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既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的特征。对于学校教育,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它承载着学生的母语文化,而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应把道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使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自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需有机结合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徘徊在课堂教学的十字路口:顾及了工具性,担心人文性被泯灭;强调了人文性,又怕语文课没有了语文的味。因此,当前出现了许多教师没能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出现了许多误区:
误区一: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往往出现一种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忽略了学生阅读中的品悟。
【案例1】为了上课而上课
一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学生读着“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教师却突然让学生停下,说:“奔是多音字,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了味。
单纯进行理性的语言训练,而忽视意境的体验,将导致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过程。
误区二:重说教,轻感悟
文论家都倡导“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但重说教,轻感悟的现象还较严重。有些教学看起来热闹,但没有深入感悟,也缺乏情感体验,把德育贯穿与语文教学脱离开来。
【案例2】《暖流》朗读指导
师:课文要读得有感情,要做到什么?
生:要读正确、流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注意语句的重音等。
师:是啊,把课文读好,要体会作者情感,加进自己的感情。
出示: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
师:这句应怎样读?
生:要读出激动、幸福。 “涌动、暖流”重读。
师:说得好,请大家按照讨论进行感情朗读。
这位教师在学生没有理解与体验时就进行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更谈不上让其感受到南开大学师生员工的那种幸福。
误区三:重课内,轻课外
苏教版第六下练习7的口语交际是毕业赠言,一位同事讲,学生的发言很积极,对话题感兴趣,赠言说得美,课堂气氛活跃。甚至有同学跃跃欲试,拿起了心爱的留言本。课后,等学生找他写时,他却委言拒绝了。可想而知,孩子的感情遭遇了冷袭。就这样,把自己一手激发起来的道德激情和实践给无情地淹没了。
那么,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让德育之花绽放于语文教学之中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它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应挖掘汉字潜在的思想因素。
二、阅读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道德教育是长期、潜移默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如《生命桥》,它们以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也渗透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找、想等实践体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三、习作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言为心声,教作文其实是在教做人。魏书生曾经讲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摄像机对准鲜花和阳光,而不是对着垃圾和苍蝇。因此,我决定把德育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积极健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案例3】
宿迁的春天
以“宿迁的春天”为题,通过询问、采访等途径了解宿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引导学生纵向、横向比较。抓住最喜欢的地方写出宿迁的变化。引导学生把写作的视角指向身边的“阳光和鲜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让他们意识到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需要大家精心去呵护。这样,智育、德育双雕一箭。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综合课程。它构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身实践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还是进行道德实践体验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人生阅历的浓缩,是学生心灵的映照。学习语文实际上是在学人生、学做人。这样的教学,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科教学本身,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教书育人,让道德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得以生根,发芽,进而在我们学生的心中开出更多、更美的花!
【作者单位:沭阳县实验小学
自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需有机结合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徘徊在课堂教学的十字路口:顾及了工具性,担心人文性被泯灭;强调了人文性,又怕语文课没有了语文的味。因此,当前出现了许多教师没能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出现了许多误区:
误区一: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往往出现一种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忽略了学生阅读中的品悟。
【案例1】为了上课而上课
一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学生读着“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教师却突然让学生停下,说:“奔是多音字,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了味。
单纯进行理性的语言训练,而忽视意境的体验,将导致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过程。
误区二:重说教,轻感悟
文论家都倡导“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但重说教,轻感悟的现象还较严重。有些教学看起来热闹,但没有深入感悟,也缺乏情感体验,把德育贯穿与语文教学脱离开来。
【案例2】《暖流》朗读指导
师:课文要读得有感情,要做到什么?
生:要读正确、流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注意语句的重音等。
师:是啊,把课文读好,要体会作者情感,加进自己的感情。
出示: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
师:这句应怎样读?
生:要读出激动、幸福。 “涌动、暖流”重读。
师:说得好,请大家按照讨论进行感情朗读。
这位教师在学生没有理解与体验时就进行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更谈不上让其感受到南开大学师生员工的那种幸福。
误区三:重课内,轻课外
苏教版第六下练习7的口语交际是毕业赠言,一位同事讲,学生的发言很积极,对话题感兴趣,赠言说得美,课堂气氛活跃。甚至有同学跃跃欲试,拿起了心爱的留言本。课后,等学生找他写时,他却委言拒绝了。可想而知,孩子的感情遭遇了冷袭。就这样,把自己一手激发起来的道德激情和实践给无情地淹没了。
那么,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让德育之花绽放于语文教学之中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字之一。它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应挖掘汉字潜在的思想因素。
二、阅读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道德教育是长期、潜移默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如《生命桥》,它们以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也渗透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找、想等实践体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三、习作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言为心声,教作文其实是在教做人。魏书生曾经讲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摄像机对准鲜花和阳光,而不是对着垃圾和苍蝇。因此,我决定把德育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积极健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
【案例3】
宿迁的春天
以“宿迁的春天”为题,通过询问、采访等途径了解宿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引导学生纵向、横向比较。抓住最喜欢的地方写出宿迁的变化。引导学生把写作的视角指向身边的“阳光和鲜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让他们意识到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需要大家精心去呵护。这样,智育、德育双雕一箭。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综合课程。它构建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身实践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还是进行道德实践体验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人生阅历的浓缩,是学生心灵的映照。学习语文实际上是在学人生、学做人。这样的教学,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科教学本身,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教书育人,让道德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得以生根,发芽,进而在我们学生的心中开出更多、更美的花!
【作者单位:沭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