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奇心驱动历史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10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萌芽所在。“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新课改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探索的欲望,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预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好奇心 创新 历史 课堂教学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而“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也是创新意识萌芽的所在。“怀疑”则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原动力,更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特别重视的,那么科学探究的动力在哪里呢?源于学生的求知欲,源于学生的一种执着精神,源于学生的好奇心。不敢想就不敢做,人的希望之火一旦迸发后,如果我们顺势扩大,及时的添柴吹风,就能成燎原之势。反之如果冷水浇灌,狂风刮散,希望之火就将泯灭。倘若再三番五次遭扑打,变成死灰,又岂能复燃?同样的,联想到我们的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其探索的欲望,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预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导入环节要精心,引人入胜
  开头导入要如“凤头”。开头要精彩亮丽,引人入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入为主的往往是人对事物感知的最初的印象,因此强化首次认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对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而“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首先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对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做到精力高度集中,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没有兴趣的学习所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以便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万事开头难,但开始环节又是关键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技能是有效完成新课教学的首要技能。
  【例1】在《資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的教学中,授课老师以雄壮激昂的《英雄交响曲》为背景音乐,结合了曲作家贝多芬创作的背景,讲述故事,引出了拿破仑,再引导到新课——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例2】在《新中国的外交》一课中,老师设计了一些外交小故事,创设情境,提出例如:外国人问“中国的路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啊?”等等类似的问题,引入中国的外交家——周恩来,再引导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以上两则例子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看到的授课老师所采用的上课导入方式。分析一下可以发现,例1是采用了音乐和故事的方式,引起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新课教学。而例2则是采用了设计故事,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激起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导入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领袖周恩来的敬佩之情。两节课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明显的。
  再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笔者设计的课堂导入是:“今天的英国大臣们觐见国家之首——女王时,所乘坐的小轿车只能停在王宫外面,还要换乘17世纪时式样的马车进入王宫,马车夫、卫兵们的装束都是17世纪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恰恰是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样的一段话完完全全的吸引住了学生注意力,自然就为后面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讲《九·一八事变》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很快就被低沉悲壮的音乐带进了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当中,情绪自然很快被激发起来,对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也就更加直接。再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事件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通过情境的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学习。
  实际上导入方法有很多,例如故事导入、音乐导入、角色导入,设置悬念法、诗歌法、结合实际、时事法。多媒体导入等等,有时也可以是多种导入法的综合运用。当然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法,导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教学服务。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那就有“作秀”之嫌。
  二、结尾环节要留有空间,想象无限
  结尾要如“豹尾”,结束得响亮有力,但同时又能够留有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在这方面,教师的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平时在听课过程中,经常感觉很多老师能够重视到导入,在课前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求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收尾却总是很少去认真准备,一带而过,或者布置几道作业就草草收场,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常常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这样,这节课的效果就不能及时得到巩固,是不利于后续学习的。
  还是看刚才例1中那位老师执教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老师在讲完这节后,简单回顾了英、法、美、德四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后,帮学生在理论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制度的创新,带来了国家的崛起。”然后引用了《大国崛起》中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的话:“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再发展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时事——“嫦娥一号”升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层层深入,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这样的结尾是非常深刻到位的,发人深思,说明授课老师充分挖掘了历史资源,而且很好的贯彻了历史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历史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才说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探索的欲望,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预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爱上历史,才能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其他文献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深刻阐述,也是新阶段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不二标杆。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社会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鉴于此,我校率先从环境、专业、课堂和管理方面实施改革:力求做到环境涵养职业情感,专业成就职业技能,课堂磨砺职业智慧,管理催
【内容摘要】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试卷中的重中之重,分值最高(占40分,某些省市占45分),它要求考生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要完成对多种体裁的数篇短文的理解,并解答所设题目。为了增加阅读理解题的难度,提高区分度,命题人常常会利用各种手段,设置一些陷阱。本文旨在指导考生如何识别陷阱并善于运用对策排除陷阱,做一些归纳总结。  【关键词】阅读理解 陷阱 对策    一、审题不清    命题者利用考生不认真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我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威信是先锋  作为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无威信,以及威信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不少刚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喜欢居高临下地指挥学生,让学生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自以为只有这样,才会在学生中有了“威信”。他们的学生往往表面上顺服,内心却多有逆反情绪。所以,班主任工作很难深
在初中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给整个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也为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增添了和谐的氛围。为此,我在平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多媒体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1.创设和
【内容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与学生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本文探讨了如何正确地使用新教材,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用实际行动来做课改的促进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 组织 参与 合作    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尝试、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我市采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江泽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死读书,读死书”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领导人也早已提出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将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
一、诗歌教学只有“七步式”吗?  当下的诗歌教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教学,据说流行一种模式:引题 ——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泛读)——解析诗句——背诵——巩固练习。这种“诗歌七步教学法”或者叫“七步教学模式”之所以在课堂上非常受欢迎,大概因为它使用起来比较省事,也正是课程改革之前确立的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或者叫纯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课程改革对传统课堂有所冲击,但诗歌这个课堂领域受影响不大,莫
《斑羚飞渡》一文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现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在第六单元动物篇中,它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学审美价值可见一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我们有着时代背景差异的新同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让主题的多意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文学与科学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斑羚们拥有非凡的能力与光环: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即“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因此,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常常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处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
好文章是生活的馈赠,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挪威著名小提琴家部尔(1810-1880)给国王演奏,国王听得醉了,就问部尔:“你在什么地方学会演奏这样的音乐,你怎么知道在世界上有这种乐声,在你的小提琴还未演奏时,你从何处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呢?”部尔回答说:“我在家乡常登临高山,纵目大海,或小坐村间,晚风轻拂,群树舞动,我便把潮音和涛声留在我的琴上;我静坐在如哭如诉的潺潺流水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