浮沉,颇不得志,但却相当达观。与诸家诗人词人相比,都胜一筹。如在写秋思或秋感时,宋代李清照则十分著名,但其悲观伤感的情绪却相当重,如《声声慢》中的残花飞雁,晚风震撼下的秋色,是让人难以乐观起来的。可刘禹锡却相反。即使是在处境艰难、前景慘淡时,仍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这是极其可贵的,这种超然于羁绊的思想境界,是令人深为感动和崇敬的。
他的诗,也体现了他性格的豪迈和不折不挠。如“马恩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玄都观里桃干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等,把他的这一陸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刘诗,还可领略其艺术风格。他在处理、营造诗的意境时,采用一种因情而生、因感而发的自然的艺术手法,力避刻意追求,因此能感人至深。这,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吧。
正因为有着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在不如意的磋砣岁月中。才造就了刘禹锡不折不挠的达观的思想性格,使后人从中受到颇多教益。
[师]同学们,几周来,我们透过刘禹锡的诗文,去解读了刘禹锡。回顾大家的辛勤努力,通读大家撰写的论文,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们高二学生来说,学术研究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已经小心翼翼而又异常坚定地叩开了研究的大门。学术研究,不少人认为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是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才能做的事业,可我们却尝试着做了。在这次研究的尝试中,许多同学都表现出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不少同学几易其稿,这种勇于探索、力求完美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通过学习、品味、感悟。大家对刘禹锡的思想、性格、艺术特色等都作了阐释,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其深刻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做学问的方法,具有了较深刻的洞察力。到现在,我们这次研究活动就告一个段落了,但这绝不是我们研究的结東,而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以这次研究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继续发展,成为知识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西省百色市凌云县中学)
第一课时
[师导人]同学们,我们用了几个周的课余时间研究了刘禹锡的三十六首诗文,大家积极撰写了研读论文,这两节课,我们就来汇报交流我们的研究所得,我们的课题就叫《解读刘禹锡》(板书)。刘禹锡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中唐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较杰出的诗人,我们现在去解读他,是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了解他;而了解他,则是为了对其情、其理的感悟,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因此,“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 (板书)。
先请同学谈他的看法。
[生1]刘禹锡,生活在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处于严重危机时期的中唐社会。他热情奔放,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多重目的。
在诗的艺术上,其诗语言自然,风格清秀深沉,内容新颖,耐人寻味。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深得汉乐府民歌精髓。如《插田歌》、《淮阴行五首》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诗中化用汉乐府诗中的句子也不乏见。这与他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古乐府诗《鸡鸣歌》中的“汝南晨鸡登坛唤”中的“汝南”似乎专为刘禹锡诗《平蔡州三首》(之二)中“汝南晨鸡喔喔鸣”所作。刘诗形象鲜明、音调婉谐、清新隽永,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別》寄离情于山水,用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情溢诗外,既深远又绵缈。《竹枝词二首》、《踏歌行四首》又以俚歌民谣的形式揭露重大社会问题,刘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刘诗所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一首《望夫山》表达了诗人思念京国的迫切心情,表现他具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平蔡州》等诗作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诗人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情怀,“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表现山的高洁傲岸的节操、不甘沉沦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这些思想使诗人在备受打击时,能不屈服,坚定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奋斗不息。
刘诗不仅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建树,在意境的开拓上也勇千创新,“法酒调神气”“暂凭杯酒长精神”与一般文人的“借酒消愁”完全不同。在写秋抒怀时,又一反一般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令人激奋的励志高歌。
刘诗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感奋、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领悟古人思想,以至于形成人文素养的极好教材。
[师]同学从整体上感悟了刘禹锡的诗歌,从艺术、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阐发。(板书“艺术”、“思想”、“人生”)下面我们先来赏析刘禹锡的诗歌的艺术。哪位同学夹谈谈?
