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盈眶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到南昌路100弄2号的访客异乎寻常的多,我有些疑惑,仔细倾听游客们的交谈才得知,原来是因为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而来一探究竟。那部电视剧到底讲了什么,引得他们频频来访?再一听,原来讲的是陈独秀先生等思想先驱者那一段被血泪浸染的历史。
  陈先生那时是因为局势的压力与威胁,才将《新青年》杂志社的编辑部由北京迁至此处。当时《新青年》这本杂志的流传热度可一点儿也不亚于这部电视剧,连陈先生也没有想过自己创办的这份刊物能像一道光芒,狠狠砸向昏昏沉沉的中华大地,许多爱国青年从此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期盼着凭借此道走出一条救亡图存的新路途。
  我以为这处小宅子的岁月,将会永远安稳和睦;我以为这里永远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以为这里是陈先生的福地,在这里,先生躲过了好几次通缉追捕,策划了新文化运动。不过,看了电视剧、了解了那段历史以后,我才知道,有一日,这所宅子外面竟传来了嘈杂的吵嚷声,原来是那些守舊派发出的对《新青年》的谩骂。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指责,我难过得几乎要落下泪来。我也终于知道,陈先生为何常常坐在他的那把摇椅上沉思:凭借一份刊物还远远不能救国,必须下一剂猛药。
  不久后,因为当时政府的阻挠,《新青年》逐渐变为季刊,继而停刊。
  宅子沉寂了很久,我甚至以为这里将会永远沉寂下去,长满一院的爬山虎。不料,北洋的段祺瑞政府对侵略者竟如此昏庸懦弱,而对抗议的学生却又张牙舞爪。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惨案”从天而降,李大钊先生也在组织人们撤退时受了伤。我这才明白,《新青年》是停刊了,但人们爱国的热血却不曾冷却。
  时过境迁,老渔阳里2号已改了名,小院也已被重新装修过,但这份精神却永远不会褪色。我现在仍记得当时陈独秀之子陈乔年牺牲前的那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你看啊,现在享受着幸福生活的人们,也常来这里看望,大家都没有忘记前人的披荆斩棘啊。想到此,我不禁热泪盈眶。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指导教师:李玲
其他文献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
期刊
【真题回放】  请以“莫辜负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名师题解】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充分体现了云南省近年来中考作文关注社会现实、贴近时代脉搏、关注自我成长的设题思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可以成为此题写作的灵感源泉,让经典文章成为不朽借鉴。这里,我们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的文章,以读写结合为写作策略,谈一谈审题的角度切入。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021年中考试卷中的“红色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融于基础知识题  典型例题  (2021年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苏州地处江苏南部,东(lián)上海,南(jiē)浙江,西(bào)太湖,北(yī)长江。大革命时期。我党革命活
期刊
一、选择性的对联题型  例如(2021·浙江杭州市第3题)  【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下列对三副对联的分析不
期刊
光者,即太阳之有亮处者,向阳而生者。所以追光,追的可以是童年的愿景,可以是偶然的兴趣,甚至是建设国家的愿望。  袁隆平院士在追光中成长。他生于饥荒中,一次游园的经历,便有了从农的愿望。几十年后,他已经成长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少时追光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一天。他最初只是一名追光者,但砥砺前行的他,最终却成为了一束光,一束耀眼的农业之光。  南仁东院士在追光中成长。在龙首山,他将浩瀚无边的星
期刊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西溪文学社地处颇负盛名的西溪湿地,幽雅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文化气息,浸润滋养了一代代杭州师大附属学校的莘莘学子。  文学社以每年两期的社刊《西溪》为平台,通过诗朗诵、观影会、西溪文学节、“最佳一支笔”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不断激发学子对文学的热情。随着脚步的不断迈进,文学社社员的文章从社刊《西溪》起航,一步步飞向了《作文与考试》《读写月报》《新作文》《作文新天地》《初中生寫
期刊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度过了一个温暖而漫长的春季,夏天也来到了。  走出家门,一股混着干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小区楼下前不久修整过的杂草,又长出新叶了。无处不是夏的杰作——楼下的一棵杨梅树上已经挂满了翡翠般的果子,车篷边的一棵李子树也长出了许多“青玛瑙”。茂盛的青草,深绿的香樟,不停歌唱的蟋蟀……到处是夏的身影,到处是夏的声音,到处是夏的颜色。  南风一日过,世间夏意忙。  走在池塘边上,水中荷花
期刊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没了苏轼,“三苏”变成可怜的二苏;“唐宋八大家”中也会换掉一家,不知道是谁能够有幸入围这称号。苏门的四个弟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或者说会拜另一人为师。后世的学生也会少背几篇词,也就這样吧。  不过,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譬如曾经很火的“呵呵”一词就出自苏轼之口,还是他的口头禅!“呵呵”一词最早出于东坡的书信:“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是
期刊
人总归是离不开水的。尚未出生时便四面环水,长大后身体里仍然涌动着流淌的液体。自古而来,文明也都傍水而生。看啊,多少大城市依傍着河流,让生命像河水一样奔腾隽永;翻翻地图,有多少个城市都带着令人幻想迷恋的水字旁;再摊开历史的長卷,整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用力量和智慧与长江、黄河斗争却仍然和解的见证。  但人类从什么时候可以远离水、远离河流了呢?或者说,对河流的渐渐消失而异常心安、毫不过问?干涸
期刊
向课文《紫藤萝瀑布》学托物言志  《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 “忆花” “悟花”的顺序行文。作者从花的衰与盛的转变与自身的经历中,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蕴含了自己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志向。由花及人,由花而悟,这样的写法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已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