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Yeelink团队的智能控制App和硬件。
当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帮助你购物、驾驶汽车、挑选餐馆、个人理财、预订机票,那么让它再深入你的生活一点,远程控制家庭中的电子设备运行怎么样?
就像苹果的前员工、iPod的设计者Tony Fadell所做的那样——恒温器NEST能够智能调节和远程控制房间的温度,这款产品也获得了包括《时代》杂志年度产品等诸多赞誉。一家中国的创业公司Yeelink,也正在利用无线网络、开源硬件和软件,当然还有智能手机和App来做到这一点。
2010年创立的Yeelink团队见证了这两年物联网的每个变化。“太多的概念炒作让物联网被妖魔化得很厉害,但在我们理解中,它其实是代表了一种更简单的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姜兆宁说。他是Yeelink的联合创始人。目前这个位于青岛的团队共有8个人,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物联网接入平台,每天有2000多个国内爱好者开发的传感设备正在上面传输和存储数据。他们希望在交互与开放两个方面,做出些与传统物联网不同的东西出来。
2009年,姜兆宁就和同学刘达平在业余时间组队去接一些小型的物联网项目,当时前者还在海信负责机顶盒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而后者是阿尔卡特朗讯的一名工程师。2010年,他们决定自主开发一个平台。在开发平台的同时,他们也接一些项目,其中一个是车辆定位的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服务器部分的支持。这也是当时物联网应用的主流,实时采集传感器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一个定制而封闭的内部系统里。
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一年,直到2011年年底,一家英国初创公司Pachube的模式让他们重新思考Yeelink的定位。简单地说,Pachube允许人们把各类设备的数据储存到云服务器,并开放API允许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利用这些数据。日本“3·11”大地震中,有很多人第一时间在Pachube上发布和更新地震和核辐射的监测数据。
一般做电子产品开发的工程师,缺乏开发服务器的经验,而对大部分个人电子爱好者而言,国内当时还没有他们所需要的互联网数据服务。这让Yeelink最终决定转向做一个类似Pachube的东西。
姜兆宁和刘达平在2012年5月辞职,正式投入了这个新的项目。他们把平台进行了升级,开放了更多的接口。人们只需在Yeelink上下载一个开发包和代码,然后就能结合自有的设备设定数据上传和反馈的规则。早期用户增长很快,毕竟许多开源硬件爱好者一直在等待这么一个网站。可是,3个月过后,姜兆宁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用户在这上面玩得很开心,但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收入规模都很难有增长。
而当时Pachube已经被美国一家公司收购并改名为Cosm,虽然它拥有大量的数据,但也还没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方式。短期内数据变现无望,这让Yeelink得寻求另外的途径。长期对Kickstarter的关注让他们发现,结合了智能手机和云服务器的硬件创业变得越来越多,包括募资比较多的像Lifx和Smarthings——这类针对家庭的智控应用。
姜兆宁觉得硬件变现不仅能够为公司带来急需的资金,并且有了产品才能让自身更有说服力。在Yeelink最初的愿景中,他们不仅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大家利用传感器和其他设备一起来开发应用,也考虑通过和一些传统的中小硬件制造商的合作,提供服务器和软件,帮助后者完成原本并不擅长的数据通信和互联网方面的东西。但一方面之前Yeelink团队都是技术人员,没有人做市场推广,另外缺乏样品,这很难让这些制造商愿意尝试——对找投资者道理也一样。
从2012年9月开始,Yeelink把精力又再转到了家庭智控应用的硬件和App开发上,它们的定位也由原来的传感器开放平台,转变为开发智能手机高端配件的产品提供商,并且将会先面向北美市场发售。
做硬件和做平台又不一样,首先要面对的选择是做哪种产品。他们一度想做针对“创客”们的开发套件,从而可以去连接和改造家里现有的东西。但另外一个选择则是做成非开源的给普通用户的快速消费品。无论做哪个,Yeelink的目标都是降低传统智能家居的成本。
“我们算了下,投入开源套件的精力和快消的精力是差不多的,但快消市场的利润空间大,而针对创客们花同样精力去做但赚不到多少钱,这还是解决不了我们生存的问题。”姜兆宁说。
既然是快消品,那又面临着什么东西可能会更好卖的问题,最后Yeelink选择了最基本的套件——插座。这样就可以覆盖到所有的家电,人们可以用手机来遥控家里各个插座的开关。除了插座,Yeelink还选择再做一款灯控产品。这也是许多智能家居都在做的,但绝大部分是只限于亮暗度和开关管理。Yeelink加入了更多的传感器功能,用户可以自由搭配不同的传感器,通过手机App设定触发规则,最简单的比如,设置当门开了便自动开灯——这既可方便出入,也可用来做一个简单的防盗系统。而且也希望它能依靠记忆功能更聪明,在比如当你夜里起床时,它能根据时间判断采取渐亮。
市面上同类的产品并不少,为了能够跟它们区分开来,Yeelink希望能在一个更加友好的交互方式上下功夫,把所有的编程设置都集中到手机App中,并且这种编程只要靠拖拽图标即可实现。同时为了保证体验,他们暂时只做iOS平台。
姜兆宁把2012年9月之后的两个月称为“对原有系统的颠覆”,到11月,Yeelink展示了它未来产品的第一个主要组成部件——网桥——就像我们现在家里的无线路由器一样,所有的终端控制产品最后都与这个相连,它将保证这些终端都能够接入到一个更大的“智控中心”中去。同时App的框架也并非只为目前的插座和灯控产品而设,它和网桥可以在未来实现功能的扩展,新增的硬件都能轻松地接入这个智控中心。此外,在这个网桥基础上,未来Yeelink也会把产品分成消费电子的商用型,与创客二次开发的DIY型。
也是11月,Yeelink还参加了《创业家》杂志举办的黑马大赛。他们现场的展示吸引了陈凯的加盟,后者有丰富的苹果周边产品外贸销售经验。陈凯的到来解决了之前市场开拓上的难题,不仅找到了一些渠道,而且也找到了一些电子产品分销商,它们想找Yeelink代工贴牌。这群分销商以前大多也做类似的创意电子产品,例如Rex公司,在Apple Store上一款很受欢迎的Quest Retro复古音响就是出自这家公司。
姜兆宁称,第一批插座和灯控产品已经获得百万量级的意向客户订单。最快他们将会在2月份左右在北美的超市开售。这批产品的硬件已经开模,模具全部在深圳制造,而电路板则来自浙江。与传统的TMT创新不同,离硬件产业链近的特点使得中国创新企业在这轮创新中具备了特殊的成本优势,“即使美国公司也在中国制造,成本也拼不过我们”。
而这批订单最大的好处是带来了订金,这让公司资金得到了及时补充。对Yeelink来说,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都是资金,研发的难点倒是相对容易克服,而这从他们在方向上的不断调整也可以看出。现在,开放平台会继续运营,并在2013年上半年推出英文版,但就没有精力照顾到数据挖掘和深度服务部分了,“为了生存问题,愿景要先放下,挣到钱再回来把这个事做了”,姜兆宁说。在代工之外,Yeelink自有品牌的产品将会在今年的4月左右上线,到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上Kickstarter。2012年12月,Yeelink参加了硬件孵化器HAXLR8R的第二期评选,他们希望引进美国的资本能够帮助开发更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最终的demo展示在5月,姜兆宁希望到时能够带着订单和销量表走上展示台。
从开放的硬件数据平台转型为智能家居产品公司,Yeelink在物联网和开源硬件上的研发能力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