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是生活的馈赠,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挪威著名小提琴家部尔(1810-1880)给国王演奏,国王听得醉了,就问部尔:“你在什么地方学会演奏这样的音乐,你怎么知道在世界上有这种乐声,在你的小提琴还未演奏时,你从何处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呢?”部尔回答说:“我在家乡常登临高山,纵目大海,或小坐村间,晚风轻拂,群树舞动,我便把潮音和涛声留在我的琴上;我静坐在如哭如诉的潺潺流水旁,我便将这流水声留在我的琴上;我把风吼的震动留在我的琴上;我听见晓破和落日的妙曲,便把它们的低语留在我的琴上。”正如我国民间艺人阿炳一样,如果部尔没有生活中体悟的努力,会有美妙的天籁从他们的心里、手上流出来么?
音乐是这样,写作也是如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一泓清泉。然而再回头看看我们初中学生的习作,他们中绝大多数在写作实践中却不懂得接受生活的馈赠,有的无病呻吟,有的凭空捏造,缺少生活的积淀。鉴于此,我觉得在扎实抓好作文教学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找到属于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
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生活中那些有价值,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至真、至善、至美,具有审美特质的东西。生活中传奇式的壮举并不多见,而小事却是同学们熟悉的,写大事往往流于杜撰编造,空洞无物;写小事则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应善于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积极引导。当然写小事时,不能将陈谷子烂豆子一股脑儿的都写进文中,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善于捕捉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慧眼识珠”才能真正捕捉到生活的“亮点”。提起野菊花,也许你会说“不过是普通的野花而已”。可是孙花同学得益于它,治愈冻疮,心怀好感,再联想在生活中具有野菊花精神的人,因而越发爱上了野菊花。文忌矫揉造作,而贵于自然。《野菊花》触景生情,看到野菊花外在的“野”而感悟其“野”中所潜藏的品格之美,其感受是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
关天刚同学的习作《生日蜡烛点燃的时候》就得感谢生活给予她的一份丰厚馈赠。没有父母给她做生日,但有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老师给她做生日,有兄弟姐妹般的同学为她做生日,她成了生活中的幸运儿。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小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强化了主题,使文章增色了不少。正如文中写道:“在大家的歌声中生日蛋糕上那14根蜡烛被点燃,那跳动的火焰像一颗颗炽热的心。我把真挚的友谊、美好的希望、真情的祝福吹向那燃烧的蜡烛。”
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内在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锐锋出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从“钝石”、“暗木”、“贱蚌”、“丑璞”中发现潜在的美质。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如陈文蔚同学的习作《可敬的老人》开头写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头,瞧,他又瘦又黑,头发又有点蓬乱,衣服是几年不变的旧工作服。他很勤劳,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在他家前面的那块田地上耕作、施肥、浇灌。”“小时候的我,嘴很甜,总是亲切地叫他爷爷,还时常去他家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瞧不起他,认为他太‘土’,于是每天早晨,我从他家门口走过时也懒得向他问好,而他却总是笑眯眯地问我那句已经问烂的话:你去上学啦?回来啦!我却嫌他烦,常常爱理不理的。”后来这位老头的热情、热心,如“送挑儿”、“修电”等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感动了小作者,让她发现了这位普通老农人性中的内在美。小作者结尾道:“虽然他年纪大了,又很‘土’,但他的俭朴勤劳的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他的善良与真诚很值得我学习。我为何不能报以微笑与真诚,多多地接近他呢?”文章朴实,但又感人。生活给了她启迪,给了她思想。可见,生活中的美并不缺少,缺少的是我们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美。
三、引导学生善于读出生活中的“真味”
生活似乎淡而味无穷,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悉心体味,从生活中读出味道来。如乔磊同学在《生活中教会我》一文中就写出了过年的一和真味。他跟大家一样,从小爱过新年,穿新衣,尝美味,整天无忧无虑,欢乐无比。进入中学,渐渐懂事,开始觉得过新年总有一种异样的气氛,有一年初一晚上,他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发现父母房里的灯还没有熄灭,从房里传来低低的商议声,还夹着一声声的叹息。这时,他心头一颤,突然明白了什么,感到这一声声叹息的沉重。小作者从父母的叹息声中,初尝到了生活艰辛的滋味,他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于是心怀感激,在作文中透出了这样一种生活的真味:生活中欢乐的美酒,是用艰辛酿成的。这种领悟,是从父母的叹息声中品读出的。
四、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中的“多姿”
面对马路上的人流、车流,田野里的歌声、吆喝声,有的同学什么都不想,什么感受都没有,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缺乏敏锐的感受力。要学会感受就得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养成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教室里老师的脚步声,听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经常比较不同的脚步声,也许对各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就有所感受。学会感受还得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观察对象,要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的形象,以至展开合情合理的奇思异想。经常由痛苦想到高兴,由失败想到成功,由损失想到收获,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由花鸟草虫想到人,由沧海桑田想到人生,由风云变幻想到人类社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丁伙中学)
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挪威著名小提琴家部尔(1810-1880)给国王演奏,国王听得醉了,就问部尔:“你在什么地方学会演奏这样的音乐,你怎么知道在世界上有这种乐声,在你的小提琴还未演奏时,你从何处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呢?”部尔回答说:“我在家乡常登临高山,纵目大海,或小坐村间,晚风轻拂,群树舞动,我便把潮音和涛声留在我的琴上;我静坐在如哭如诉的潺潺流水旁,我便将这流水声留在我的琴上;我把风吼的震动留在我的琴上;我听见晓破和落日的妙曲,便把它们的低语留在我的琴上。”正如我国民间艺人阿炳一样,如果部尔没有生活中体悟的努力,会有美妙的天籁从他们的心里、手上流出来么?
