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子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他的诗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是因为他的诗没有伪装的贵族气,诗中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和新奇的表现形式,但自然的流露、真诚的暗示、毫无修饰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本文通过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十四行诗进行再解读,剖析了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让更多的人走进海子的世界,体味他以生命作代价换回的人间警语。
关键词: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弯,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开始沉迷于诗歌创作。令人费解的是,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他选择在自己生日这一天卧轨自杀,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语言流畅,意味深远,流行甚广。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之后,读者更加多起来,对诗歌的解读也更加百花齐放。有人称为“纯粹的歌咏”,有人称为“无法走进的春天”,有人称为“春天,祈祷幸福的海子”,又有人评为“两种幸福,两难选择”,等等,各自意见中肯,却又各执一词。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有时会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应该是诗人现象与历史现象的统一,达到生命的永恒,从而实现陶冶人的灵性、提升人生价值的作用,这就是与天地同在的不朽之作——诗。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诗是生命的可能性,灵魂的可能性”。《红楼梦》有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以生命为代价换回的一首生命之作,细细琢磨起来,以苦引起的百味攻心,在平凡中品味非凡。
此诗共三节,十四行,从风格上看,清新自然、平白如话,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仿佛诗人就坐在旁边,把自己的内心独白向你娓娓道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标题,一开始就带给人一种向往已久的奇特感受,让你仿佛置身海边,轻轻推开一扇窗,一个光明温暖的世界立刻拥你入怀,自由、舒畅、温馨。紧接着,突如其来的第一句令人眼前一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到幸福,每个人的理解会大不同,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是幸福,有人认为大红大紫是幸福,有人认为荣华富贵是幸福,有人认为无怨无悔是幸福……诗人这种未指性的“幸福”使人的视觉顿时开阔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追问他对于“幸福”的阐释。接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文本上看,这三句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幸福”最本真的解读——似乎在向往一种平民化的无拘无束、自由率真的生活。从这两句诗的背后,也似乎领悟到诗人精神追求的挫败感、失落感。美好的东西总是虚无飘渺、转瞬即逝,痛定思痛,诗人选择做一个幸福的人。这种情愫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失恋者的情怀,挫败感让他变得更加善良,对世界更加热爱。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都似乎是一个普通百姓应该从事的劳动和应有的生活内容,诗人把自己从诗歌的象牙塔里放逐到真实的农民生活场景中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有些学者把幸福分成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幸福和精神意义上的脱俗的形而上的幸福,这样的解读是引导人们把物质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截然分开,单纯赞美脱俗的形而上的幸福。我们从字面上并没有看到这种分离的痕迹;在现实生活中,幸福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诗人所向往的那所房子,开门就是波澜壮阔的世界,迎接春暖花开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不求它有多么豪华,不求它有多么壮丽、多么宽敞、多么富有。诗人对房子的选择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选择面朝大海,为的是能看到和感受到春暖花开。诗的第二节“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的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升华,给人以骄傲之感,因为他满足于这种幸福,才要把这种幸福首先告诉亲人,然后将这种“闪电”的激情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幸福,一股温馨的、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因这些幸福而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以前诗人或许很少写信,或者写信了但并没有告诉人们他的幸福。