[生2]我读了刘禹锡的一些诗,觉得他的诗独具特色,以精炼含蓄的描写,流畅自然的语言,清秀深沉的风格,构成自已诗作的特色,在艺术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精炼的语言和深沉清秀的风格。
读刘诗,可悟到他描写的美妙。如广为人们传诵的《乌衣巷》中的“乌衣巷口夕阳斜”,使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还笼罩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原来繁盛至极的乌衣巷口,车马喧闹,衣冠往来,而今,作者用一抹斜阳,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当中,表达了作者的世事沧桑之感。它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写的是乌衣巷的现况,对它曾繁华的过去,仅仅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而后面通过燕子依旧,主人变易,所表现出来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之感慨,自然水到渠成。而诗人的这一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之中。
读刘诗,可以领悟到他风格的独特。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将对秋天和秋色之感翻出新意,借秋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通过排云而上的鹤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极富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由此更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生3]我想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和《淮阴行》这两首诗来谈刘诗艺术中的托物寓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乌衣巷》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栖身之所由王谢权贵的门第变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变化,燕子成了这一历史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抒发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淮阴行》这首诗,“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墙竽,宿食长相见。”诗中不说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大夫的食宿情况。诗中没有写送别时的甜言蜜语,但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把少妇那种对丈夫的无限依恋的微妙和细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刘诗中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这些诗作立意新颖,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值得再三赏玩,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师]托物寓意,是指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赋于不同的意义。如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首先来看看《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前两句诗中,澄湖、皎月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恬静、幽雅、深远的意境美。然后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使和谐淡雅的景致跃然纸上。后两句,诗人先点题,随后发挥更为大胆的想象,把静谧地躺在洞庭山中的洞庭湖喻成银盘中的一只青螺,俨然案头一件绝妙的工艺品。这一比喻独特新鲜,生动形象,准确描绘出洞庭山和水的特点及其关系,真是妙手偶得。
在他的写景诗中,不仅是单纯地描写名山大川,幽幽深谷,他还把对当时政局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抨击,以及自己的抱负,都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
如《乌衣巷》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借凄凉之景抒发对寂寥、惨淡现象的伤感。荒凉的野草和零散的乱花,开在桥边,加上渐渐西沉的夕阳,这份凄凉。为整首诗的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定下了基调。
在《秋词二首》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空旷的秋空中,天空晴朗明净,也不乏带点空寂,单调,可由于矫健的鹤直冲云霄,腾云而上,给萧条的秋天带来了生机,鹤矫健凌厉,冲破秋天肃杀的氛围,传导出“秋意胜春朝”之意,表现了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病树”来比喻潦倒的自己,但决不悲观消沉,一转笔写出“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其他的如《竹枝词九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竹枝词九首》(其二)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七)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等,都运用了精妙的文笔,调动了开阔的想象力,准确而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师]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将思想感情寓含在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在诗文中描写景物,往往都是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xxx同学就是从这个方面谈了自已的研究所得,较有深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研究作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怎样把思想和对人生的体验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转到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生5]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当时皇帝昏庸腐败,宦官当权,诗人对当时腐朽的朝政十分愤慨,他“指事成诗歌”,深刻批判了中唐统治者,借古讽今,揭示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
在《金陵怀古》一诗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灭亡的秘密:六朝的繁华之所以消失,当时的权贵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险要的山势地形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不能凭借险峻的地势,而取决于统治者的英明与否。诗人提出了社稷的存亡“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并以“幽怨不堪听”的《玉树后庭花》警告统治者,倘若想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古讽今,深刻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足见议论之妙,见识之卓。而《台城》则不同,虽然也旨在揭示深刻的历史教训,但不作直接议论,而是把议论和景物结合起来,唤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不言自明。
这首诗前两句“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先是总述六朝繁华的景象,描写陈后主时结绮、临春这两座凌空高楼,虽然诗句写的都是具体的形象,却能引起读者对楼中人和事的联想,似见帘幕重重、香雾缭绕之中,轻歌曼舞,陈后主与艳女们纵情作乐的荒淫情景。可下一联“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笔锋一转,把同一地点这样一幅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展现了出来,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我们可以参照杜牧的《江南春》来理解,在《江南春》中,诗人先以“莺”“水村”“山郭”等描写江南春色之美,再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形成对比,借此来讽谕当朝统治者。刘禹锡正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警告中唐统治者,如果再这样昏庸奢侈下去,就必定重蹈六朝相继灭亡的覆辙。
刘禹锡借古讽今的诗作还很多。《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历史故事,形似咏史怀古,实则着眼于今,突出今日之衰颓败落,以达到讽谕的目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可以使人明白古今兴亡的道理。借古讽今,往往使人看到古人失败的教训,同时自然引起人们与现实进行类比。这样,虽然没有正面去揭露社会现实,却也达到极深刻的警示效果。在刘禹锡的诗歌中,他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把嘲弄、讽刺的锋芒毫不留情地指向当时昏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师]优秀的诗人往往是时代的代言人,他们的诗作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藩镇割据、混乱不堪的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就是用自己政治家的头脑、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描绘并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时事的思考,同时也借此来警戒统治者。
[生6]我仅就《平蔡州》(其二)来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诗作主要赞颂平蔡州之役的重大胜利。按照常理,“攻城以战,杀人盈城”,而平蔡之役却几乎兵不见血,可谓算个奇迹。作者用“城头鼓角音和平”的诗句渲染出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诗的后两句运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刘禹锡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激情满怀地写作此诗,使人民对和平统一的社会的热烈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浅近,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更加表现出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和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生7]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主张是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指事成诗歌。其中有的反映了世事沧桑,如《金陵[不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就巧妙地借六朝的兴亡指出单靠险要的地势是难以维持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勤于国务。有的则反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写出了作者虽步入老年,但心中仍放不下国家安危,仍想要为国效力。在他的不少诗作中,表现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杯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先把一种凄凉的境况摆在读者面前,但笔锋一转,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诗人的虽处境潦倒但决不沉沦的顽强意志。在《蜀先主庙》中,写下“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借蜀国贤相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事,来喻唐王朝曾有过开元盛世,但如今却危机四伏,道出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他的一些诗作如《浪淘沙九首》(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写出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同情,更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剥削制度。 [师]刘禹锡诗歌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这位同学发现了其中揭露封建剥削的内容。哪位同学想再谈谈这个方面?
