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家琨对路易斯·巴拉干的学习,具体体现在《犀苑休闲营地》和《罗中立工作室》两个作品里。本文从地域特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法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将二者的建筑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出刘家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在与中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比较中,所表现出的异同及其具体表现理念和技法。
【关键词】刘家琨;路易斯·巴拉干;建筑;地域特色
关于地域主义建筑或地域特色建筑理念的认识,众说纷纭。按照著名建筑批评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观点,地域特色建筑“总是强调某些与场地相关的特殊因素,从地形因素开始”,继而“注重如何将当地的光线变幻性地照耀在结构物上”①,再次是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和反对“普世文明”。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均符合这些特征。刘家琨对路易斯·巴拉干的地域主义建筑理念和处理方法的学习或借鉴,主要体现在《犀苑休闲营地》、《罗中立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作品里。刘家琨也坦承自己学习了诸多著名建筑师,幽默地说道:“当年吓了我一跳的安藤纠夫后来译成了安藤忠雄。巴拉干,我那么喜欢,早知道他那么有名,我也不敢学他了”②。最早认为刘家琨的建筑设计学习了路易斯·巴拉干的是彭怒先生,他认为《犀苑休闲营地》“相对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则明显带有巴拉干(L.Barragan)这位地域主义大师的影响痕迹”③。本文认为,不仅是刘家琨在《犀苑休闲营地》学习了巴拉干的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其方法,在其他作品里、其他建筑设计理念上,我们也能看见这种学习或者影响。
一、《罗中立工作室》和《巴拉干自宅》:材料和表皮的相似
在建筑形式和表现方法上的相似,以《罗中立工作室》为例,我们就可以看见在选择的木质台阶、白色抹灰墙面,都和巴拉干的作品很多相似之处。巴拉干的作品《巴拉干自宅》,大量地使用了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而且使用的墙面彩色涂料都是当地产的,刘家琨利用当地农民工施工,利用当地的石头、砖、木等材料进行建造,与巴拉干几乎相同。《巴拉干自宅》屋顶平台的高墙,部分使用了大红色,热烈且具有雕塑感④。在《罗中立工作室》里,其外部粗抹形成的雕塑感,也与此相似。当然,刘家琨在《罗中立工作室》里是采用一种较为复杂的、陌生化的方法设计的路径和台阶,其内涵和巴拉干的此作品不相同。
注:本人并未实地察看过远在墨西哥的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而刘家琨的建筑作品《犀苑休闲营地》已经荒芜,所以亦无法获得其现场察看的图片。以下所有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图均来自网络,并经过笔者参阅正规出版的纸质文献予以确认。其余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图片,则为笔者实地拍摄。
二、《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内涵上的相似或相近
在表达内涵上的相似或相近,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此作品处处透露出“神秘”“寂静”等气息。巴拉干也说过:“在我设计的园林和住宅里,我总是试图创造一种内在的寂静”⑤。但这种相似的背后,其实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刘家琨试图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佛教传统的国家,营造宗教场所的静谧,传达禅宗美学和文人意蕴,而巴拉干是在墨西哥这个有着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双重背景的前提下创造出新时代的墨西哥精神。但对寂静的追求,其实都是独立建筑师对自我建筑风格的美学追求,且都通过营造水景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图3)。巴拉干说:“泉水带来了平静、欢乐和恬静;她有着能煽动那些遥远飘渺的梦的魅力,这就是其精髓所在”⑤。刘家琨并未直接表达过此类话语,但通过他的作品《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我们发现其美学追求与巴拉干相似。
图3 左为巴拉干的作品,右为刘家琨的作品
三、成长经历的相似:农场青年与下乡知青
我们从两人的经历上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巴拉干早年在农场长大,刘家琨虽身在城市,但在农村做过几年的知青。两个人都是最初立足了自己成长的乡土环境,开始创作。巴拉干是自学成才,并未接受过建筑学的科班教育;刘家琨虽然是建筑学科班出身,但他在大学对建筑并不感兴趣,一直对文学感兴趣的他,在1993年开始创作“艺术家工作室系列”的时候,才开始自学西方现代建筑。自学的刻苦精神和对建筑很强领悟能力,是他和巴拉干的共同点。巴拉干周围有很多艺术家、记者、诗人等朋友,其中,画家吉瑟斯·雷耶斯·费雷拉(Jesus Reyes Ferreira)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视觉语言的处理上,并且他也设计了几个艺术家工作室,是早期的重要作品并受到建筑史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⑤。刘家琨的经历与此很像,他自己早年学习绘画并至今在水粉效果图、渲染图等方面能力很强,周围也有很多艺术家、诗人、作家等朋友,并说自己和艺术家朋友是“互为营养”,同时也设计了几个艺术家工作室并在前期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结语
