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探索了开设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实践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实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以期为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85-02
  近年来,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贯彻和实施,我国大学的工科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课程实践教学,在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过程中,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近10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强调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各类学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历史和地域特色等原因,在设置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课程计划时,会尽量考虑其学科优势、地域资源优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而进行较为合理的定位。当然,这也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不同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农业院校、商业院校、理工院校还是医学院校,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相同或相似,但其专业辅助课程体系各有特色[2-6]。
  笔者所在上海理工大学紧紧抓住上海“大都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地域特色和实际需求,于2006年率先在全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开设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过近9年的不断建设和总结,与相关行业紧密合作,努力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以期能为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开设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大力推广,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正大大促进各传统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同样,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食品追溯体系,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曾经对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的概念及其属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应当既具有政务信息化管理属性,同时又具有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管理属性,应包含满足“监管”和“服务”双重要求的内容,其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
  事实上,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是以食品安全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懂一些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法规等基础知识,又要知道信息化技术如何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用。目前,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渐趋规范,众多高校也都开设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学》和《食品企业管理》等管理学范畴课程。在这些课程中也都提及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等内容,但笔者通过网络访问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此类课程学习均感到以宏观性描述居多,上课效果不甚理想。而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是在综合运用前期多门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和深化。因此,笔者认为该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其实践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开拓视野,对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毕业后更好地适应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实践课程环节的探索
  2.1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特色课程的发展历史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集,食品供应环节的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了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以及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等内容,但能直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缺口还比较大。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有必要依据当前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开设更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特色课程。
  鉴于以上原因,上海理工大学于2006年首先在国内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开创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成为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独具特色的专业课。学校在教材缺乏的情况下自编讲义,先后进行了4次改版,并开通网上课程系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于2007年被确定为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建设课程,2011年又被确立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经过近9年的发展和积累,不断总结、补充和完善,使得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并得到相关行业的高度评价。为了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又与相关行业单位成立食品安全信息化共建实验室,为培养相关人才创造了更好的实践操作机会。
  2.2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是上海理工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是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3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探索
  由于该课程涵盖了食品安全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而目前食品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生化、理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学习相对弱化,从而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有限,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时积极探索如何突出“宽”和“浅”的要求;如何在内容上坚持“少而精”,降低理论上的难度;如何强调以用为主,够用为度,以适应食品专业学生自身特点等一系列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食品安全信息化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编排了一定量的简易实验内容,请学生设计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如基于条形码技术的肉制品追溯系统(图1)等。该系统设计有“学生登录”和“教师登录”两个登录口,分别模拟信息的“追踪”和“追溯”功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为确保信息的唯一性,每个学生以学号作为追溯码,从“学生登录”进入系统后,对 “种源管理”、“饲养管理”、“屠宰管理”、“零售管理”4个环节进行完整信息录入,并存入服务器“数据库”中,一旦确认信息录入完毕,即可生成一个含有追溯信息的条形码(提交一个条形码作为此项作业完成的依据);②教师登录后,扫描或输入学生提供的条形码,即可查询学生所完成的信息录入,实现“追溯”功能,并最终导出PDF格式的追溯文件返回给学生,作为课程设计报告的一部分。这个环节的实施非常有助于学生更真切了解信息化技术是如何运用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   此外,为了促进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的良性发展,及时反馈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需求,在每次课程考核中额外增设“你对本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请学生畅所欲言,为该课程的教学形式、效果等建言献策,并依此作为该课程今后进一步完善的重要依据。
  2.4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思考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技术实践课程不同于已经成熟的课程体系,其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①缺乏合适的教材,不利于推动该课程的全面发展;②缺乏成熟的实践基地,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的重视;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多学科背景团队的合作;④全国范围内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更紧密结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重点问题和发展前沿,提倡课程体系多样化发展,这样才有利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小结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先后从法律、法规,机构职能整合以及管理体系优化等多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打破“多龙治水”的行政管理格局,成立统一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食品安全执法总队等机构,使得食品供应链全程无缝对接和无空白管理。在此前提下,信息化监管技术无疑是保证食品全程供应链和信息链不断链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作为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大力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人才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颖,安俐静,于泓.职业胜任力视角下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38-43.
  [2] 李浠萌,冉昕,景浩. 从课改论文中看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219 -221,223.
  [3] 沈玉栋,柳春红,孙远明,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及构想[J].食品与机械,2014(3):264-267.
  [4] 黄艾祥,龚加顺,袁唯.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48-50.
  [5] 李义,凌去非,戈志强,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7):3282-3283.
  [6] 宫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161-163.
  [7] 翟培,韩晋辉.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10-7312.
  [8] 胥义,沈力,金晶,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信息化监管技术课程的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出版中).
其他文献
摘要日本是中国蔬菜的重要进口国,且进口蔬菜市场基本成熟,对该市场的分析有助于我国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该研究运用贸易绩效指标,分蔬菜品种对日本市场上主要的蔬菜供应国的国际竞争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稳定在30%~40%区间内;中国的大蒜、洋葱、萝卜、豆角、菠菜、黄瓜和蘑菇等单品种蔬菜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但我国仅在大蒜、菠菜、蘑菇、豆角、洋葱、萝卜、黄瓜上具有较强的国
期刊
摘要针对《设施园艺学》的教学特点和园艺专业对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设施园艺学》课程建设,对《设施园艺学》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设施园艺学;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78-02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明确叶面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对红小豆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黑龙江主栽红小豆主栽品种小丰2号为材料,采用沙培培养方法,设不同浓度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叶面喷施处理。[结果]叶面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均可促进红小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提高,并且不同调节剂作用效果与喷施浓度关系密切。[结论]生产中,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较适宜的浓度分别为200、100、100
期刊
摘要从谷子生产概况,品种推广,市场情况,科技支撑和成本收益等方面,阐述了河南省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南省谷子产业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从建立有机谷子示范基地、创建高产活动和技术培训活动、完善产业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加快河南省谷子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谷子;河南省;品种推广;发展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31-03  谷
期刊
摘要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等措施,增强了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植物营养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76-02  《植物营养
期刊
摘要基于均一的262个地面站逐日气温数据及RegCM4.0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数据,从观测事实和模式预估两方面,对华北区域的农业热量资源以及与农业经济相关的极端温度指标的趋势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区域≥15 ℃活动积温的趋势增加幅度均较大,≥0 ℃和≥10 ℃活动积温的趋势增加幅度均相当;而>10 ℃有效积温的增加幅度较>15 ℃有效积温明显。近54年来观测到的华北区域气温日较差基本呈明显的减
期刊
摘要为探索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法,并应用于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保护生物学原理”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为主题的小专题活动。结果表明:新教学法的实施,把小专题融入到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之中,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小专题的实施使“以学生为中心”得以体现,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新性,开辟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查
期刊
摘要基层农技员的信息素质水平对农技推广的成效有直接影响。该研究介绍了基层农技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基层农技员信息素质评价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基层农技员的信息素质内涵、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对基层农技员的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基层农技员;信息素质;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S-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368-03  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发展动力
期刊
摘要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其中盐城市海岸线占全省的56%,滩涂资源接近46万hm2,滩涂围垦活动较为频繁,滩涂围垦与开发是盐城市重要的土地利用模式,也是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分析了盐城市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其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规模不断增加,但是未利用地增速远超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速,说明滩涂开发速度超过利用速度。
期刊
摘要以黑龙江省为例,选取13个典型评价因子,对2013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牡丹江市、黑河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较高,分别为0.540、0.530,大庆市和七台河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最低,分别为-0.768、-0.665。对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为提高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主成分分析;黑龙江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