[生8]刘禹锡在一些诗中表达了一定的对封建剥削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刚才同学分析的《浪淘沙》(其六),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动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这类诗作为数不多,远达不到杜甫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师]“同学指出了刘诗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不足,这种思想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刘禹锡有文集《刘宾客集》,我们虽没有能全部读完,但从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看,确实是这样。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学会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这十分重要。
[生9]我来淡谈刘禹锡的《插田歌》。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写的,诗作以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人手,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前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随后记写农夫与计吏的对话。农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依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就与乡邻不是一路人,刻画出不可一世的神态,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及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可计吏却没有听出农夫的言外之意,足见他的愚蠢,而“笑”着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人无度数”将计吏的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咋来补卫士,唯用简竹布”,突出了官职随便买卖。“君看二三年,我作宫人去”是计吏的自信,表现了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买宫卖官现象的普遍,抒发了诗人阮国忧民之情。
全诗寥寥数语,语言朴实无华,却在诙谐的嘲嗤中寄寓了严肃的政治意义,主题很深刻。
[生10]我也谈谈《插田歌》,开头写“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描绘出一幅恬静又安详的乡村气息。然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民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绪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此乃本诗第一妙。下面的一句“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从计吏的衣着与农民的差别,从而道出官吏的滑稽可笑,引出下面更为精彩的对话,勾勒出官吏飞扬跋扈的神情,此为第二妙。往下看“君看二三人年,我作官人去”。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的腐败至极!全诗写到计吏嚣张地预卜自己会高升的前途便戛然而止,透露出诗人强烈的愤慨和深深的忧虑,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读此诗,不禁为作者的高超讽刺才能拍案叫绝。
[生10]读刘禹锡的《插田歌》,使人在赞叹作者极强的艺术概括力的同时,也钦佩作者那种极大的政治勇气。使我由当时腐朽的社会现实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在当今不断暴露出来的许多腐败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中唐时期政治腐败,计吏用“简竹布”就换来了朝廷禁军的名额,他还自信地认为两三年后即可买到官职。xxx同学谈了我国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忧虑。不久前我们在收看《东方时空》时,就看到过买官卖官的报道,但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况且我们党中央坚定不移地下大力气反腐倡廉,相信这类现象一定会得到遏制、消除。
[师]这节课已经下课了,我们将在音乐欣赏中度过这十分钟。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随着律动的音乐一起去感受那美妙的《春江花月夜》!
[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
第二课时
[师]刚才大家欣赏的这曲优美的我国民族古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的意境谱写而成的,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诗歌,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希望大家课后找来一读。
在上一节课,同学在分析《蜀先主庙》时,已谈到了刘禹锡诗歌抒写的世事沧桑之感。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这方面的感想。
[生12]《乌衣巷》是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的荒凉、寂寥和惨淡,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他出入意料地把笔触转到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飞燕,燕子依旧,可人事己变,这种感慨,何等强烈!
