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如何来教好习作,学生如何来学好习作 ,进行快乐习作,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瓶颈,我们首先要做好习作前的素材的积累和词语的积累;其次教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创设各种情境,并充分利用这些情境进行习作教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以达到快乐习作的目的。
【关键词】积累 情境 快乐习作
前言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让学生快乐地习作是我们语文教师责任。
教语文有十多年了,教好语文,难在教好写作,难在能教出学生写出一篇篇真情流畅的作文。教师教写作一个字“难”,学生学写作也是一个字“难”。常常是教师累得半死,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学生不知如何开好头,不知如何将文章写详细,不知如何点题。很多作文要么就是走形式,生硬得很,没有一点感情的流露;要么就是走流水账,没有一个详略;更有甚者,乱七八糟,一团糟,不知其义。
在教学时,常想如何来解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能让学生写作起来不头痛呢?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时,人们常常念叨这一句。教师在教习作改习作时也常有此叹。
要教学习作,我们教师得做一位有米之炊的“巧妇”。巧备“米”(即素材、词语的积累);巧用“火”(即创设情境,活用情境);巧提“味”(即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做好这三点,我想习作这“大餐”应该不难做出来了。
一、巧备“米”(即素材、词语的积累)
“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明确了语文之根本。写作的前提也是积累、再积累,感悟、再感悟。正如荀子所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都是劝诫我们首先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对于好的词语,要求学生能背,能默,能造句子。如果单一的要求学生背诵,机械记忆,我想一来会让学生厌烦,达不到积累的效果;二来学生即使背出来了也容易忘记。因此我有意在一些语文活动课中,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如:成语接龙,讲故事,猜谜,表演猜词语、动物。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比如讲故事,故事教学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简单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故事的形象性、情节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其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宝库。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去诱导学生接受新知识,锻炼他们用词语的运用能力、听说能力的提高的起点也在于故事性教学,如何巩固、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以课本内容为主题扩展学习面,扩大词汇量。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兴致盎然,从此他们爱上了积累,爱上了表现,爱上了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怕学生不学,有了兴趣,词语的积累、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巧用“火”(即创设情境,活用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要充分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 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该如何开展“情趣教学”呢?
(一)巧营造激情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好的教师必须拥有火一样的激情,学生会因此受到感染。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导语,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记得曾到邻县听一堂公开课,教师教《飞夺泸定桥》。这样一篇激战的文章,如果仅仅是教师用口去讲解,那堂课将是在学生昏昏欲睡中度过。她用电影中的最激烈,最壮烈的部分开头,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血与火的战场上了,学生无一不全身心地投入,热血在沸腾,情绪在高涨!如此一堂课下来,其间的好词好句学生是难以忘怀的。再让学生去写写相关的读后感,那还不是一件比较容易是事吗?
(二)巧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不能停步于过去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为现代教育者,就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知识。例如,我在教写《心爱的______》习作时,我拿出玩具等东西,进行实物教学,有时让他们到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或编一些短剧进行即兴表演,创设让学生能在快乐学习的情景。除了用图片、实物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服务于教学。如在教写春天一处景物时,可先录下春天里各种鸟整天欢唱的声音,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在课堂上放录音,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有声有色地模仿这些不同动物的叫声;他们兴致勃勃地在课堂上学动物叫声,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快乐的气氛。有条件的话,甚至可用录像机拍下与写作内容相符的景象,进行录像教学。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浓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交融,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收到了很强的临场效果。通过耳濡目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把枯燥的习作课变成了轻松的录像欣赏。如此乐事,学生又何乐不为呢?学生快乐地学习,学生也乐于写,也能写出一篇篇入情入景的好习作了。 (三)巧将游戏、活动进行到底
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对于一些可以用动作来表演的,充分让学生去演一演。比如“前俯后仰、捧腹大笑”这些词语,可以先讲个笑话,然后让学生去归纳出这些词语。在教学写《课间十分》片段时,可以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游戏,学生很乐意这样做。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习兴趣趋于浓厚,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写《记一次_____比赛》作文时,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在比赛之前相机提出有一些观察的要求。活动中,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去河边野炊,在野炊之前提出一些习作要求。野炊,学生玩得尽兴,捡柴、做灶、烧火、煮饭、炒菜这些平时都不曾做过,但学生却十分高兴去做。活动结束后,交给我的作文真是让我赞叹不已。在教写《我学会了_____》习作时,我安排了学生学会炒一个菜,再去写。学生一听兴趣来了,都去学了,有了切身的体会,也都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文章。
(四)巧用竞赛
少年儿童有争强好胜心理,适当地进行竞赛。各种竞赛能使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 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在写景的片段描写时,观察完,在一定的时间里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巧捕捉题材,活用情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习作中有写景,写事,写人写活动等,而我们校园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些。比如刮起大风的天,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感受大风,观察大风时的景物,有了切身体会学生会很乐于动手写作,也能写出真实的情景来。比如,大雨来临时的情景,下雪时的情景,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能灵活用上的。下雪了或是雪后带上学生在操场赏雪景,玩雪球,打雪仗,同学们玩得高兴了,再去写写这雪,那会是多么高兴多么轻松的事啊!这样一来我们的写作课就会轻松很多,这比你在课堂上说风怎么刮怎么雪怎么下怎么好玩强多了。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之前,相应提出一些观察的要求,那写起活动也就言之有物了,言之有情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也参与其中了,有了切身的体会,写起来就会如行云流水,轻轻松松。做好饭,火候是关键,写好文章,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还怕写不好作文么?
