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和教育部近些年来都选派英语教师赴国外学习,使他们有良好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这也是他们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目的语国家文化环境的宝贵机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教师外派;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0065-4
1、引言
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的早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法翻译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英语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索交际法,但他们不具备在课堂上使用交际法的能力,因为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太少了。20世纪90年代,在“英语教学要注重交际”原则的指导下,教育部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始选派英语教师出国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英语教师可以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提高自身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旨在探索外派教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并根据二语习得的理论分析其影响。
2、文献综述
2.1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被解释为当人们置于一种新文化时的文化学习和行为适应的过程(Berry,1980:491—551)。它也被看作是当与非本族文化接触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许多文化适应理论都阐述了心理过程的复杂性。Berry和Annis在进行了“环境——文化——行为”的过程研究后阐述了多维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西方教育、工资雇佣、都市化、安居形式、人口密度以及社会化实践的变化等等(1974:382-406)。Schultz把语言与文化适应联系起来,发现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过程的一部分,语言水平是由学习者适应目标语言社团的程度所决定的。双语现象认为文化疏离应该是语言学习和外语水平发展的主要障碍(1991:17-26)。
2.2跨文化意识
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外语学习应加入文化层面的内容,因为目标语社团与外语学习者社团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语言之外的差异。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体系和教师教育中,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作为语言教育的一个因素而受到重视。然而,这当中却不包括文化的异同。
Seelye指出,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够结合起来,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结合:使语言教学跨学科;使外语教师通过海外培训融合到文化中去;使外语教师制定课内外都可以使用的教育策略(1976:31—35)。近些年来,中国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培训计划,选拔外语教师赴海外学习,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英语教师的海外融合对中国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Schumann提出,洋泾浜化的过程可用作早期二语习得的模式(1975:23)。在1978年,他又对这个这个模式进行了解释,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其语言习得趋于“洋泾浜化”。Schumann用跨文化的背景来阐明距离与困难之间的关系,最终阐述了洋泾浜化、距离与文化适应之间的联系,他最终得出结论:学习者适应目标语社团的程度将会影响其获得语言的程度(1978:34-40)。
Byram认为,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复制本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而是提高文化间的了解(1997:15)。Byram和Grundy也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即使外国文化不如外国语言般具有可学性,跨文化学习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行的(2003:22)。Fishman对于在现代文化教育中语言意识的缺失感到遗憾。他认为在大众文化中,语言仅仅被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1982:5)。
2.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对于一门外语来讲有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它是以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表现出来的(Byram,1997)。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不同文化问的有效互动意味着基于个性文化和大众文化之上的人们之间实现沟通。因此,教师必须承认文化教学的互动特性。
综上所述,跨文化培训在各个水平的外语教学上以及教师教育计划中是隐性存在的。在教师教育计划中,为了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元素应该包括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专业特征是教师教育计划中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HalI得出了“文化就是交际”的重要结论(1959:119-126)。但这一结论被外语研究者和教师忽视了,他们只关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难点
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接受其他社团的文化通常是有困难的。如果想要接受它,就要把陌生的东西变得不再陌生,这就意味着要进入到那个陌生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这样,陌生的事物才会变得熟悉起来,以至完全相信它。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也有一些方法能够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必须承认的是,文化水平比语言水平更难提高。Kramsch指出,即使是有海外学习的经历,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个性的培养也还是欠缺的。他还指出,即使个体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成为新的文化背景的积极的参与者,他也会产生“不能真正融入那里的文化”的感觉。不像语言的教学要以语言理论为基础那样,文化教学要以经历为基础,或者要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在向学生们传播外国文化之前,教师一定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阅历与见解。教师教育应该扩展范围,改变其传统的狭隘的以语言或文学为重点的状况(1991:40-46)。
中西方国家的语言与文化的显著差异使英语教师面对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有很多方法能够使中国的英语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这些方法有助于达到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标,例如能用英语很好地进行交流。
4、英语教师外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在中国,人们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英语教师的外派计划,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随着中国在贸易、外交、科研、体育以及其他领域的不断开放,英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当外语学习者面对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时,经常受到文化冲击的影响。客观地传达文化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会使学生只简单地感觉到新文化中的事物与本族文化中的事物相比较哪个更好或者更坏。学生们会尽力去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事物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也会学会理解本族文化中的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国的英语教师似乎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们期待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也就使得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来提高自身对外国文化的意识和社会敏感度。但英语教师却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怎 么去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并提高学生们对文化的理解呢?
