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rot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自体关系和客体关系的视角,文章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的实施和最终目标进行了探讨和解读。
  关键词:生命教育;自体关系;客体关系;真实自体;虚假自体
  
  笔者曾在不同人群中做过这样一个小测试,笔者给予被测人群如下问题情境:“地球上发生核战争,人类将要灭亡。但是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核保护装置,可以使7个人生存下来,但是现在有10个人。如果生命的指挥棒在你的手中,请你决定谁应该活下来。这10个人是:小学教师、怀孕的妇女、足球运动员、12岁的小女孩、优秀的警察、著名作家、外科医生、年长的和尚、名演员、生病的老人。”通过测试分析,虽然被测人群选择的7个人都不尽相同,但不管大家最后作了何种选择,几乎全部的被测者都会将生存的机会首先留给怀孕的妇女,而这正是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重。
  按照法国哲学家Camus的说法,人能不能生或者能不能选择生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会同意这种观点,毕竟除了生和死的问题外,人类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需要思考,但是生和死的问题至少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且必须要面对的。根据生物学的观点,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一种自我保存即求生的本能。生存是我们每个人天生的愿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人类也不断有人主动走向生存的反面,主动选择死亡,即自杀。
  世界上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我国关于自杀率的统计,是根据两个死亡登记系统提供的数据得出的结果:一是国家卫生部的死亡登记系统,其样本人口为一亿人;二是中国疾控中心的死亡登记系统,其样本是一千万人。在此,我们选择前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3年统计:我国每年自杀者达28.7万人,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成为死亡首因。在这个年龄层次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不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但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增长,经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2002年27起,死亡19人;2004年68起,死亡48人;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更是被称之为高校自杀“高发年”。而近年来,更有一个可怕的名词频频在我们的身边出现,那就是“自杀传染”。自杀传染最经典的案例是英国著名的“黑桥”,这座桥曾被媒体报道为“自杀的理想之地”而成为自杀者选择自杀地点的首选。后来经过心理专家的建议,政府将此桥漆刷成了象征大自然的绿色,自杀传染的现象才得以扼制。大学里也存在着某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这些人处于心理崩溃、混乱状态,对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有所徘徊,一旦身边发生自杀事件,他们很容易受到暗示而去模仿。这些自杀的大学生们一个冲动的举动带给家庭的是100%的毁灭,给社会也带来沉重的影响。
  在悲剧的背后,有一项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者的调查显示:37%的轻生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60%的轻生者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位?我们如何去减少类似悲剧事件的发生?我们教会了学生以何为生,却没有教会他们为何而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到底何在?
  在此,笔者认为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应是用心为学生建立和维系一个健康的自体,这同时也是生命教育根本之所在。
  20世纪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学习的革命》,她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三个和谐”: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自然万物和谐。这也正反映了我们生命教育中需要建立和维系的两种关系:即自体关系的和谐和客体关系的和谐。
  所谓自体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描述,即个体主观的感觉,他把感觉真实的感受置于自体感的核心,自体由人格的不同方面构成,它描述了一种主观的存在感。而所谓客体,从哲学上讲是指个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个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由自体与对象客体之间产生的关系叫客体关系,最初形成于养育者和婴儿之间,并内射为人生的固定经验,他是自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一种好的客体关系、一个好的客体被称之为是一种促进性环境。促进性的环境有助于个体在成熟的过程中成长并取得成功。对于孩子而言,他的促进性环境最早是一个够好的母亲;而在当下,对于学生而言,他的促进性环境是一个够好的教师。“够好的”是温尼科特对于充当“促进性环境”的客体的定位,它是指在自体需要的时候,客体一定在,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客体不再被自体需要的时候,客体就要后退撤离。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助人自助、助其成长、助其成才。这个过程可简述为:建立客体关系→适应→去除适应→自体独立→建立健康的自体关系。够好的母亲、够好的老师可以理解、满足自体的要求,促进真实自体的发展。不够好的母亲和不够好的老师不能理解、满足自体的要求;相反,会给出自己的表情,让自体顺从客体要求,虚假自体初露端倪。这种顺从是建立在自体的响应度上,而不是自发性上。
  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来自于个体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温尼科特曾这样比喻:“生命之初,个体就像一个气泡,如果外在压力积极适应内在压力,那么气泡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即婴儿的自体;但是如果环境的压力大于或者小于气泡内的压力,那么不是气泡而是环境成为了重要的东西。”在前者,婴儿的自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发展成为一种真实的自体,而在后者,婴儿的自体就将很可能形成一种虚假的自体。虚假自体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照料个体,代替环境所没有提供的护理功能;而他的弊端在于虚假自体的行为与体验不是源于内部而是源于外部的要求。虚假自体总是与顺从结伴而行,而顺从往往与绝望相连,因此在最极端处,虚假自体会导致一种不真实感和失败感,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根据程度的不同,虚假自体从最极端的“极端的虚假自体”到“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接近健康的虚假自体”和“健康的虚假自体”共分五类。
  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虚假自体的存在,因为我们需要适应环境、遵守法制等,健康的虚假自体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虚假的极端,又会完全失去真实的自体,所以健康的自体关系应是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间一种动态的平衡。