三、巧提“味”(即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习作写出来,一堂习作课是不是就相应结束呢?我想:一盘菜熟了,还要人来品吧,单单教师一个人去改,我想效果不大,这叫累死教师,还不出成绩。曾听同事说:“这些学生啊,真是难教。我辛辛苦苦花了那么多时间改作文,写了那么评语,圈了的错别字,看都没看,动都没动一下。唉!”这种现象,我想大多教师有同感。如何来让学生会去看评语,积极主动去修改习作呢?我曾尝试学生互改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对学生说:“这一堂课,你们是小老师,你是习作高手,你们去评评你手中的这篇习作。”我要求:1.找出至少一处病句,一处优美的句子,并能加以点评,多则不限;2.错字找出三个以上,并加改正;3.公正的写上两点以上你的看法。学生要做到这些,首先他要认真看,在看的过程中,他就能自然而然的和自己的习作相比较,无形中学生的纠错能力,修改句子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当然,不是他们评完就完事了。被评者还可以对评者不对的地方提出异议,让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说说谁是谁非。最后教师要选出几个改习作最公正,最认真地加表扬并在习作园地加以展示。对于不足的进行归纳总结,再要求学生在下次的互评互改中要注意。习作的互改互评充分地发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励他们做自己习作的小主人。这样一来,下次的习作,学生会更认真了。这个“味”就自然得到提升。
新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我们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有限的课堂和无限的激情,让学生在课堂成为放飞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只要用心,我想每位教师都能让学生做一个有“米”的“巧妇”,都能让这些学生爱上习作,快乐习作 ,写出优秀的习作。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李剑雄,刘德权.(宋)陆游:注释解说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积累 情境 快乐习作
前言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让学生快乐地习作是我们语文教师责任。
教语文有十多年了,教好语文,难在教好写作,难在能教出学生写出一篇篇真情流畅的作文。教师教写作一个字“难”,学生学写作也是一个字“难”。常常是教师累得半死,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学生不知如何开好头,不知如何将文章写详细,不知如何点题。很多作文要么就是走形式,生硬得很,没有一点感情的流露;要么就是走流水账,没有一个详略;更有甚者,乱七八糟,一团糟,不知其义。
在教学时,常想如何来解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能让学生写作起来不头痛呢?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时,人们常常念叨这一句。教师在教习作改习作时也常有此叹。
要教学习作,我们教师得做一位有米之炊的“巧妇”。巧备“米”(即素材、词语的积累);巧用“火”(即创设情境,活用情境);巧提“味”(即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做好这三点,我想习作这“大餐”应该不难做出来了。
一、巧备“米”(即素材、词语的积累)
“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明确了语文之根本。写作的前提也是积累、再积累,感悟、再感悟。正如荀子所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都是劝诫我们首先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对于好的词语,要求学生能背,能默,能造句子。如果单一的要求学生背诵,机械记忆,我想一来会让学生厌烦,达不到积累的效果;二来学生即使背出来了也容易忘记。因此我有意在一些语文活动课中,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如:成语接龙,讲故事,猜谜,表演猜词语、动物。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比如讲故事,故事教学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简单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故事的形象性、情节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其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宝库。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去诱导学生接受新知识,锻炼他们用词语的运用能力、听说能力的提高的起点也在于故事性教学,如何巩固、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以课本内容为主题扩展学习面,扩大词汇量。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兴致盎然,从此他们爱上了积累,爱上了表现,爱上了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怕学生不学,有了兴趣,词语的积累、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巧用“火”(即创设情境,活用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要充分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 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该如何开展“情趣教学”呢?
(一)巧营造激情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好的教师必须拥有火一样的激情,学生会因此受到感染。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导语,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记得曾到邻县听一堂公开课,教师教《飞夺泸定桥》。这样一篇激战的文章,如果仅仅是教师用口去讲解,那堂课将是在学生昏昏欲睡中度过。她用电影中的最激烈,最壮烈的部分开头,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血与火的战场上了,学生无一不全身心地投入,热血在沸腾,情绪在高涨!如此一堂课下来,其间的好词好句学生是难以忘怀的。再让学生去写写相关的读后感,那还不是一件比较容易是事吗?
