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伴随着实证研究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扩张,围绕教育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持续涌现,但尚无研究通过因果实证的角度和方式探究实证研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本研究利用923901篇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定量数据和124位访谈对象的文本证据,基于学术知识市场模型、成本-收益机制框架和理性决策视角,综合定量和定性方式探讨教育实证研究对中国教育研究产生的效应及其背后原因.研究发现:(1)实证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数量/占比持续上升;(2)实证研究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引用量均优于非实证研究;(3)质量实证效应相较影响力实证效应的降幅更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上海200062;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上海 20023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实证研究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持续扩张,围绕教育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持续涌现,但尚无研究通过因果实证的角度和方式探究实证研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本研究利用923901篇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定量数据和124位访谈对象的文本证据,基于学术知识市场模型、成本-收益机制框架和理性决策视角,综合定量和定性方式探讨教育实证研究对中国教育研究产生的效应及其背后原因.研究发现:(1)实证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数量/占比持续上升;(2)实证研究的篇均下载量和篇均引用量均优于非实证研究;(3)质量实证效应相较影响力实证效应的降幅更大;(4)质量实证效应明显受到影响力实证效应的中介效应腿掩效应支撑;(5)学术研究期刊编辑人员、审稿人员和研究作者与读者对实证范式特征的看法因个体内在特征和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前述分析,本研究认为不能简单地认定含有实证特征的实证研究显著增强了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和质量,伴随着实证研究的数量/占比增长,有必要通过拔高、固中和托底优化教育实证研究的整体水平,最终通过完善知识生产过程、坚持多元化标准、理性看待范式争论和推动范式融合实现对中国教育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在发展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之中,人们对于“健康”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优渥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与焦虑.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其特有的性质,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而高校体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设置的体育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由刘伟著写的《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与实践教学研究》(九州出版社,2019年7月版)一书,以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为研究背景,结合最新知识信息与体育动态,全面阐述了高校体育教
学生学业成绩的认定与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成效的一种回顾与检验,为优化教学流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数据参考,对教学质量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评介,其将教学规划或教学成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对照,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却常常忽略其中的人文关怀.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教学体系的健康运转,对教学主体的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升都是弊大于利.在此背景下,则有必要对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困境.此时呼唤的是一种主体多元、标准明确、证据充分、方式多样、过程扎实的评
一流大学的学术领导力成为了“双一流”建设要关注的核心焦点,一流大学通过由学术所形成的聚合力对其组织中的个体以及组织外的机构和公众产生影响.学术领导力是一种专业主义的影响力,是个体和组织的双重领导力,是教学学术、应用学术、整合学术、发现学术的多维体现.在深化“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框定大学学术领导力的合理边界,进一步弱化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界限”,让大学成为公共交往的场所,从学术团队的领导力建设入手,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实现教师在不同组织间的“交叉聘用”,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促进分布式的学术领导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是面向世界的教育综合实力竞争,是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工程,受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路径依赖等影响.“双一流”建设基本沿袭了一贯的遴选模式,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组织的评审方式确定入围建设单位.我国“双一流”建设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由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等差别,体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和竞争性.这既反映了国家体制和制度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拔尖大学快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阵营,也潜藏着“双一流”建设中目的、手段和方式等的不协调性.
随着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张,原本属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育逐渐进入综合性大学,但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却面临“边缘化”的困境.由此,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导向,成为21世纪德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确立“教育科学”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从知识类别的角度重塑对“学科专业”的认知.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导向之间存在诸多复杂面向,在讨论其关系时,不应被这两类具有主导性的“描述符号”所左右,而应结合大学各学段要求、科目
新世纪以来,基于有效融合理论,加拿大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实践与理论并行”的模式.“实践与理论并行”模式的含义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同步开展,交互进行,实践学习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概言之,理论课程的学习为实践行动提供了知识基础,实践通过行动中的反思促进并转化为教学理解和教学智慧,从而使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样态.
面向新时代新形势,中国教育已驶入改革深水区,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通往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要指向何方?教育评价显然是牵引中国迈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是反映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因其不同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范式,在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同时产生了明显的非学术影响.在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还存在着对非学术影响的概念界定模糊、评价方式尚未完善、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评价交叉学科研究之非学术影响的有益经验,我国应以设立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委员会、分阶段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多元评价主体联动评估等改革措施为着力点,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机制,以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向,推动“双一流
2019年,澳大利亚要求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在师范生的毕业年实施从教能力测评,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师范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该政策以国家行政指令为核心策动,以教师教育院校大学联盟为实施主体,聚焦课堂情境来促进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性评价.它利用评价规则引导师范生进行自我主导的深度学习和反思,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专业化程度.
区域义务教育评价的重点应转向优化教育生态.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应体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结构型质量,整合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从教育均衡、优质和公平的三个维度,反映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评价区域的结构型质量,有利于缩小区域内公民办和城乡教育差异,缩小贫寒家庭子女与普通家庭、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和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