[生13]刘禹锡的《乌衣巷》是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前面的同学已作了详细的分析,我只想谈谈我的感慨。
它使我想起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烂灿的文明,铸就过举世瞩目的辉煌,古代的文明使中国繁荣鼎盛,国威远播,可近百年的屈辱的历史长廊,这刻骨铭心的记忆,刺痛多少中华儿女的心。
今天,尽管我们身处一个和平稳定、较繁荣昌盛的社会,先辈们己经替我们收回了河山,讨回了尊严,但我们始终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永恒的真谛。我们的祖先为祖国的文明史写下了许多华美的篇章,赢得了许多荣誉,今天,这本史册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理应续写出更加瑰丽的诗行。
我们要从先辈那里学习优良传统,也要吸取经验教训,要承前启后,继往歼来,必须比前人做得更光彩夺目,重振国威。
[师]翻开史册,我们何尝不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产生诸多感慨,不少历史名人在举步维艰时选择了消极隐退的道路,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的交接棒己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刚才同学己替我们作了响亮的回答。刘禹锡历尽沧桑,始终保持一种顽强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继续交流。
[生14]刘禹锡生活在动乱的中唐时期,那时社会动乱,官场黑暗,诗人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腐朽,因此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可他并不妥协,不随波逐流。 我想来谈谈他的《昼居池上亭独吟》。诗的前两句“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勾勒出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烘托诗人孤独闲适的神韵。其实这也不难看出,刘禹锡在受打击时,有过退隐深山,如陶渊明一样做个隐士的消极念头,从他的传世名作《陋室铭》中可看出来,这“陋室”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集中体现了诗人抗厉不屈、勇敢顽强的高尚品格。“蜜蜂”是勤劳、无私、团结精神的象征,作者从它身上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鹤仪形”则是君子的仪形,他在另一首《鹤叹》中有“徐引竹间步,远舍云外情”即写出了鹤的神态,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两句诗抓住了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很耐人寻味。
“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古人饮酒,大都为消愁、享乐,而诗人则是为了“调性灵”,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这与《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也相一致。诗人因为对朝政心怀不满,遭排挤放逐,无政可从,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苦闷又无可奈伺。饮酒、抚琴既是诗人不甘沉沦、力求振作的表现,又是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最后两句“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表现了作者的达观,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君子风度,但用反问结句,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暗示朝廷“有士不用”,又不直接点破。诗意含蓄,回味无穷。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大文学家的陸格和内心。
[师]刚才同学给了刘禹锡一个“大文学家”的称号,是不是有些过誉了?
[生15]是,我认为他与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不能相提并论。
[师]我们继续交流。
[生16]我谈淡“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这两句诗,因为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美好的心灵。
试看,池塘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作者静静看去,颇受教益。蜜蜂“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些,引起了诗人深深的思索。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屡遭贬谪,也曾产生过消极隐退的念头,可他从蜜蜂身上得到了启示。
诗人从白鹤身上也受到启发,他在另一首《鹤叹》一诗中想象出“鹤仪形”的形态,曲折地表达了高尚人格,正因为如此,诗人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
由干诗人力主改革,抗厉不屈,多次遭到贬谪,可他没有屈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我们现在虽然没处于诗人那样的逆境,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坎坷曲折,我们要学习刘禹锡这种精神,顽强拼搏,去实现理想。
[生17]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诗人以“沉舟”“病树”来比喻穷愁潦倒的自己,固然有些伤感、惆怅,但并不消沉,而是相当达观。因为,“沉舟側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争荣,给自己以慰藉,以鼓励。这种在逆境中依旧扬帆起航,在滔滔江海中破浪前进的精神,正是他豁达胸襟的体现。
在《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诗句,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骏马思念边草而高昂起头,抖动卷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顾盼万里长空,那种将要奋蹄驰骋,振翅腾飞的形象,潜藏着无限的力量。这正是作者倔强进取精神的艺术写照。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同样雄奇壮阔的意境。
[生18]刘禹锡一生参加革新运动,反对宦官掌握兵权、政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藩镇手中收回盐铁专卖等权利,免除民间积欠,革除额外进奉,罢弃苛税繁赋。
在革新运动失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长达二十三年之久。一次是与王叔文等进行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一次是因游玄都观写《戏赠看花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打击到岭南州郡。虽然刘禹锡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他仍然抗厉不屈。正如前面同学所说,从“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的“蜂教诲”三字来看,说明他是一个勇手进取的人。“鹤仪形”则表现了诗人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颓唐,正如他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这种精神在诗人的《再游玄都观》一诗中也有所表现,体现了诗人对于扼杀那次政治这动的政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出他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决心。
[师]刚才说过,许多人面对艰难的仕途,选择了一种消极隐退的态度。可刘禹锡面对政敌的排挤,陷害,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抗厉不屈的精神。虽然年事已高,还以“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来自勉,比起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透露出对暮年的伤感和无奈之情,要来得激昂、洒脱。而这种精神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刘禹锡在文学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的创新精神。大家来谈谈这个方面。
