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悬念激趣,产生参与主动求知的欲望
1.课始设悬,激情引趣。
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或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课中设悬,突破重点。
一节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难理解,易出错。如果在这时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新知识的重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主动求知。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碍”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欲望。
3.课尾设悬,迁移拓展。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能力。
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杭州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
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提高参与主动求知的能力。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思维创造的舞台,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先生”、“小老师”,在教学中唱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从“被动得知”到“主动求知”。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巩固练习,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掌握较好。于是,我就让学生做小老师自己编练习题。
师:你们能自己编一些求长方形面积的题吗?用你编的题目来考考大家。
生:教室的黑板长约3米,宽约1米,黑板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课本的封面长20厘米,宽1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分米,长7分米,宽是多少?
……
学生当老师,往往学生的语言接近学生,学生容易接受。老师可以“蹲”下来看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
2.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相互交往、相互启发、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提高领导品质和主动求知的有效方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境,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主动求知。
如教学《统计图表认识》这一课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与探索中完成的。课前,让每位学生回去准确地记下自己的出生年月,上课时,逐一登记每个人的出生月份,找出6人作统计员,要求每人统计两个月份。“怎样统计得又快又准确呢?请你们各想办法,各显神通。”汇报开始了,只见他们有的找对号,有的画0,有的画正方形,有的画三角形,还有的画正字,很快统计结果就出来了。然后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哪种统计方法最简便。最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正确的涂统计图的方法,交流后一致认为,涂统计图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就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少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正确的涂统计图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这样,他们在最佳的氛围中,一起主动求知,积极研究,平等互助,参与主动求知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变“被动得知”为“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出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杨博
1.课始设悬,激情引趣。
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或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2.课中设悬,突破重点。
一节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学生难理解,易出错。如果在这时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新知识的重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主动求知。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碍”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欲望。
3.课尾设悬,迁移拓展。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能力。
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杭州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
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提高参与主动求知的能力。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思维创造的舞台,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先生”、“小老师”,在教学中唱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从“被动得知”到“主动求知”。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巩固练习,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掌握较好。于是,我就让学生做小老师自己编练习题。
师:你们能自己编一些求长方形面积的题吗?用你编的题目来考考大家。
生:教室的黑板长约3米,宽约1米,黑板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课本的封面长20厘米,宽1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分米,长7分米,宽是多少?
……
学生当老师,往往学生的语言接近学生,学生容易接受。老师可以“蹲”下来看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
2.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相互交往、相互启发、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提高领导品质和主动求知的有效方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境,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主动求知。
如教学《统计图表认识》这一课就是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与探索中完成的。课前,让每位学生回去准确地记下自己的出生年月,上课时,逐一登记每个人的出生月份,找出6人作统计员,要求每人统计两个月份。“怎样统计得又快又准确呢?请你们各想办法,各显神通。”汇报开始了,只见他们有的找对号,有的画0,有的画正方形,有的画三角形,还有的画正字,很快统计结果就出来了。然后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哪种统计方法最简便。最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正确的涂统计图的方法,交流后一致认为,涂统计图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就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少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正确的涂统计图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这样,他们在最佳的氛围中,一起主动求知,积极研究,平等互助,参与主动求知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变“被动得知”为“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出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