诗人现在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之间传播这种幸福观,这种诗意的居住方式和处世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诗人此刻似乎已完全沉浸在世俗的幸福之中,这对读者来说不仅是欣慰简直就是欣喜了,只是幸福的时刻却是那么短暂。“闪电”在这里出现,初看有些费解,从句式的结构上看,“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一句中的主语是“闪电”,这种出人意料的用语塑造出了超乎寻常的意象,给人以“神以物游”的震撼。“闪电”虽短暂,在诗中却成为永恒的生命。第三节是本诗的主要部分,“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由于心头的快乐,诗人的内心也显得格外湿润、多情、善良。他要与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进行诗意的对话,对他们倾诉自己的幸福;他要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所有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少美丑、聪明愚笨,诗人一律向他们祝福。只有把这些祝愿送达每一个人的心头,诗人才能完成最终的夙愿;只有把这种幸福观送给每一个人,诗人才能完成周游世界的最终目的。诗人的一切努力,最后就是为了播撒一种幸福观。春天来了,百花争艳、四处飘香,濒海临风的海子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又甜蜜的笑容。诗人的幸福感此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他无比兴奋地把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作为生命的象征,从而扩大了读者对时空的视角,一个“温暖”沟通了视觉和触觉,不禁使人浮想联翩。这个“温暖”的名字和“春暖花开”构成和谐的暖色格调,人在大自然的壮美环境里,诗人开始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种祝福落在最后一句上:“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我们悟出“我只愿”三字的意味,是否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感觉呢?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也应遵照由浅入深的逻辑,综观全诗,找出解读的关键,也就是它的诗眼,找出诗眼也便得到解读的锁眼,这就是诗的后两句:“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从两句的口吻上琢磨,“尘世”两字突显出来,使全文又有新的解读思路;“我只愿……”句,相应暗示着“非尘世”,同时也暗示着昨天和今天都没有做到诗中祝福的那样,这种否定之否定,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另有寓意,不得不探赜索隐,从中发现“明天”、“闪电”、“陌生人”、“温暖”等的含义另有所指,要想揭开这个谜,只有从诗人本身的生活中去寻找。 这首诗写于1989年的1月13日,而时年3月26日,不到25岁的海子选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从这首诗问世到诗人自杀只有两个多月,让世人不能不怀疑这首诗与自杀有关,也引起我们对诗人当时生活的关注。从粗略的资料记载当中,得知海子是1986年与热恋中的女友分手的,从失恋到写这首诗中间相隔三年之久。就一般常情而论,再深的恋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诗人再痴,也不可能在三年之后自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他卧轨自杀后,遗留在身边的除了大量诗稿之外,还有他随身带的一部《圣经》,这说明了他在信仰上出了问题。如果再结合当时文化大背景来看,值得深思的东西太多。古今中外,自杀的诗人并不罕见,而多为对“自我”无限度地扩张,在现实生活面前到处碰壁,才开始孤独忧郁,最后由精神崩溃而走向极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读起来简单明白,实际上寓意深藏而不露,需要我们做反向推论:为什么“从明天起”才做一个幸福的人?再看“闪电”、“陌生人”、“温暖”等词的运用,是作者以生命赋予诗的神性的强烈意识,使“明天”更有理想天堂的灿烂之光,“明天”则是他最后的归宿。这里不难理解“闪电”的含义了,当列车轰轰隆隆轧过自身的一刹那,犹如雷鸣电击,就这么一闪,一个25岁的生命就此结束,大概“陌生人”就是黄泉路上的“天涯沦落人”。对于这种“杀身成仁”的选择,他早就有准备了。到此时再读这首诗,开始的那种崇高感就有些逊色了,而一颗善良的心使人愈加敬佩起来。有人曾这样评价海子:“一个执拗的善良的痛苦的诗人,就屹立在我们面前。”
正确解读这首诗,还要了解诗的文化背景。上世纪末,现代诗派崛起,1986年10月21日,《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刊出《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大展》,在“现代主义”旗帜下竞相突起的诗派竟有65个之多,如“非非主义”、“日常主义”、“超感觉派”、“阐释主义”、“病房主义”、“太极诗派”、“撒娇派”、“极端主义”、“世纪末派”、“莽汉主义”、“呼吸派”、“超越派”、“超低空飞行主义”,等等,这些诗派名称就足以使人目瞪口呆。这简直就是19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潮在20世纪中国的复活。当时西方国家有“唯美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具体主义”等八大支派。伯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都先后被引进中国,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场面,造成了当时诗意的疯狂、诗意的混乱。盲目崇洋的梦幻、直觉、错乱意识和下意识任意扩散,以先锋为名义无度地标新立异,反传统、反理性、反崇高的“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等新词儿令人眼花缭乱。