音乐是这样,写作也是如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一泓清泉。然而再回头看看我们初中学生的习作,他们中绝大多数在写作实践中却不懂得接受生活的馈赠,有的无病呻吟,有的凭空捏造,缺少生活的积淀。鉴于此,我觉得在扎实抓好作文教学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找到属于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
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生活中那些有价值,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至真、至善、至美,具有审美特质的东西。生活中传奇式的壮举并不多见,而小事却是同学们熟悉的,写大事往往流于杜撰编造,空洞无物;写小事则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应善于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积极引导。当然写小事时,不能将陈谷子烂豆子一股脑儿的都写进文中,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善于捕捉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慧眼识珠”才能真正捕捉到生活的“亮点”。提起野菊花,也许你会说“不过是普通的野花而已”。可是孙花同学得益于它,治愈冻疮,心怀好感,再联想在生活中具有野菊花精神的人,因而越发爱上了野菊花。文忌矫揉造作,而贵于自然。《野菊花》触景生情,看到野菊花外在的“野”而感悟其“野”中所潜藏的品格之美,其感受是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
关天刚同学的习作《生日蜡烛点燃的时候》就得感谢生活给予她的一份丰厚馈赠。没有父母给她做生日,但有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老师给她做生日,有兄弟姐妹般的同学为她做生日,她成了生活中的幸运儿。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小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强化了主题,使文章增色了不少。正如文中写道:“在大家的歌声中生日蛋糕上那14根蜡烛被点燃,那跳动的火焰像一颗颗炽热的心。我把真挚的友谊、美好的希望、真情的祝福吹向那燃烧的蜡烛。”
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内在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锐锋出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从“钝石”、“暗木”、“贱蚌”、“丑璞”中发现潜在的美质。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如陈文蔚同学的习作《可敬的老人》开头写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头,瞧,他又瘦又黑,头发又有点蓬乱,衣服是几年不变的旧工作服。他很勤劳,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在他家前面的那块田地上耕作、施肥、浇灌。”“小时候的我,嘴很甜,总是亲切地叫他爷爷,还时常去他家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瞧不起他,认为他太‘土’,于是每天早晨,我从他家门口走过时也懒得向他问好,而他却总是笑眯眯地问我那句已经问烂的话:你去上学啦?回来啦!我却嫌他烦,常常爱理不理的。”后来这位老头的热情、热心,如“送挑儿”、“修电”等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感动了小作者,让她发现了这位普通老农人性中的内在美。小作者结尾道:“虽然他年纪大了,又很‘土’,但他的俭朴勤劳的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他的善良与真诚很值得我学习。我为何不能报以微笑与真诚,多多地接近他呢?”文章朴实,但又感人。生活给了她启迪,给了她思想。可见,生活中的美并不缺少,缺少的是我们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美。
三、引导学生善于读出生活中的“真味”
生活似乎淡而味无穷,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悉心体味,从生活中读出味道来。如乔磊同学在《生活中教会我》一文中就写出了过年的一和真味。他跟大家一样,从小爱过新年,穿新衣,尝美味,整天无忧无虑,欢乐无比。进入中学,渐渐懂事,开始觉得过新年总有一种异样的气氛,有一年初一晚上,他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发现父母房里的灯还没有熄灭,从房里传来低低的商议声,还夹着一声声的叹息。这时,他心头一颤,突然明白了什么,感到这一声声叹息的沉重。小作者从父母的叹息声中,初尝到了生活艰辛的滋味,他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于是心怀感激,在作文中透出了这样一种生活的真味:生活中欢乐的美酒,是用艰辛酿成的。这种领悟,是从父母的叹息声中品读出的。
四、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中的“多姿”
面对马路上的人流、车流,田野里的歌声、吆喝声,有的同学什么都不想,什么感受都没有,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缺乏敏锐的感受力。要学会感受就得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养成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教室里老师的脚步声,听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经常比较不同的脚步声,也许对各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就有所感受。学会感受还得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观察对象,要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的形象,以至展开合情合理的奇思异想。经常由痛苦想到高兴,由失败想到成功,由损失想到收获,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由花鸟草虫想到人,由沧海桑田想到人生,由风云变幻想到人类社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丁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