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问题,追求“真”阅读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微”问题,它们也许只是对一个词一句话意思的纠结,也许只是个貌似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文本质疑,也许只是课堂上学生的一个“怪”想法、“傻”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把它们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在引导学生探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他们与教师、文本展开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进入“真”阅读的境界。
  关注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自恋吗?
  刘禹锡的《陋室铭》笔者已经教授过多次,每当叫学生翻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时,总有几个学生会发出不以为然的笑声,他们觉得刘禹锡这个人太自恋了。说什么“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自己的品德好(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这跟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谦虚谨慎”“含蓄内敛”的处世观念相距甚远,更何况刘禹锡他还是个古人呢!每当这时,我也常会和他们一起笑笑,觉得像刘禹锡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偶尔自夸一下,也是正常,不必在意。就这样,把这个问题轻轻放过了。
  近来,又要上《陋室铭》,仔细阅读完文本后,参看了一些写作背景方面的资料。据传,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照规定,通判可以在县衙享有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谪而来,故意刁难,半年时间里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更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存斗室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而已。于是,刘禹锡愤然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这样看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显然应是刘禹锡的愤激之语,是对和州县令狗眼看人低、落井下石的强力反击。“苔痕上階绿,草色入帘青”,屋子是简陋了一点,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照样可以过得潇潇洒洒,高雅闲适。诸葛庐、子云亭不也是陋室吗?可它们照样名垂千古啊。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觉得以前真有点误人子弟了。知人论世,本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基本方法,我却偏偏忽略了这一点,孤立地去理解文本,只在词句上下功夫,结果和学生一道走进了理解的误区,没有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所以,这次教授《陋室铭》时,我再也没有附和学生,和他们一起肤浅地笑笑,而是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去理解这句话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让他们去体会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去感受中国知识分子“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
  关注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用什么语气读好?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形质俱佳的美文。有一次,我叫一位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当他读到“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大家都笑开了。也许是他想尽力表现一下自己吧,读得有点荒腔走板。可他似乎有点不服气,轻轻说了一句:“那你们说用什么语气读好啊?”话语虽然很轻,但在笔者听来却似平地惊雷,给问懵了。也曾多次朗读过这篇课文,但似乎从来没有留心过“用什么语气读好”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预案,我有点措手不及。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起了作用,心想:何不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一下,或许会有不小的惊喜。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
  1.要用自豪的语气读。读的时候,把“何人”读得长一些,曲折一些。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在它身上可以联想到君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洁身自好、清高正直、雅丽端庄等。周敦颐爱莲花,其实就是爱君子之德,而“同予者何人”,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里太少了,因此他为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到自豪。
  对学生这种有理有据的分析,我深感欣慰。为了进一步证明周敦颐的君子之德,我补充了下面一则材料: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敦颐力与辩,逵不听,敦颐乃委手版,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续资治通鉴》)
  了解了这则材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周敦颐不畏权贵、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
  2.要用愤慨的语气读。可把“何人”读得短促一些,高一些。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宜乎众矣”,可见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周敦颐对此深感厌恶,所以发出了自己愤怒的慨叹。
  对此,笔者也深表赞同。周敦颐的确是一个性情朴实、看淡钱财的人。他曾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虽然在各地为官,但俸禄微薄,即使这样,他还是把一部分的积蓄分给了故里宗亲。所以,他对当时这种社会风气的厌恶绝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自己真实人格的反映。
  就这样,学生的一句嘀咕让笔者陷入了教学的尴尬,也为笔者提供了难得的教学资源。幸运的是,笔者及时抓住了它,通过放手让学生讨论和适当点拨,把课堂不断推向深入。这一次上课的经历,也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注三:“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是“酒”字后面停一下吗?
  曾听一位老师上《湖心亭看雪》,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中,他特意强调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句的停顿。他告诉学生应该在“酒”字后面停一下,并说“烧酒”就是“温酒”的意思。听了他的解释之后,我有点怀疑:“炉正沸”连在一起似乎不太合理,炉子怎么会沸腾呢?