现在回想起来不禁让人心惊肉跳,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出现,还是有助于诗歌的推动与发展的,可以说是新一代的现代诗歌发展的催化剂。当时海子的表现与众不同,虽受这一风潮影响,但能洋为中用;虽不能我行我素,但能出淤泥而不染,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麦子诗”,其中不乏清新隽永的好诗,代表着新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但反面影响总还是有的,在这期间,海子思想深处植入了西方的“服从情感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理念,并且过分地强调它而终于摒弃生活真实,明显地走上了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地步。他忍受着心理创伤的痛苦去歌颂幸福,这就意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对死的暗示,是他最后的墓志铭。尽管从文本上看出的是物质世界,暗示出的却是心灵的痛苦。当然,这与他个人生活的不幸有着一定的联系,海子是个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果把文化背景、个人生活和作品本身联系起来分析,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今天)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只好指向未来(明天),指向彼岸世界,表明诗人已经踏上人生最危险的边缘,诗中“闪电的幸福”,正是诗人用生命谱写的诗章。读其诗,观其人,令人悲壮。
从作品时间的纵向和诗人生活的横向综合分析,十四行诗给人以灵魂的巨大撞击,虽然成不了“横向成岭侧成峰”的浩大场面,但卷舒风云的意境使人陡然肃目;虽无容纳万物、思接千里的浩然大气,但自然和平、沉着安详的气韵给人以春意融融。海子的诗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是因为他的诗没有伪装的贵族气,而贫困山区的贫民意识未减,这种固有的传统诗人的骨气深受读者爱戴。从他的诗中虽然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和新奇的表现形式,但自然的流露、真诚的暗示、毫无修饰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可以说,他的这种“涅 ”,为他的诗平添了多少深沉的意蕴。
这种碑文式的诗是面对芸芸众生的绝唱,诗人在他传奇而短暂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自己却沿着梦幻般的阶梯走入天堂。他相信“尘沙退去,赤金赫然”的真理,他要让人们明白藏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种千古不变的真理。面朝大海,等一个春暖花开祈祷幸福的海子。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主编:《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余玲玲:《春天,祈祷幸福的海子》,《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3] 薛蓓蓓:《无法走进的春天》,《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毕国珍,女,1971—,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菏泽学院。
关键词: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弯,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开始沉迷于诗歌创作。令人费解的是,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他选择在自己生日这一天卧轨自杀,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语言流畅,意味深远,流行甚广。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之后,读者更加多起来,对诗歌的解读也更加百花齐放。有人称为“纯粹的歌咏”,有人称为“无法走进的春天”,有人称为“春天,祈祷幸福的海子”,又有人评为“两种幸福,两难选择”,等等,各自意见中肯,却又各执一词。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有时会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应该是诗人现象与历史现象的统一,达到生命的永恒,从而实现陶冶人的灵性、提升人生价值的作用,这就是与天地同在的不朽之作——诗。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诗是生命的可能性,灵魂的可能性”。《红楼梦》有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以生命为代价换回的一首生命之作,细细琢磨起来,以苦引起的百味攻心,在平凡中品味非凡。
此诗共三节,十四行,从风格上看,清新自然、平白如话,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仿佛诗人就坐在旁边,把自己的内心独白向你娓娓道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标题,一开始就带给人一种向往已久的奇特感受,让你仿佛置身海边,轻轻推开一扇窗,一个光明温暖的世界立刻拥你入怀,自由、舒畅、温馨。紧接着,突如其来的第一句令人眼前一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到幸福,每个人的理解会大不同,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是幸福,有人认为大红大紫是幸福,有人认为荣华富贵是幸福,有人认为无怨无悔是幸福……诗人这种未指性的“幸福”使人的视觉顿时开阔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追问他对于“幸福”的阐释。