5、英语教师外派的方式
在上个世纪,两大发展使得中国的外语教师重新考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它使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与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就迫使语言教师不仅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在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另外一个是语言习得研究方面的进步。“语言的交际能力意味着什么”这一概念得到扩展和多样化,社会语言能力成为成功交流的主要方面,篇章的背景知识成为理解上下文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外语教学者尝试着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文化通常包括一个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的习俗、信仰、制度等内容。大的文化(指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概念比小文化(指食物、民俗等)的概念先于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所接受。并不是说要把文化作为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种技能进行教授,而是中国的外语教师有责任探索外语的文化层面的内容,这将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负责国际教育交流的机构。它有责任满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发展中国的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教育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的英语教师与国外的交流,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下:
5.1海外培训计划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设立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在此项目下,从2001年起,基金委员会和外研中心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100名中小学骨干外语教师和教研员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英语语言国家留学3—6个月,接受现代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现代外语教育思想、现代外语教育理论、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现代外语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此奖学金项目计划实行10年,在此10年中,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培养1,000多名骨干英语教师和教研员(英语辅导报社,2008)。
5.2组织代表团进行学访
中国教育部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组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代表团出访国外,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教育组织和团体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从中受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06)。
5.3交换项目
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的国际交换项目是面向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交换项目。在2002年,83名中国学生到欧洲、北美和南美的17个国家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25名教师被派往美国学习;53名学生前往参加日本和加拿大的夏令营。同时,国际文化交流组织的中国办事处接受了18名国际学生在中国的5个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另外,66名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教师到中国进行暑期或为期两个月的交流活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合作,使得两国的教师进行交换。这个计划将会继续得到发展。
5.4海外学习奖学金
在与国外机构和政府的合作中,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了一些项目,为海外学习提供奖学金。中美富布莱特项目是两国间的交流的正式项目,它创立于1946年,100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个项目的会员。在1985年,中国教育部批准它成为正式的教育项目。美国政府负担在美国的全部花费,路费由中国政府负担。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个项目在中国的重点大学中很受欢迎,60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赴美学习。这个项目早期主要是资助大学教师赴海外学习,它的资助对象扩展到新闻、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
上述这些项目主要强调英语教师的文化交流。通过这些项目,英语教师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还增强了对文化的理解。
6、英语教师外派的重要性
6.1对英语教师的作用
中国英语教师的外派计划无疑把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这些计划,中国的外语教师有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更多地参与到英语语言的活动中去。英语教师的外派计划对英语教师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派培训学习的优势之一不仅是在语言习得的方式上,而且是在思维方式、提问的方式和解释社会、历史、和政治事务上。(2)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支持和发展使用本土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媒介是有效的。(3)在海外融合的适宜条件下,研究结果远远不再是双语现象本身,而是包括了认知、文化和心理优势等内容(Genesee,1987:55)。总之,外派计划使中国的英语教师与英语国家和地区有了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提高英语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2对中国学生的作用
外语教师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激励学生去思考文化行为与社会和历史问题。目的语文化似乎为文化反思提供了动机,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他们要让学生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自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就制定了教师教育政策,每年都选派英语教师赴海外学习,旨在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英语教师从这一政策中受益匪浅,他们提高了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学生也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因为他们的教师更加称职。海外经历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海外文化内容。学生们有机会从他们的英语老师那里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老师们能够帮助他们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另外,海外培训l计划还能使英语教师了解外语教学的新的方法,这将有助于他们找到英语教学的更为可行的方法。
7、英语教师外派模式的局限性
英语教师外派计划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在其执行的过程中仍旧有一些局限性。由于资金不足,受益的英语教师还很有限,与中国众多的英语教师人数相比,每年受到这个计划资助的英语教师的比例太微不足道了,多数英语教师没有机会赴海外学习。另外,得到这个项目资助的英语教师多数来自中国的大城市或重点大学、中学,这就扩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师的水平差距,对于提高中国落后地区英语水平来讲是个消极因素。另外一个局限性是受训者在海外的时间较短,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刻了解当地文化。如果外派时间可以再长些,教师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文化习俗。第三,外派的培训项目的评估体系还不太健全。组织者不能有效地从受训教师以及他们的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受训教师也没有被组织起来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经历或互相学习。为了使得外派培训计划更加有效,这个计划的组织者应该广泛收集来自受训者、他们的单位和他们的学生的意见,这会为外派计划更有效地实施提供参考,也能更快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受训者所在的学校应该更好地利用资源,让这些受训教师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所得,这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教师也是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普遍提高中国英语教师水平的好方法。
8、结论