  观课回来之后,查阅了一些教辅资料,对于这句话的停顿确实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上文所提及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在“炉”字后面停一下。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大都语焉不详,似乎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这两种观点,一时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后来,上《湖心亭看雪》时,干脆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
  讨论的结果并没有出人意料之处,还是上面两种观点。但其中两位学生的发言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学生一说:“我觉得应在‘酒’字后面停一下,因为‘烧酒’是‘温酒’的意思,这在《词语手册》中就有,同时我觉得‘炉正沸’也是讲得通的,文言文不是经常有省略吗?应是炉中的水正在沸腾。”学生二说:“我觉得应在‘炉’字后面停一下,因为酒是在酒炉上温的呀,‘正沸’前面应是省略了‘水’字吧。”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忽然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古人饮酒方面的知识入手。
  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知道了古人饮酒一般都有温酒的习惯,天寒地冻、白雪纷飞的冬天就更是如此了。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米酒已经温好,就等着朋友来喝了。《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一节中就有“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这里的“酾热酒”说明这酒事先已经温过了。
  古代文人雅士温酒的器具较多,其中有一种叫做“烫酒炉”的,这种炉子体积不大,可用炭作燃料,常采用浴水加温的方式来温酒。所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中的“酒炉”很可能就是这种身形小巧的烫酒炉,正采用浴水加温的方式温酒。而沸腾的应该是借以温酒的水了,因为根据常识,沸腾过的酒会变淡,就不好喝了。这样看来,停在“炉”字后面是有道理的。
  至于停在“酒”字后面这一说,现在看来应该是不成立的。“烧酒”解释为“温酒”未免牵强。“烧酒”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白酒”这一种解释。在线《新华字典》里有以下三种解释:①唐时酒名。②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③酿酒。在这些解释中“烧酒”也都没有“温酒”的意思。
  当笔者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告诉学生时,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应该是对笔者的肯定吧。文言文句子的停顿看起来好像是小事,但小处也不可马虎,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对一个句子甚至是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学生质疑辩难、合作探究,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在性格的意志、情绪以及理智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其个性方面的差异。走进学生的个性世界,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引起被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体验到历史学习的工具性价值;帮助盲目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满足自尊感强的学生对“尊重”的需要;增强自卑学生的历史学习效能感;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加强学生“努力-结果协变”的信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  关键词:个性;历史学习动机;差异化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应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尚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部编教材的使用,口语交际教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七年级
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在于阅读教学,往往轻视甚至忽视了字词教学,那么要不要对字词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才能较好地落实字词教学呢?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还会写出那么多的错别字,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忽视了字词方面的教学?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语文教师交流过,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涉及多个领域。钢琴奏鸣曲Op31.Nr1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作品,也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r1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贝多芬创作中期的音乐特点以及该作品的情感表达,从而使演奏者更加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诠释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特点;情感表达]  一、作品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有云:“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开头说的李益词,是抒写闺怨的《江南曲》,词中摹拟女主人公的口吻,说道:“早知道潮水有信用,总是定期归来,我就嫁给那弄潮儿了!”(言下之意是:嫁给弄潮儿还能每年定期相见呢!)这话显然
[摘 要:以学生以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在此,本文以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例,由PBL教学模式的内涵、要素以及特征着手,对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之中实际效果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生中心;综合能力;营养与配餐;应用]  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融合“学生中心”教学理念以及“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一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有了很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市场发展中,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语文经典阅读教育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加强对教学思路的調整,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将自身文化素质能力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对高职院校语文经典阅读教学改革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人,要把语文活动中的师生视为具有生命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不能采用生硬的灌输填鸭的方法,只能是陶冶,是唤醒。创设一种生命成长的情景氛围,即在语文课堂中建构“陶冶场”来感染、熏陶学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享受学习,完成对人生的全面建构。  一、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含义  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语文训练与陶冶学生情感,洗练学生心灵,建构学生精
[摘 要:化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化学的复习,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关于一些逻辑知识的回顾,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學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复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人本的角度考虑,根据中考的特点对化学试卷进行复习,以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中考必须明确复习的方向。摘要通过对过去期中化学考试试题的考查,明确复习的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有较多的实验教学,目的是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并学会知识点,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下,生物教材中引入的实验课程逐渐增多,但是学校在教学中会因为各种问题而无法全部实施教材中开设的实验。因此,教师在开展种子萌发释放能量实验课程时,对原实验进行改进发挥实验课程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种子萌发;释放能量;实验;改进策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