接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文本上看,这三句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幸福”最本真的解读——似乎在向往一种平民化的无拘无束、自由率真的生活。从这两句诗的背后,也似乎领悟到诗人精神追求的挫败感、失落感。美好的东西总是虚无飘渺、转瞬即逝,痛定思痛,诗人选择做一个幸福的人。这种情愫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失恋者的情怀,挫败感让他变得更加善良,对世界更加热爱。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都似乎是一个普通百姓应该从事的劳动和应有的生活内容,诗人把自己从诗歌的象牙塔里放逐到真实的农民生活场景中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有些学者把幸福分成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幸福和精神意义上的脱俗的形而上的幸福,这样的解读是引导人们把物质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截然分开,单纯赞美脱俗的形而上的幸福。我们从字面上并没有看到这种分离的痕迹;在现实生活中,幸福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诗人所向往的那所房子,开门就是波澜壮阔的世界,迎接春暖花开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不求它有多么豪华,不求它有多么壮丽、多么宽敞、多么富有。诗人对房子的选择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选择面朝大海,为的是能看到和感受到春暖花开。诗的第二节“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的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升华,给人以骄傲之感,因为他满足于这种幸福,才要把这种幸福首先告诉亲人,然后将这种“闪电”的激情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幸福,一股温馨的、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因这些幸福而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以前诗人或许很少写信,或者写信了但并没有告诉人们他的幸福。诗人现在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之间传播这种幸福观,这种诗意的居住方式和处世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诗人此刻似乎已完全沉浸在世俗的幸福之中,这对读者来说不仅是欣慰简直就是欣喜了,只是幸福的时刻却是那么短暂。“闪电”在这里出现,初看有些费解,从句式的结构上看,“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一句中的主语是“闪电”,这种出人意料的用语塑造出了超乎寻常的意象,给人以“神以物游”的震撼。“闪电”虽短暂,在诗中却成为永恒的生命。第三节是本诗的主要部分,“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由于心头的快乐,诗人的内心也显得格外湿润、多情、善良。他要与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进行诗意的对话,对他们倾诉自己的幸福;他要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所有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少美丑、聪明愚笨,诗人一律向他们祝福。只有把这些祝愿送达每一个人的心头,诗人才能完成最终的夙愿;只有把这种幸福观送给每一个人,诗人才能完成周游世界的最终目的。诗人的一切努力,最后就是为了播撒一种幸福观。春天来了,百花争艳、四处飘香,濒海临风的海子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又甜蜜的笑容。诗人的幸福感此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他无比兴奋地把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作为生命的象征,从而扩大了读者对时空的视角,一个“温暖”沟通了视觉和触觉,不禁使人浮想联翩。这个“温暖”的名字和“春暖花开”构成和谐的暖色格调,人在大自然的壮美环境里,诗人开始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种祝福落在最后一句上:“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我们悟出“我只愿”三字的意味,是否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感觉呢?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也应遵照由浅入深的逻辑,综观全诗,找出解读的关键,也就是它的诗眼,找出诗眼也便得到解读的锁眼,这就是诗的后两句:“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从两句的口吻上琢磨,“尘世”两字突显出来,使全文又有新的解读思路;“我只愿……”句,相应暗示着“非尘世”,同时也暗示着昨天和今天都没有做到诗中祝福的那样,这种否定之否定,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另有寓意,不得不探赜索隐,从中发现“明天”、“闪电”、“陌生人”、“温暖”等的含义另有所指,要想揭开这个谜,只有从诗人本身的生活中去寻找。 这首诗写于1989年的1月13日,而时年3月26日,不到25岁的海子选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从这首诗问世到诗人自杀只有两个多月,让世人不能不怀疑这首诗与自杀有关,也引起我们对诗人当时生活的关注。从粗略的资料记载当中,得知海子是1986年与热恋中的女友分手的,从失恋到写这首诗中间相隔三年之久。