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交网络当前是全球最流行的网络。2011年10月份,全球约有12亿用户访问了社交网站,占据了全球网民总数的82%。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5分钟,就有近1分钟花费在了社交网络当中。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社交网络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成为信息分享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从1998年到现在,网络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开始突破教室和校园的时空限制,在线学习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看到自适应学习平台Knewton,以及新创立的Brainscape和Cerego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YouTube和Sal kahn都在试图提供更多的教育视频;而在线课程平台Udacity、Coursera和Peer2Peer大学都在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推动教育的民主化。在国内,腾讯公司借助qq平台加大了网络教育的开发力度,正在增加qq网上授课、网上ppt演示等功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交网络是大学生交流的平台和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如果高校和教师能够研究社交网络特点,借助社交网络进行教学改革,也会给大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
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交网络追求3F(Friends、Fans、Followers):朋友、粉丝以及关注者,这种虚拟的网络关系虽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但社交网络的确使90后大学生置身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最前沿。社交网络所蕴含的海量信息和资源、社交网络所倡导的平等共享,扩宽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和舞台。
社交网络具有强大的学习功能,以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以及新浪博客、QQ空间为典型代表,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中的论坛、博客等搜集学习资源,研究网上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的观点和看法,完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社交网络还具有聚焦人脉、联系交流的交际功能,比如说linkedin具有强大的职业人脉特点,人人网已成为大学生维系关系、学习交友的平台。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搜索所需的知识、求证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大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和利用(比如说行业专家、学者的博客、帖子等)社交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如果教师不能讲出学生认为有价值、有分量的内容,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其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不再受制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不再满足被动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的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同时对传统教育中认为的正确的或是必须的知识不太一味接受,而是进一步去寻找自己认为实用的知识,并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印证甚至质疑。
二大学生对于教学的需求
1教学需求的全程化、多样化
教学需求的全程化是指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从认知到认同的整个过程。目前90后是大学校园的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成长的环境明显地优于80后、70后,他们普遍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个人爱好更广泛、个人综合素质更高。这一代人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非常显著,更加关注学习全过程的体验性和自己的感受,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高薪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需求的多样化表现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形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学不能是“满堂灌”式的,而是能够检验理论和知识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能够像讲故事一样设计教学情境,能够到实际的工作场景或模拟情境中体会所讲授的理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指内容的国际化、层次化。国际化是指教学能够立足于国际的视野,使教学内容体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层次化是指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需求的碎片化、个性化
教学需求的碎片化是指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是指信息时代所具有的更新快、多变的特点,大学生会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学习,尤其是移动网络为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较短时间上网浏览、发言讨论,追求短时高效的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是指他们关注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具体地学习。
教学需求的个性化是指大学生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个人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们喜欢轻松愉快地学习,富有娱乐精神。注重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交流,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生活在读图时代,比较在意教师衣着、声音等外在形象的符号意义,看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但90后有时具有依赖性、被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指导。
三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教与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适应社交网络的变化,借助社交网络发表观点和主张引导和指导学生,把社交网络开辟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1学会聆听
聆听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声音,关注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要以谦虚的态度、平等的心态获取更为科学、客观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师要熟悉社交网络,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去体会和感受大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呼声和表达。可以结合现有网络公开课、博客等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取向、学习效果等。
2平等对话
社交网络本身就是对话的平台,教师可以在博客、qq空间上提供教学资源,传播自己的见解、主张,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对话可以使教学更深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是一种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缺乏理解和讨论的时间,缺乏学习的连续性,使教学不够深入。而社交网络的对话模式克服了课堂的时空限制,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习的深入。 3激励学生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归属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需要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他人的认同,需要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社交网络追求3F(Friends、Fans、Followers),是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得到尊重和认同的渠道。教师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给予他们认同感,实现社交网络的激励功能。
4支持学生
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缺乏信息搜集、信息筛选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在如何搜集信息、甄别信息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提供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提供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方法;介绍国内外课程学习的相关网站,其他学者、行业专家的观点。学生作业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发帖子、跟帖的形式发表个人见解,这些都可以计入平时成绩。
5拥抱学生
在授课中有效结合他们所熟悉的名人观点、流行时尚丰富课堂内容。流行时尚元素引入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时髦、迎合学生,而是通过容易接受的形式,将知识的传播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开设课程过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教学投入。通过社交网络上的互动可以弥补目前的投入不足的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归属感,使学生成为朋友、粉丝和跟随者。
6可持续发展
社交网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借助社交网络扩大社会影响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的责任应不仅局限在课堂里,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教育、社会启蒙、社会引领、改革创新等职责,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研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朋友、粉丝和关注者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社交网络背景下的大学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可度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1(7):125-127.