(二)巧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不能停步于过去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为现代教育者,就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知识。例如,我在教写《心爱的______》习作时,我拿出玩具等东西,进行实物教学,有时让他们到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或编一些短剧进行即兴表演,创设让学生能在快乐学习的情景。除了用图片、实物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服务于教学。如在教写春天一处景物时,可先录下春天里各种鸟整天欢唱的声音,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在课堂上放录音,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有声有色地模仿这些不同动物的叫声;他们兴致勃勃地在课堂上学动物叫声,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快乐的气氛。有条件的话,甚至可用录像机拍下与写作内容相符的景象,进行录像教学。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浓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交融,使学生仿佛进入了语言活动的真实情景,收到了很强的临场效果。通过耳濡目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把枯燥的习作课变成了轻松的录像欣赏。如此乐事,学生又何乐不为呢?学生快乐地学习,学生也乐于写,也能写出一篇篇入情入景的好习作了。 (三)巧将游戏、活动进行到底
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对于一些可以用动作来表演的,充分让学生去演一演。比如“前俯后仰、捧腹大笑”这些词语,可以先讲个笑话,然后让学生去归纳出这些词语。在教学写《课间十分》片段时,可以让学生做自己喜爱的游戏,学生很乐意这样做。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习兴趣趋于浓厚,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写《记一次_____比赛》作文时,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在比赛之前相机提出有一些观察的要求。活动中,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去河边野炊,在野炊之前提出一些习作要求。野炊,学生玩得尽兴,捡柴、做灶、烧火、煮饭、炒菜这些平时都不曾做过,但学生却十分高兴去做。活动结束后,交给我的作文真是让我赞叹不已。在教写《我学会了_____》习作时,我安排了学生学会炒一个菜,再去写。学生一听兴趣来了,都去学了,有了切身的体会,也都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文章。
(四)巧用竞赛
少年儿童有争强好胜心理,适当地进行竞赛。各种竞赛能使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 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在写景的片段描写时,观察完,在一定的时间里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巧捕捉题材,活用情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习作中有写景,写事,写人写活动等,而我们校园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些。比如刮起大风的天,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感受大风,观察大风时的景物,有了切身体会学生会很乐于动手写作,也能写出真实的情景来。比如,大雨来临时的情景,下雪时的情景,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能灵活用上的。下雪了或是雪后带上学生在操场赏雪景,玩雪球,打雪仗,同学们玩得高兴了,再去写写这雪,那会是多么高兴多么轻松的事啊!这样一来我们的写作课就会轻松很多,这比你在课堂上说风怎么刮怎么雪怎么下怎么好玩强多了。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之前,相应提出一些观察的要求,那写起活动也就言之有物了,言之有情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也参与其中了,有了切身的体会,写起来就会如行云流水,轻轻松松。做好饭,火候是关键,写好文章,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还怕写不好作文么?
三、巧提“味”(即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习作写出来,一堂习作课是不是就相应结束呢?我想:一盘菜熟了,还要人来品吧,单单教师一个人去改,我想效果不大,这叫累死教师,还不出成绩。曾听同事说:“这些学生啊,真是难教。我辛辛苦苦花了那么多时间改作文,写了那么评语,圈了的错别字,看都没看,动都没动一下。唉!”这种现象,我想大多教师有同感。如何来让学生会去看评语,积极主动去修改习作呢?我曾尝试学生互改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对学生说:“这一堂课,你们是小老师,你是习作高手,你们去评评你手中的这篇习作。”我要求:1.找出至少一处病句,一处优美的句子,并能加以点评,多则不限;2.错字找出三个以上,并加改正;3.公正的写上两点以上你的看法。学生要做到这些,首先他要认真看,在看的过程中,他就能自然而然的和自己的习作相比较,无形中学生的纠错能力,修改句子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当然,不是他们评完就完事了。被评者还可以对评者不对的地方提出异议,让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说说谁是谁非。最后教师要选出几个改习作最公正,最认真地加表扬并在习作园地加以展示。对于不足的进行归纳总结,再要求学生在下次的互评互改中要注意。习作的互改互评充分地发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励他们做自己习作的小主人。这样一来,下次的习作,学生会更认真了。这个“味”就自然得到提升。
新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我们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有限的课堂和无限的激情,让学生在课堂成为放飞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只要用心,我想每位教师都能让学生做一个有“米”的“巧妇”,都能让这些学生爱上习作,快乐习作 ,写出优秀的习作。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李剑雄,刘德权.(宋)陆游:注释解说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