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可能是一幅画也可能是一朵花、一段文字……美可以唤醒心灵、改变自己,这就是美的力量。大文豪泰戈尔认为,教育的最后目的不是教授技能,而是叩击心灵,如果一个人能对路边一丛盛开的矢车菊动容,这就是成功的教育。泰戈尔的观点既有对美和教育内涵的诠释也包含着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法。为什么会对盛开的矢车菊潸然泪下?当一个人面对一件普通的事物时,他能够联想到其他更深刻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通感。艺术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而通感可以帮助艺术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创作出更有味道的
作品。
声音似乎会有形象,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当学生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时,他们不仅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还会促进其思维和想象力更加活跃。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程是培养通感的最佳途径,这里所说的艺术课程不是割裂的音乐或美术,而是融合的艺术
课程。
中关村第一小学可选择课程中的“艺术与审美”就是融合的艺术课程,该课程包括:戏剧表演、音画联觉、视听动漫。仅从字面就可以感觉到其艺术融合的特点。由于这些课程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甚至文学和体育等学科相关知识,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共同备课、相互交流,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融通、相互交叉,彼此共生互惠。通过融合的艺术课程,学生们能更完整、更丰富、更真实地感受艺术、感受生活,并且在审美活动中创造出变幻无穷、神妙莫测的意象,获得更加深广、丰富的情感体验。
听,美术教室传来优美的小提琴曲—维瓦尔第《四季之春》。音画联觉的授课老师正在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著名乐曲,随机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纷纷高举小手要求分享自己的感受,于是各种有趣的画面被孩子们描述出来:“美丽的鲜花”“展翅高飞的小鸟”“小溪流水”。孩子们热情地回应教师。看,在音乐的启发之下,孩子们开始毫无畏惧、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跃然纸上,孩子们也给了这首乐曲以崭新的诠释,如果意大利小提琴家维瓦尔第能看到这样的《四季之春》也会为之动容吧!
在以往的经验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个音乐只是渲染气氛的辅助工具,可有可无。而音画联觉课程则不同,音乐主导着整节课的灵魂,没有音乐整节课将无法进行,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与造型和色彩同等重要,音乐语言促进了学生对形和色以及内容的联想,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情感体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进一步表明音美学科融合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益处,艺术组的教师们又进行了对比实验。下面两组图片都是以夏天为主题的创作,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音乐和有音乐情况下学生的巨大变化。
第一组
第二组
从内容上看,没有音乐融入时,学生联想的内容多是对自己日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场景的回忆,当学生聆听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夏》后,学生表现的内容既有对熟悉生活情景的再现,也有对不熟悉的场景的描写。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生活经历越是丰富的孩子,通感的触角就越是发达和灵敏,听到音乐时也会联想更多。从笔法上进行对比观察,没有音乐的纯美术联想,学生画面如学院派艺术一样稳定和平静,有了音乐的加入,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表现派作品的特点,更趋向于情绪和感受的表达,造型反而不受约束,因此,画面中有了更多表达情绪的线条,笔法更加豪放、更加大胆,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张力。这种特点最为突出的是第二组图片中的最后一张学生的作品,画面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这同样也是一件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该生原本是属于造型能力较弱的学生。由此,我们发现音乐的加入让造型能力弱的学生也有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而且表现得很好。音乐是他的动力,是他灵感的源泉,因为有音乐他才有了勇气不再畏惧画笔,这就是联觉的魅力。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滕守尧老师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到艺术应该由仅仅重视艺术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转向研究人的感性生成、理解和反思过程,仔细阅读这段话,不难理解越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越是应该淡化技能,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艺术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欣赏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能生成一种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情怀,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快乐生活。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作品。
声音似乎会有形象,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当学生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时,他们不仅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还会促进其思维和想象力更加活跃。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程是培养通感的最佳途径,这里所说的艺术课程不是割裂的音乐或美术,而是融合的艺术
课程。
中关村第一小学可选择课程中的“艺术与审美”就是融合的艺术课程,该课程包括:戏剧表演、音画联觉、视听动漫。仅从字面就可以感觉到其艺术融合的特点。由于这些课程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甚至文学和体育等学科相关知识,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共同备课、相互交流,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融通、相互交叉,彼此共生互惠。通过融合的艺术课程,学生们能更完整、更丰富、更真实地感受艺术、感受生活,并且在审美活动中创造出变幻无穷、神妙莫测的意象,获得更加深广、丰富的情感体验。
听,美术教室传来优美的小提琴曲—维瓦尔第《四季之春》。音画联觉的授课老师正在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著名乐曲,随机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纷纷高举小手要求分享自己的感受,于是各种有趣的画面被孩子们描述出来:“美丽的鲜花”“展翅高飞的小鸟”“小溪流水”。孩子们热情地回应教师。看,在音乐的启发之下,孩子们开始毫无畏惧、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跃然纸上,孩子们也给了这首乐曲以崭新的诠释,如果意大利小提琴家维瓦尔第能看到这样的《四季之春》也会为之动容吧!
在以往的经验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个音乐只是渲染气氛的辅助工具,可有可无。而音画联觉课程则不同,音乐主导着整节课的灵魂,没有音乐整节课将无法进行,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与造型和色彩同等重要,音乐语言促进了学生对形和色以及内容的联想,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情感体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进一步表明音美学科融合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益处,艺术组的教师们又进行了对比实验。下面两组图片都是以夏天为主题的创作,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没有音乐和有音乐情况下学生的巨大变化。
第一组
第二组
从内容上看,没有音乐融入时,学生联想的内容多是对自己日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场景的回忆,当学生聆听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夏》后,学生表现的内容既有对熟悉生活情景的再现,也有对不熟悉的场景的描写。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生活经历越是丰富的孩子,通感的触角就越是发达和灵敏,听到音乐时也会联想更多。从笔法上进行对比观察,没有音乐的纯美术联想,学生画面如学院派艺术一样稳定和平静,有了音乐的加入,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表现派作品的特点,更趋向于情绪和感受的表达,造型反而不受约束,因此,画面中有了更多表达情绪的线条,笔法更加豪放、更加大胆,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张力。这种特点最为突出的是第二组图片中的最后一张学生的作品,画面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这同样也是一件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该生原本是属于造型能力较弱的学生。由此,我们发现音乐的加入让造型能力弱的学生也有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而且表现得很好。音乐是他的动力,是他灵感的源泉,因为有音乐他才有了勇气不再畏惧画笔,这就是联觉的魅力。
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滕守尧老师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到艺术应该由仅仅重视艺术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转向研究人的感性生成、理解和反思过程,仔细阅读这段话,不难理解越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越是应该淡化技能,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艺术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欣赏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能生成一种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情怀,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快乐生活。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