[2]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3]程家超.博客在教科研活动中的独特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周园,王念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5]王雷.社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从1998年到现在,网络催生了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开始突破教室和校园的时空限制,在线学习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看到自适应学习平台Knewton,以及新创立的Brainscape和Cerego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YouTube和Sal kahn都在试图提供更多的教育视频;而在线课程平台Udacity、Coursera和Peer2Peer大学都在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推动教育的民主化。在国内,腾讯公司借助qq平台加大了网络教育的开发力度,正在增加qq网上授课、网上ppt演示等功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交网络是大学生交流的平台和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如果高校和教师能够研究社交网络特点,借助社交网络进行教学改革,也会给大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
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交网络追求3F(Friends、Fans、Followers):朋友、粉丝以及关注者,这种虚拟的网络关系虽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但社交网络的确使90后大学生置身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最前沿。社交网络所蕴含的海量信息和资源、社交网络所倡导的平等共享,扩宽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和舞台。
社交网络具有强大的学习功能,以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以及新浪博客、QQ空间为典型代表,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中的论坛、博客等搜集学习资源,研究网上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的观点和看法,完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社交网络还具有聚焦人脉、联系交流的交际功能,比如说linkedin具有强大的职业人脉特点,人人网已成为大学生维系关系、学习交友的平台。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搜索所需的知识、求证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大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和利用(比如说行业专家、学者的博客、帖子等)社交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如果教师不能讲出学生认为有价值、有分量的内容,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其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不再受制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不再满足被动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的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同时对传统教育中认为的正确的或是必须的知识不太一味接受,而是进一步去寻找自己认为实用的知识,并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印证甚至质疑。
二大学生对于教学的需求
1教学需求的全程化、多样化
教学需求的全程化是指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从认知到认同的整个过程。目前90后是大学校园的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成长的环境明显地优于80后、70后,他们普遍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个人爱好更广泛、个人综合素质更高。这一代人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非常显著,更加关注学习全过程的体验性和自己的感受,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高薪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需求的多样化表现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形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学不能是“满堂灌”式的,而是能够检验理论和知识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能够像讲故事一样设计教学情境,能够到实际的工作场景或模拟情境中体会所讲授的理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指内容的国际化、层次化。国际化是指教学能够立足于国际的视野,使教学内容体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层次化是指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需求的碎片化、个性化
教学需求的碎片化是指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是指信息时代所具有的更新快、多变的特点,大学生会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学习,尤其是移动网络为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他们利用较短时间上网浏览、发言讨论,追求短时高效的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是指他们关注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具体地学习。
教学需求的个性化是指大学生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个人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们喜欢轻松愉快地学习,富有娱乐精神。注重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交流,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生活在读图时代,比较在意教师衣着、声音等外在形象的符号意义,看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但90后有时具有依赖性、被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指导。
三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教与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适应社交网络的变化,借助社交网络发表观点和主张引导和指导学生,把社交网络开辟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1学会聆听
聆听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声音,关注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要以谦虚的态度、平等的心态获取更为科学、客观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师要熟悉社交网络,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去体会和感受大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呼声和表达。可以结合现有网络公开课、博客等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取向、学习效果等。
2平等对话
社交网络本身就是对话的平台,教师可以在博客、qq空间上提供教学资源,传播自己的见解、主张,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对话可以使教学更深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是一种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缺乏理解和讨论的时间,缺乏学习的连续性,使教学不够深入。而社交网络的对话模式克服了课堂的时空限制,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习的深入。 3激励学生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归属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需要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他人的认同,需要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社交网络追求3F(Friends、Fans、Followers),是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得到尊重和认同的渠道。教师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给予他们认同感,实现社交网络的激励功能。
4支持学生
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缺乏信息搜集、信息筛选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在如何搜集信息、甄别信息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提供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提供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方法;介绍国内外课程学习的相关网站,其他学者、行业专家的观点。学生作业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发帖子、跟帖的形式发表个人见解,这些都可以计入平时成绩。
5拥抱学生
在授课中有效结合他们所熟悉的名人观点、流行时尚丰富课堂内容。流行时尚元素引入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时髦、迎合学生,而是通过容易接受的形式,将知识的传播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开设课程过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教学投入。通过社交网络上的互动可以弥补目前的投入不足的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归属感,使学生成为朋友、粉丝和跟随者。
6可持续发展
社交网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借助社交网络扩大社会影响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的责任应不仅局限在课堂里,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教育、社会启蒙、社会引领、改革创新等职责,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研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朋友、粉丝和关注者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社交网络背景下的大学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可度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1(7):125-127.
[2]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3]程家超.博客在教科研活动中的独特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周园,王念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5]王雷.社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