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输入和累积,还要将教学关注点集中在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逻辑培养和未来发展空间这三个方面。数学学科的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数学可以助益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只有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48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中互动问答环节是一项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参与的主体内容。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提问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问题间缺乏关联性,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连贯性思维。因此,为了创设更为有效的课程提问环节,教师需要提出课程教学特色及学生实践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一、从概念剖析建立数学逻辑意识
概念的剖析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存在,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定义的内涵和数学概念的由来,学生在分析概念和定义的过程中,就是运用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去建构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进而去培养自己头脑中关于数学知识的思考,这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和培养的过程。事实上,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最首要的步骤就是对与其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进行一个清晰的理解,因此只有掌握好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才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在《线与角》的学习中,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线”和“角”的含义。“线”是几何的基础和雏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长、短、直、曲来对线做出描述,不同类型的线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中构成了几何。在数学领域中,常常把“线”分为三种类型,即直线、射线和线段,这三种类型的“线”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取决于线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直线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点密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这些点可以无限地连接下去;而如果在这条直线上任意取出一个点作为节点,那么由这个节点往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就是射线,是由一个节点发出的线条;如果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节点,那么在节点之间的线就是线段,这两个节点的距离可以被衡量出来,即线段的长度。而关于“角”的理解,可以从射线入手,从射线的点向两边延伸的线,可以将其看作是以这个点为定点进行旋转,旋转形成的夹角就是“角”。
二、善用追问法,提高学生思维深入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是一种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教师设置课堂问答时也应遵循教育认知规律,通过课堂追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答案中找出新的切入点,这样相较于传统结论问答过程,更能体现出对学生思维敏捷度的训练,在追问法使用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考查其知識了解水平,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比如教师教授轴对称图形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让学生选择图中的哪些物体有对称轴?学生比较不同图像,找出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引入追问环节,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并结合基础知识的理解,说出正方形和圆形对称轴有何差异?学生经过观察后表示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而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将圆形和正方形组合成不同的图形,绘制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了圆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组合方式,依照老师的要求绘制出对称轴,学生发现当圆形与正方形组合后不再具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循序渐进的提问过程中,教师对工学生公识党场的能力和思维反应度都有了更好的训练。因此开查问答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需要综合考查知识点间不能跨段做笔记!过程中理解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在课程问答过程中,教师应巧妙使用问答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性。通过巧妙的课程,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途径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知识点的学习,结合教师的提问,充分运用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和自主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从方法创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
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过程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辅助,数学学科虽然是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学科,但正是由于这种抽象特性,才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需要具体化、具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是将数学知识的内在深层逻辑挖掘出来,将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物化。这个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培养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深化自身逻辑思考的过程。在实施具体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时,还要注重对于方法的创新与改良,让学习方法更加适用于数学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
例如,关于“时、分、秒”的学习过程,对于这几个关于时间度量单位的理解,老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关于这几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几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用时、分、秒对时间进行度量的价值和意义。在概念的理解上,老师可以从“秒”这个单位入手,秒是度量时间的最小单位,这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理解“秒”的含义,老师可以将其转化为“用手指在桌上敲一下,就是所谓的一秒,秒是十分短暂的,将敲桌子的这一下,转化为时钟上一根指针转动的一下,当指针转动了60下,它已经跑完了一圈。”再如,在关于加减法的初步运算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身边的物品来辅助计算,将数字之间的运算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物品的增加与减少。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断提高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逻辑思维培育的关注度,再立足于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注重,进而落实到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换言之,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仅要依靠公式、计算和推理,还要依靠学生自身关于知识和数学学科的思考,只有学生自身逻辑思维的深化,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公式的含义,计算的过程和推理的演绎。
参考文献
[1]万文军.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13):103-104.
[2]郭丽英.以问启智,让思维放飞在数学课堂[J].家长,2021(09):179-180.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48
引言
小学数学课程中互动问答环节是一项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参与的主体内容。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提问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问题间缺乏关联性,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连贯性思维。因此,为了创设更为有效的课程提问环节,教师需要提出课程教学特色及学生实践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一、从概念剖析建立数学逻辑意识
概念的剖析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存在,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定义的内涵和数学概念的由来,学生在分析概念和定义的过程中,就是运用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去建构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进而去培养自己头脑中关于数学知识的思考,这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和培养的过程。事实上,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最首要的步骤就是对与其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进行一个清晰的理解,因此只有掌握好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才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在《线与角》的学习中,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线”和“角”的含义。“线”是几何的基础和雏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长、短、直、曲来对线做出描述,不同类型的线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中构成了几何。在数学领域中,常常把“线”分为三种类型,即直线、射线和线段,这三种类型的“线”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取决于线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直线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点密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这些点可以无限地连接下去;而如果在这条直线上任意取出一个点作为节点,那么由这个节点往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就是射线,是由一个节点发出的线条;如果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节点,那么在节点之间的线就是线段,这两个节点的距离可以被衡量出来,即线段的长度。而关于“角”的理解,可以从射线入手,从射线的点向两边延伸的线,可以将其看作是以这个点为定点进行旋转,旋转形成的夹角就是“角”。
二、善用追问法,提高学生思维深入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是一种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教师设置课堂问答时也应遵循教育认知规律,通过课堂追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答案中找出新的切入点,这样相较于传统结论问答过程,更能体现出对学生思维敏捷度的训练,在追问法使用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考查其知識了解水平,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比如教师教授轴对称图形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让学生选择图中的哪些物体有对称轴?学生比较不同图像,找出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引入追问环节,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并结合基础知识的理解,说出正方形和圆形对称轴有何差异?学生经过观察后表示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而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将圆形和正方形组合成不同的图形,绘制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了圆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组合方式,依照老师的要求绘制出对称轴,学生发现当圆形与正方形组合后不再具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循序渐进的提问过程中,教师对工学生公识党场的能力和思维反应度都有了更好的训练。因此开查问答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需要综合考查知识点间不能跨段做笔记!过程中理解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在课程问答过程中,教师应巧妙使用问答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性。通过巧妙的课程,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认知途径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知识点的学习,结合教师的提问,充分运用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和自主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从方法创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
任何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过程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辅助,数学学科虽然是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学科,但正是由于这种抽象特性,才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需要具体化、具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是将数学知识的内在深层逻辑挖掘出来,将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物化。这个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培养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深化自身逻辑思考的过程。在实施具体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时,还要注重对于方法的创新与改良,让学习方法更加适用于数学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
例如,关于“时、分、秒”的学习过程,对于这几个关于时间度量单位的理解,老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关于这几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几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用时、分、秒对时间进行度量的价值和意义。在概念的理解上,老师可以从“秒”这个单位入手,秒是度量时间的最小单位,这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理解“秒”的含义,老师可以将其转化为“用手指在桌上敲一下,就是所谓的一秒,秒是十分短暂的,将敲桌子的这一下,转化为时钟上一根指针转动的一下,当指针转动了60下,它已经跑完了一圈。”再如,在关于加减法的初步运算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身边的物品来辅助计算,将数字之间的运算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物品的增加与减少。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断提高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逻辑思维培育的关注度,再立足于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注重,进而落实到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换言之,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仅要依靠公式、计算和推理,还要依靠学生自身关于知识和数学学科的思考,只有学生自身逻辑思维的深化,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公式的含义,计算的过程和推理的演绎。
参考文献
[1]万文军.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13):103-104.
[2]郭丽英.以问启智,让思维放飞在数学课堂[J].家长,2021(0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