[生19]刘禹锡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在《杨柳枝词》中向世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新精神,而且鼓励了那些推陈出新的人们,”告诉他们:要勇于求新。
创新是人类文化、历史进步的必要因素。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躬亲示范。如在《秋词》中,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常人悲秋的传统。唱出昂扬的励志高歌,他深深董得,古往今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意,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见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之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秋天写得多么悲凉、萧瑟、伤感。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赞同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这种寂寥之感,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那振翅高翔的鹤,在秋日晴空,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从而寓予秋天以希望、生机、活力。刘禹锡打破常规,去赞美秋天,说秋是美妙的,它赋于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给人向上的动力。 [师]同学给我们分析刘诗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我们首倡的。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赶超发达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生20]刘禹锡笔下的诗,有不少经久不衰的名篇,不少诗歌都流露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刚才不少同学谈到的他的秋诗,就是一反传统的凄凉、惨淡的气氛,变悲秋为颂秋,使秋天生气盎然,谱写了一曲雄壮的秋歌。
《始闻秋风》中的“马恩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把骏马渴望战斗、鸷雕顾盼青云的雄奇形象表现得准确而又淋漓尽致,给人热血沸腾之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在我们现实社会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在社会上立足,要具备勇千接受挑战的精神。
刘诗给我的感悟不仅在于他咏秋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意志,还表现在不甘沉沦的可敬精神。他因投身改革、傲视权贵,而屡遭打击、贬谪,可他积极进取,因“思边草”而“拳毛动”的“马”,因“盼青云”而“睡眼开”的“雕”,正是作者的象征。
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从何而来?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说明了作者这种精神力量是受到了“蜂”和“鹤”的启示的。这两句诗抒发了以“蜂”、“鹤”自励的高尚志趣。往下的“法酒调神气,清琴人陸灵”使诗的主题更加突出,使人联想到那种生活态度和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大大加深了诗的主题,表现出高洁的美好情操。
刘诗无处不显出诗人的豪迈气概,他的诗有一种令人震撼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他以悲壮的气概写下了“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有一种不可挡的气势,使读者受到极大的感染。
[师]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们绝大多数同为都花了不少精力,并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所得。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已的体会、感悟。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大家——交流,还请同学们理解。下面我们请同学给我们作一个小结。
[生21]刘禹锡是唐代很有抱负的诗人,虽长期遭贬,备受打击,但仍抗厉不屈,这是他具有正直品格和顽强精神的体现,因官场长期沉浮不定,又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从他的诗中有所表现。
读刘诗,可悟其思想性格。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对当朝不满。而希望改革当朝弊政,因而连遭贬谪。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往事的怀萦和对当朝的警戒。由和州到金陵时,写下一首《金陵怀古》,其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六朝拥有奇山险地照样沦为亡国,只剩荒芜的事实,警告统治当局要引以为鉴,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按常理,一个人被贬官,只会有相当多的消极情绪,而刘禹锡则不然。在《西塞山怀古》中,同样咏诵出“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同样以怀古而讽今,猛烈抨击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愿望。在他的得意诗作《乌衣巷》中,以燕子的居家而感,把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到了极至,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刘禹锡在诗中把积极向上的思想表现得相当充分,尽管宦海浮沉,颇不得志,但却相当达观。与诸家诗人词人相比,都胜一筹。如在写秋思或秋感时,宋代李清照则十分著名,但其悲观伤感的情绪却相当重,如《声声慢》中的残花飞雁,晚风震撼下的秋色,是让人难以乐观起来的。可刘禹锡却相反。即使是在处境艰难、前景慘淡时,仍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这是极其可贵的,这种超然于羁绊的思想境界,是令人深为感动和崇敬的。
他的诗,也体现了他性格的豪迈和不折不挠。如“马恩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玄都观里桃干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等,把他的这一陸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刘诗,还可领略其艺术风格。他在处理、营造诗的意境时,采用一种因情而生、因感而发的自然的艺术手法,力避刻意追求,因此能感人至深。这,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吧。
正因为有着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在不如意的磋砣岁月中。才造就了刘禹锡不折不挠的达观的思想性格,使后人从中受到颇多教益。
[师]同学们,几周来,我们透过刘禹锡的诗文,去解读了刘禹锡。回顾大家的辛勤努力,通读大家撰写的论文,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们高二学生来说,学术研究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已经小心翼翼而又异常坚定地叩开了研究的大门。学术研究,不少人认为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是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才能做的事业,可我们却尝试着做了。在这次研究的尝试中,许多同学都表现出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不少同学几易其稿,这种勇于探索、力求完美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通过学习、品味、感悟。大家对刘禹锡的思想、性格、艺术特色等都作了阐释,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其深刻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做学问的方法,具有了较深刻的洞察力。到现在,我们这次研究活动就告一个段落了,但这绝不是我们研究的结東,而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以这次研究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继续发展,成为知识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西省百色市凌云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