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语境下,人们对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日益关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本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展开探讨,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从教师地位、教育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后现代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课程建设
20世纪中期,后现代思潮萌发于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功能,矛头直接指向“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完人主义”的霸权地位,所以受到社会的推崇。后现代思潮学派众多,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于我国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认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后现代思潮关于人性的基本特征
纵观西方国家教育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教育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现代教育则崇尚科学,崇尚理性,于是人取代了上帝。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失望地发现,“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于是,后现代主义学者福柯惊呼“人死了”。后现代教育打破了人的主体性的现代理念,给予人和人性研究更多的解放和自由。
二、后现代语境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教育反对宏大的叙事,重视自组织过程和隐喻的教育方式,具有解构性、多元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师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解构性注重教育的差异性。第二,多元性关注与学生的对话。第三,开放性要求知识的科学整合。第四,平等性要求重构教师角色。
三、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建设的几个观点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上,多尔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把课程概括为“4R” 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认为课程应该具有解构主义和非线性特征。课程内容应该具有适当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失衡性,这种不确定性需要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重新诠释教师角色
在后现代语境下,教育以“完整人”教育为核心。教育不再只关注于结果而更重视过程,知识也并非是终极的真理,为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这是一门融理论性、实务性和经验性于一体的课程。在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备课阶段,教师是一名导演和策划师。既需要通盘考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做好课堂方案的策划工作。在上课阶段,教师是一名组织者和倾听者。一方面课程教育教学的进程离不开老师的组织领导,另一方面在活动体验分享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发现学生描述性语言背后的隐喻意义,以同理心去理解学生,达到共情。在成绩考核阶段,教师是一名裁判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需要在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方面进行客观合理的评判。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充分映射出后现代教育所提出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理念。具体而言,既不能将教师“权威化”,也不能將教师“边缘化”和“不作为化”。
第二,活动体验的创设
后现代教育提倡知识的境遇观,重视知识的体验。为了全面深入地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活动的体验十分重要。首先,活动体验符合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其次,活动体验贴近真实生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在活动中能够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失败的活动体验只偏重于泛游戏的娱乐要求,忽略内在的反省和感悟。成功的活动体验寓教寓乐,在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引人深思,有效地实现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活动有: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活动法、模拟场景法、小组讨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学生讲课法、体验交流法、问题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法、生涯人物访谈法等。
第三,对话方法的运用
对话是后现代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对话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克服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第四,课程评价机制的确立
考察课程是否起到了教学效果,评价环节至关重要。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不同于单纯的理论课程,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要评价学生主体是否采取具体行动,生涯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不仅要评价教育的结果,还要评价教育的过程;不仅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还要进行定性的分析。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中要坚持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在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中,围绕着知识、能力、素质、运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常用的评价判断方式一般有整体印象评判法、操行评语鉴定法、积分测评法、加权综合测评法、评分评等评语测评法、考试考核测评法、工作实践考查法等。通过整体印象评判法、考试考核测评法、评分评等评语测评法等方法主要考核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操行评语鉴定法、积分测评法、加权综合测评法、工作实践考查法等方法主要考核学生的行动和信念。课程只有采用这样的考核体系,才能使评价具有潜课程的功能,有利于信念、意志、习惯等的培养。
【关键词】后现代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课程建设
20世纪中期,后现代思潮萌发于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功能,矛头直接指向“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完人主义”的霸权地位,所以受到社会的推崇。后现代思潮学派众多,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于我国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认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后现代思潮关于人性的基本特征
纵观西方国家教育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教育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现代教育则崇尚科学,崇尚理性,于是人取代了上帝。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失望地发现,“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于是,后现代主义学者福柯惊呼“人死了”。后现代教育打破了人的主体性的现代理念,给予人和人性研究更多的解放和自由。
二、后现代语境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教育反对宏大的叙事,重视自组织过程和隐喻的教育方式,具有解构性、多元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师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解构性注重教育的差异性。第二,多元性关注与学生的对话。第三,开放性要求知识的科学整合。第四,平等性要求重构教师角色。
三、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建设的几个观点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上,多尔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把课程概括为“4R” 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认为课程应该具有解构主义和非线性特征。课程内容应该具有适当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失衡性,这种不确定性需要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重新诠释教师角色
在后现代语境下,教育以“完整人”教育为核心。教育不再只关注于结果而更重视过程,知识也并非是终极的真理,为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这是一门融理论性、实务性和经验性于一体的课程。在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备课阶段,教师是一名导演和策划师。既需要通盘考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做好课堂方案的策划工作。在上课阶段,教师是一名组织者和倾听者。一方面课程教育教学的进程离不开老师的组织领导,另一方面在活动体验分享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发现学生描述性语言背后的隐喻意义,以同理心去理解学生,达到共情。在成绩考核阶段,教师是一名裁判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需要在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方面进行客观合理的评判。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充分映射出后现代教育所提出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理念。具体而言,既不能将教师“权威化”,也不能將教师“边缘化”和“不作为化”。
第二,活动体验的创设
后现代教育提倡知识的境遇观,重视知识的体验。为了全面深入地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活动的体验十分重要。首先,活动体验符合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其次,活动体验贴近真实生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在活动中能够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失败的活动体验只偏重于泛游戏的娱乐要求,忽略内在的反省和感悟。成功的活动体验寓教寓乐,在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引人深思,有效地实现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活动有: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活动法、模拟场景法、小组讨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学生讲课法、体验交流法、问题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法、生涯人物访谈法等。
第三,对话方法的运用
对话是后现代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对话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克服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第四,课程评价机制的确立
考察课程是否起到了教学效果,评价环节至关重要。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不同于单纯的理论课程,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要评价学生主体是否采取具体行动,生涯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不仅要评价教育的结果,还要评价教育的过程;不仅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还要进行定性的分析。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中要坚持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在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中,围绕着知识、能力、素质、运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常用的评价判断方式一般有整体印象评判法、操行评语鉴定法、积分测评法、加权综合测评法、评分评等评语测评法、考试考核测评法、工作实践考查法等。通过整体印象评判法、考试考核测评法、评分评等评语测评法等方法主要考核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操行评语鉴定法、积分测评法、加权综合测评法、工作实践考查法等方法主要考核学生的行动和信念。课程只有采用这样的考核体系,才能使评价具有潜课程的功能,有利于信念、意志、习惯等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