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in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方法与过程:诵读、启发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PPT.1演示课题、作者)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我想用这几句话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平凡的经历。
  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流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一次次堪破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而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合作完成课文初读。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精美的语句或有难度的字词。
  2.正音,指导诵读。
  3.结合同学们的圈点,我发现大家和我在这几句话上有共识,下面我们一起逐句分析,共同学习一下。(学生按顺序朗读一句,解释一句)(PPT.2演示例句)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学生补充质疑。(除了这些字词句之外,同学们在字词句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大家讨论)
  5.全班分小组完成一遍诵读,同时思考:立在赤壁之下的苏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PPT.3演示问题)
  学生回答后明确小结:看到了自然之景,想到了历史之变,悟出了人生之理。
  三、品读
  有人这样评价苏轼的《赤壁赋》,说此文“悲喜皆由水月生”,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起来搜寻一下文中的“水月”吧。(板书:水、月)
  1.文中最典型的“水月”之景出现在那一段中?具体有哪些语句?徜徉期间的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PPT.4演示语句)
  感受——“飘飘乎欲仙”。(板书:乐)
  2.第二段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也是含有“水月”之景的句子,其中的“美人”是谁?整个句子在一、二段之间起到了什么作用?(PPT.5演示语句)
  明确:美人,思慕之人。古代常用来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而对于作者,这“美人”却如月,隔空伫足,可望而不可即,正是仕途失意、理想渺茫的写照,不禁心生悲凉。所以此句在一二节之间起着由乐而悲的过渡作用。(板书:悲)
  3.第三段中还有哪些与“水月”相关的语句?能不能联系这些语句说一说“客”因何而悲?
  明确:(PPT.6演示语句)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所引《短歌行》诗句正是曹操表达了求贤若渴,期待建功立业的雄心,自然会令人想到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豪迈与气魄;当然更会令人借赤壁一地想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落魄与仓皇。由景而诗,由诗而人,由人而事,少不了一声悲叹“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②“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成仙”“伴月”的理想当然是“不可乎骤得”,且何况人对于宇宙而言,不过就像天地间一只小昆虫,一粒小米粒而已。人生如此,更令人黯然神伤,悲从中来。
  是啊,英雄都不长久,更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凡夫俗子。面对永无止息的长江,面对转瞬即逝的人生,怀想着遥不可及的理想,又岂一“悲”字了得啊。
  可见,文章正是借这一番“水月”告诉了我们客“悲”的原因:英雄难再,世事无常,人生易尽,难有作为。
  4.第四段中,苏轼指出“水月”有着怎样的自然规律?他又是如何看待“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PPT.7演示语句)
  明确:规律——“变”与“不变”
  主张——物我永恒,何羡长江?物各有主,寄情风月!
  如此旷达胸襟,不仅让我们神清气爽,豁然开朗,也让那悲中之客转悲为喜,继而“添酒回灯重开宴”直至“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板书:喜)
  5.我们一起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课文,品味一下文中“水月”的魅力,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学习本文后,你对文中苏轼表达的思想有怎样的认识?你会怎样评价苏轼呢?(PPT.8演示配乐)
  四、悟读
  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思想的认识,表述评价,教师点评归纳:
  多少年宦海沉浮,人生中起起落落,苏轼始终坚持着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诗酒自娱,贫而不失其乐。(PPT.9演示林语堂评语)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今天,我们品读苏轼,读他的精神,读他屈心抑制、忍尤攘垢后奋起直追、超然于世的精神。
  我们品读苏轼,读他看轻权贵,读他寒风傲骨,读他泰然处世,读他如欣然而立的翠竹,读他如郁郁葱葱的万年青。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和苏轼一起借着赤壁的一水一月品味了景、情、理在这篇游记里巧妙的融合,体会由乐而悲再喜的情感变化,更在主客一问一答之间触摸到了苏轼人生历练中矛盾并日渐成熟的思想。(板书:一问一答 景 情 理)
  六、作业布置(PPT.10演示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它与本文的异同。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一水一月乐-悲-喜一问一答
  景 情理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其他文献
学案在笔者的教学中已连续使用了两年多。最初南学洋思,北学杜郎口。无论南洋思,还是北杜郎口都是提出让学生先学习,出现问题课堂上再共同解决。这体现了《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
【关键词】欣赏审美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欣赏”就是众多方法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欣赏”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培养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培养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深入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尝试表达,乐于写作。  一、引导生活体验,拓展写作空间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及体验都是迥异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释放自己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难题,因为现代社会进程日新月异,学生远离了那个时代,也没有了当时的语言环境,读古文往往会觉得抽象、枯燥、乏味,简直就像和外星人对话。然而,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人类的感情是永恒的。一篇好文章的诞生,总是作者动情,作品煽情,读者入情的结合体。大师的笔下,不但一草一木皆有情,即使随手记一则闲事,也必有“情趣”,阐述一个道理,也必合“情理”。如果我们以“情”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去遨游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创新的“瓶颈”,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突破制约农村教育呈现“瓶颈”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以作文教学为例,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作文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关于习作要求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内容摘要】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堂思想品德课案例的解读,引发政治教师的思考:我们应该从现实生活入手,开放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享受
今年三月份我们在浙江金华进行了高二语文新教材培训,有幸听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国均教授的《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再开发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但王教授讲到小说的主题部分认为(大意):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应该充分利用写作的背景,探求作者的原意,然后分析得出小说的主题,任何离开背景的主题分析都是胡说八道,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观点更是。笔者有一点不敢苟同,作为读者在对作品主题进行分析概括时,很难概括出人人都认同
高中课改,文言文教学应有怎样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得清楚:“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依然十分重要,一般来说,由于高考还考文言文,大家对文言文重视的程度不会削弱,但要做到“增强”“意识”、“体会”“精神”、“形成”“底蕴”,就得深入探讨文言文教学方式应如何变革才
杨宝森(1909—1958年),20世纪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末,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杨派”是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形成了“十生九杨”的生行格局。  2009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纪念杨宝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今年,国家大剧院又隆重推出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110周年诞辰系列演出活动。在4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作品,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作者用什么方法使一篇短小故事深刻展示了——“人性”被扼杀,这个沉重的話题呢?我以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