  建立这种平衡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帮助大学生建立好对生命正确的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都是其认知的功能和结果。自体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知、情、意的统一和协调。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介质对认知主体产生作用而使人产生心理行为。因此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尤其是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对他们行为的塑造和健康自体的最终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最为认真的态度告知学生生命的意义:生命是情意的牵连,生命在于源源不断,生命更在于一种感恩与情意的美。生命虽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创造无限的奇迹,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让这个世界更精彩。生活也像莫测的天气,风雨之后见彩虹。磨难能使生命更有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创造更多的奇迹。生命一旦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2. 为学生建立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心理力量圈
  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有许多正性的力量,如爱的力量、坚强的力量……但也同时存有不少负性的情绪,如嫉妒的情绪、焦虑的情绪……心理力量圈的建立就是要个体重视自己身上存在的、找回自己遗忘或是丢失的正性力量,去战胜负性的情绪,让整个自体置于力量的核心,去面对、正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这有助于健康自体的建立。
  3. 善于观察和分析自体,让“自省”和“神入”相辅相成
  自省是从自体的角度对主体进行观察和反应,而神入则是从客体的角度对主体进行观察和反应。古人云,“一日三省”,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自省”,用心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关心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与体验。同时作为客体,我们更要训练自己提高神入的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神入”,必须注意到三点: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准确地把握学生真实的自体;其次运用技巧,把自己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恰当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自体被接纳、被理解,因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并促使其继续表达、解剖和理解自己,让其真实的自体充分地展露;再次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认知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最后行动决策,而非凭着一时的冲动酿成悲剧的发生。
  4. 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安宁的校园中同样不乏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竞争面前,总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然而失败面前并非人人都能泰然处之。缺乏正确的挫折观和有效的调适方法,就会导致挫折——苦闷——挫折的恶性循环,虚假自体无限膨胀,并朝着极端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悲剧。
  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才刚刚起步,发展相对缓慢,对于大学生很难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这已慢慢演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压力教育同样如此。我们要坚定地告诉学生“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他就越真切实在”。应对挫折和压力,我们要保持一种“操之在我”的心态。
  生命教育蕴涵甚广,发展一个健康的自体关系,让健康的虚假自体与真实自体找到平衡的支点,应是我们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愿每一朵生命之花常开,每一颗生命之树常绿!
  
  参考文献:
  [1]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宏勇,袁付成,李岚.认知教育于大学生人格发展教育[J].大众科技,2007(11).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其他文献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更有效。因此,我们要重视个人与教学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与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项的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背景或活动,它能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能促进学生深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 古诗教学;朗读;情感;  整体美;想象;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045—01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其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学得更透彻,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必须
本文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汉语知识,对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文趣谈”中汉字知识的编排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语文趣谈”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关、领悟汉字丰富的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疑问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
由于我国的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航天嵌入式系统的复杂性急剧增加。在航天领域要求对嵌入式操作系统vx Works进行剪裁工作以适应航天设计的要求,而剪裁掉文件系统的Vx Works操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在英语课文教学探索中,积累了点滴技巧。  关键词:整体教学;分段教学;总结    英语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天然的诱惑力,学生们大都渴望自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些梦想某一天自己能用英语和“老外”聊上几句;甚至有人梦想着自己成为国家元首的随同翻译。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也一样,他们也渴望能够灵
〔关键词〕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090—01  高中语文教学面对着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迫切要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