研究者和教师都承认文化是教育的一部分,它能有助于新的规则与行为的习得,能够减少学习者的焦虑。中国的英语教师的外派培训计划将有助于他们获得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通过课程的设计及教学,进而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英语教师的外派培训计划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它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但毫无疑问,它能够为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可行的机会。
关键词:英语教师外派;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0065-4
1、引言
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的早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法翻译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的英语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探索交际法,但他们不具备在课堂上使用交际法的能力,因为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太少了。20世纪90年代,在“英语教学要注重交际”原则的指导下,教育部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始选派英语教师出国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英语教师可以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提高自身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旨在探索外派教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并根据二语习得的理论分析其影响。
2、文献综述
2.1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被解释为当人们置于一种新文化时的文化学习和行为适应的过程(Berry,1980:491—551)。它也被看作是当与非本族文化接触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许多文化适应理论都阐述了心理过程的复杂性。Berry和Annis在进行了“环境——文化——行为”的过程研究后阐述了多维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西方教育、工资雇佣、都市化、安居形式、人口密度以及社会化实践的变化等等(1974:382-406)。Schultz把语言与文化适应联系起来,发现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过程的一部分,语言水平是由学习者适应目标语言社团的程度所决定的。双语现象认为文化疏离应该是语言学习和外语水平发展的主要障碍(1991:17-26)。
2.2跨文化意识
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外语学习应加入文化层面的内容,因为目标语社团与外语学习者社团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语言之外的差异。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体系和教师教育中,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作为语言教育的一个因素而受到重视。然而,这当中却不包括文化的异同。
Seelye指出,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够结合起来,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结合:使语言教学跨学科;使外语教师通过海外培训融合到文化中去;使外语教师制定课内外都可以使用的教育策略(1976:31—35)。近些年来,中国教育部已经制定了培训计划,选拔外语教师赴海外学习,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英语教师的海外融合对中国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Schumann提出,洋泾浜化的过程可用作早期二语习得的模式(1975:23)。在1978年,他又对这个这个模式进行了解释,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其语言习得趋于“洋泾浜化”。Schumann用跨文化的背景来阐明距离与困难之间的关系,最终阐述了洋泾浜化、距离与文化适应之间的联系,他最终得出结论:学习者适应目标语社团的程度将会影响其获得语言的程度(1978:34-40)。
Byram认为,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复制本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而是提高文化间的了解(1997:15)。Byram和Grundy也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即使外国文化不如外国语言般具有可学性,跨文化学习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行的(2003:22)。Fishman对于在现代文化教育中语言意识的缺失感到遗憾。他认为在大众文化中,语言仅仅被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1982:5)。
2.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对于一门外语来讲有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它是以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表现出来的(Byram,1997)。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不同文化问的有效互动意味着基于个性文化和大众文化之上的人们之间实现沟通。因此,教师必须承认文化教学的互动特性。
综上所述,跨文化培训在各个水平的外语教学上以及教师教育计划中是隐性存在的。在教师教育计划中,为了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元素应该包括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专业特征是教师教育计划中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HalI得出了“文化就是交际”的重要结论(1959:119-126)。但这一结论被外语研究者和教师忽视了,他们只关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难点
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接受其他社团的文化通常是有困难的。如果想要接受它,就要把陌生的东西变得不再陌生,这就意味着要进入到那个陌生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这样,陌生的事物才会变得熟悉起来,以至完全相信它。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也有一些方法能够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必须承认的是,文化水平比语言水平更难提高。Kramsch指出,即使是有海外学习的经历,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个性的培养也还是欠缺的。他还指出,即使个体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成为新的文化背景的积极的参与者,他也会产生“不能真正融入那里的文化”的感觉。不像语言的教学要以语言理论为基础那样,文化教学要以经历为基础,或者要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的理论框架。也就是说,在向学生们传播外国文化之前,教师一定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阅历与见解。教师教育应该扩展范围,改变其传统的狭隘的以语言或文学为重点的状况(1991:40-46)。
中西方国家的语言与文化的显著差异使英语教师面对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有很多方法能够使中国的英语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这些方法有助于达到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标,例如能用英语很好地进行交流。
4、英语教师外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在中国,人们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英语教师的外派计划,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随着中国在贸易、外交、科研、体育以及其他领域的不断开放,英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当外语学习者面对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时,经常受到文化冲击的影响。客观地传达文化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会使学生只简单地感觉到新文化中的事物与本族文化中的事物相比较哪个更好或者更坏。学生们会尽力去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事物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也会学会理解本族文化中的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国的英语教师似乎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们期待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也就使得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来提高自身对外国文化的意识和社会敏感度。但英语教师却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怎 么去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并提高学生们对文化的理解呢?