就一般常情而论,再深的恋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诗人再痴,也不可能在三年之后自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他卧轨自杀后,遗留在身边的除了大量诗稿之外,还有他随身带的一部《圣经》,这说明了他在信仰上出了问题。如果再结合当时文化大背景来看,值得深思的东西太多。古今中外,自杀的诗人并不罕见,而多为对“自我”无限度地扩张,在现实生活面前到处碰壁,才开始孤独忧郁,最后由精神崩溃而走向极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读起来简单明白,实际上寓意深藏而不露,需要我们做反向推论:为什么“从明天起”才做一个幸福的人?再看“闪电”、“陌生人”、“温暖”等词的运用,是作者以生命赋予诗的神性的强烈意识,使“明天”更有理想天堂的灿烂之光,“明天”则是他最后的归宿。这里不难理解“闪电”的含义了,当列车轰轰隆隆轧过自身的一刹那,犹如雷鸣电击,就这么一闪,一个25岁的生命就此结束,大概“陌生人”就是黄泉路上的“天涯沦落人”。对于这种“杀身成仁”的选择,他早就有准备了。到此时再读这首诗,开始的那种崇高感就有些逊色了,而一颗善良的心使人愈加敬佩起来。有人曾这样评价海子:“一个执拗的善良的痛苦的诗人,就屹立在我们面前。”
正确解读这首诗,还要了解诗的文化背景。上世纪末,现代诗派崛起,1986年10月21日,《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刊出《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大展》,在“现代主义”旗帜下竞相突起的诗派竟有65个之多,如“非非主义”、“日常主义”、“超感觉派”、“阐释主义”、“病房主义”、“太极诗派”、“撒娇派”、“极端主义”、“世纪末派”、“莽汉主义”、“呼吸派”、“超越派”、“超低空飞行主义”,等等,这些诗派名称就足以使人目瞪口呆。这简直就是19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潮在20世纪中国的复活。当时西方国家有“唯美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具体主义”等八大支派。伯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都先后被引进中国,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场面,造成了当时诗意的疯狂、诗意的混乱。盲目崇洋的梦幻、直觉、错乱意识和下意识任意扩散,以先锋为名义无度地标新立异,反传统、反理性、反崇高的“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等新词儿令人眼花缭乱。现在回想起来不禁让人心惊肉跳,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出现,还是有助于诗歌的推动与发展的,可以说是新一代的现代诗歌发展的催化剂。当时海子的表现与众不同,虽受这一风潮影响,但能洋为中用;虽不能我行我素,但能出淤泥而不染,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麦子诗”,其中不乏清新隽永的好诗,代表着新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但反面影响总还是有的,在这期间,海子思想深处植入了西方的“服从情感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理念,并且过分地强调它而终于摒弃生活真实,明显地走上了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地步。他忍受着心理创伤的痛苦去歌颂幸福,这就意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对死的暗示,是他最后的墓志铭。尽管从文本上看出的是物质世界,暗示出的却是心灵的痛苦。当然,这与他个人生活的不幸有着一定的联系,海子是个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果把文化背景、个人生活和作品本身联系起来分析,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今天)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只好指向未来(明天),指向彼岸世界,表明诗人已经踏上人生最危险的边缘,诗中“闪电的幸福”,正是诗人用生命谱写的诗章。读其诗,观其人,令人悲壮。
从作品时间的纵向和诗人生活的横向综合分析,十四行诗给人以灵魂的巨大撞击,虽然成不了“横向成岭侧成峰”的浩大场面,但卷舒风云的意境使人陡然肃目;虽无容纳万物、思接千里的浩然大气,但自然和平、沉着安详的气韵给人以春意融融。海子的诗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是因为他的诗没有伪装的贵族气,而贫困山区的贫民意识未减,这种固有的传统诗人的骨气深受读者爱戴。从他的诗中虽然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和新奇的表现形式,但自然的流露、真诚的暗示、毫无修饰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可以说,他的这种“涅 ”,为他的诗平添了多少深沉的意蕴。
这种碑文式的诗是面对芸芸众生的绝唱,诗人在他传奇而短暂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自己却沿着梦幻般的阶梯走入天堂。他相信“尘沙退去,赤金赫然”的真理,他要让人们明白藏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种千古不变的真理。面朝大海,等一个春暖花开祈祷幸福的海子。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主编:《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余玲玲:《春天,祈祷幸福的海子》,《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3] 薛蓓蓓:《无法走进的春天》,《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毕国珍,女,1971—,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菏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