5、英语教师外派的方式
在上个世纪,两大发展使得中国的外语教师重新考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它使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与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就迫使语言教师不仅要进行学术研究,还要在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另外一个是语言习得研究方面的进步。“语言的交际能力意味着什么”这一概念得到扩展和多样化,社会语言能力成为成功交流的主要方面,篇章的背景知识成为理解上下文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外语教学者尝试着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文化通常包括一个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的习俗、信仰、制度等内容。大的文化(指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概念比小文化(指食物、民俗等)的概念先于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所接受。并不是说要把文化作为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种技能进行教授,而是中国的外语教师有责任探索外语的文化层面的内容,这将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负责国际教育交流的机构。它有责任满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发展中国的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教育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的英语教师与国外的交流,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下:
5.1海外培训计划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设立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在此项目下,从2001年起,基金委员会和外研中心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100名中小学骨干外语教师和教研员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英语语言国家留学3—6个月,接受现代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现代外语教育思想、现代外语教育理论、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现代外语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此奖学金项目计划实行10年,在此10年中,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培养1,000多名骨干英语教师和教研员(英语辅导报社,2008)。
5.2组织代表团进行学访
中国教育部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组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代表团出访国外,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教育组织和团体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从中受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06)。
5.3交换项目
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的国际交换项目是面向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交换项目。在2002年,83名中国学生到欧洲、北美和南美的17个国家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25名教师被派往美国学习;53名学生前往参加日本和加拿大的夏令营。同时,国际文化交流组织的中国办事处接受了18名国际学生在中国的5个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另外,66名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教师到中国进行暑期或为期两个月的交流活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合作,使得两国的教师进行交换。这个计划将会继续得到发展。
5.4海外学习奖学金
在与国外机构和政府的合作中,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了一些项目,为海外学习提供奖学金。中美富布莱特项目是两国间的交流的正式项目,它创立于1946年,100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个项目的会员。在1985年,中国教育部批准它成为正式的教育项目。美国政府负担在美国的全部花费,路费由中国政府负担。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个项目在中国的重点大学中很受欢迎,60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赴美学习。这个项目早期主要是资助大学教师赴海外学习,它的资助对象扩展到新闻、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
上述这些项目主要强调英语教师的文化交流。通过这些项目,英语教师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还增强了对文化的理解。
6、英语教师外派的重要性
6.1对英语教师的作用
中国英语教师的外派计划无疑把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这些计划,中国的外语教师有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更多地参与到英语语言的活动中去。英语教师的外派计划对英语教师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派培训学习的优势之一不仅是在语言习得的方式上,而且是在思维方式、提问的方式和解释社会、历史、和政治事务上。(2)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支持和发展使用本土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媒介是有效的。(3)在海外融合的适宜条件下,研究结果远远不再是双语现象本身,而是包括了认知、文化和心理优势等内容(Genesee,1987:55)。总之,外派计划使中国的英语教师与英语国家和地区有了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提高英语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2对中国学生的作用
外语教师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激励学生去思考文化行为与社会和历史问题。目的语文化似乎为文化反思提供了动机,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他们要让学生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自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就制定了教师教育政策,每年都选派英语教师赴海外学习,旨在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英语教师从这一政策中受益匪浅,他们提高了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学生也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因为他们的教师更加称职。海外经历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海外文化内容。学生们有机会从他们的英语老师那里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老师们能够帮助他们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另外,海外培训l计划还能使英语教师了解外语教学的新的方法,这将有助于他们找到英语教学的更为可行的方法。
7、英语教师外派模式的局限性
英语教师外派计划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在其执行的过程中仍旧有一些局限性。由于资金不足,受益的英语教师还很有限,与中国众多的英语教师人数相比,每年受到这个计划资助的英语教师的比例太微不足道了,多数英语教师没有机会赴海外学习。另外,得到这个项目资助的英语教师多数来自中国的大城市或重点大学、中学,这就扩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师的水平差距,对于提高中国落后地区英语水平来讲是个消极因素。另外一个局限性是受训者在海外的时间较短,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刻了解当地文化。如果外派时间可以再长些,教师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文化习俗。第三,外派的培训项目的评估体系还不太健全。组织者不能有效地从受训教师以及他们的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受训教师也没有被组织起来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经历或互相学习。为了使得外派培训计划更加有效,这个计划的组织者应该广泛收集来自受训者、他们的单位和他们的学生的意见,这会为外派计划更有效地实施提供参考,也能更快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受训者所在的学校应该更好地利用资源,让这些受训教师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所得,这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教师也是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普遍提高中国英语教师水平的好方法。
8、结论
研究者和教师都承认文化是教育的一部分,它能有助于新的规则与行为的习得,能够减少学习者的焦虑。中国的英语教师的外派培训计划将有助于他们获得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通过课程的设计及教学,进而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英语教师的外派培训计划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它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但毫无疑问,它能够为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可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