无论是相同,还是不同。二者的建筑理念和方法,均呈现出了地域特色建筑的不同特质,综合墨西哥和中国的实际,巴拉干和刘家琨的创作实际来看,其实两个人都是在追寻既符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又符合自己創作风格的,并具有现代建筑内涵的建筑创作之路。本文称之为建筑的本土化道路。墨西哥也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无论是印第安传统,还是西班牙殖民地传统,都面对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能从巴拉干的作品里看到墨西哥的文化特色,但更能看到现代精神。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庭院、外廊、天井、抹灰墙等这些传统民居元素。而所谓的现代材料,或者空间,或者感情,都早已臣服于传统的本土情感,或者说掺揉在本土的情感中并逐渐淡却、消失”⑤。
注释:
①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70
②刘家琨.我在西部做建筑[J].时代建筑.2006(4):46
③彭怒.本质上不仅仅是建筑[A].刘家琨.此时此地[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75
④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5
⑤大师丛书系列编辑部.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与思想[Z].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5,8~9,18
【关键词】刘家琨;路易斯·巴拉干;建筑;地域特色
关于地域主义建筑或地域特色建筑理念的认识,众说纷纭。按照著名建筑批评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观点,地域特色建筑“总是强调某些与场地相关的特殊因素,从地形因素开始”,继而“注重如何将当地的光线变幻性地照耀在结构物上”①,再次是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和反对“普世文明”。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均符合这些特征。刘家琨对路易斯·巴拉干的地域主义建筑理念和处理方法的学习或借鉴,主要体现在《犀苑休闲营地》、《罗中立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作品里。刘家琨也坦承自己学习了诸多著名建筑师,幽默地说道:“当年吓了我一跳的安藤纠夫后来译成了安藤忠雄。巴拉干,我那么喜欢,早知道他那么有名,我也不敢学他了”②。最早认为刘家琨的建筑设计学习了路易斯·巴拉干的是彭怒先生,他认为《犀苑休闲营地》“相对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则明显带有巴拉干(L.Barragan)这位地域主义大师的影响痕迹”③。本文认为,不仅是刘家琨在《犀苑休闲营地》学习了巴拉干的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其方法,在其他作品里、其他建筑设计理念上,我们也能看见这种学习或者影响。
一、《罗中立工作室》和《巴拉干自宅》:材料和表皮的相似
在建筑形式和表现方法上的相似,以《罗中立工作室》为例,我们就可以看见在选择的木质台阶、白色抹灰墙面,都和巴拉干的作品很多相似之处。巴拉干的作品《巴拉干自宅》,大量地使用了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而且使用的墙面彩色涂料都是当地产的,刘家琨利用当地农民工施工,利用当地的石头、砖、木等材料进行建造,与巴拉干几乎相同。《巴拉干自宅》屋顶平台的高墙,部分使用了大红色,热烈且具有雕塑感④。在《罗中立工作室》里,其外部粗抹形成的雕塑感,也与此相似。当然,刘家琨在《罗中立工作室》里是采用一种较为复杂的、陌生化的方法设计的路径和台阶,其内涵和巴拉干的此作品不相同。
注:本人并未实地察看过远在墨西哥的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而刘家琨的建筑作品《犀苑休闲营地》已经荒芜,所以亦无法获得其现场察看的图片。以下所有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图均来自网络,并经过笔者参阅正规出版的纸质文献予以确认。其余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图片,则为笔者实地拍摄。
二、《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内涵上的相似或相近
在表达内涵上的相似或相近,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此作品处处透露出“神秘”“寂静”等气息。巴拉干也说过:“在我设计的园林和住宅里,我总是试图创造一种内在的寂静”⑤。但这种相似的背后,其实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刘家琨试图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佛教传统的国家,营造宗教场所的静谧,传达禅宗美学和文人意蕴,而巴拉干是在墨西哥这个有着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双重背景的前提下创造出新时代的墨西哥精神。但对寂静的追求,其实都是独立建筑师对自我建筑风格的美学追求,且都通过营造水景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图3)。巴拉干说:“泉水带来了平静、欢乐和恬静;她有着能煽动那些遥远飘渺的梦的魅力,这就是其精髓所在”⑤。刘家琨并未直接表达过此类话语,但通过他的作品《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我们发现其美学追求与巴拉干相似。
图3 左为巴拉干的作品,右为刘家琨的作品
三、成长经历的相似:农场青年与下乡知青
我们从两人的经历上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巴拉干早年在农场长大,刘家琨虽身在城市,但在农村做过几年的知青。两个人都是最初立足了自己成长的乡土环境,开始创作。巴拉干是自学成才,并未接受过建筑学的科班教育;刘家琨虽然是建筑学科班出身,但他在大学对建筑并不感兴趣,一直对文学感兴趣的他,在1993年开始创作“艺术家工作室系列”的时候,才开始自学西方现代建筑。自学的刻苦精神和对建筑很强领悟能力,是他和巴拉干的共同点。巴拉干周围有很多艺术家、记者、诗人等朋友,其中,画家吉瑟斯·雷耶斯·费雷拉(Jesus Reyes Ferreira)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视觉语言的处理上,并且他也设计了几个艺术家工作室,是早期的重要作品并受到建筑史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⑤。刘家琨的经历与此很像,他自己早年学习绘画并至今在水粉效果图、渲染图等方面能力很强,周围也有很多艺术家、诗人、作家等朋友,并说自己和艺术家朋友是“互为营养”,同时也设计了几个艺术家工作室并在前期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结语
无论是相同,还是不同。二者的建筑理念和方法,均呈现出了地域特色建筑的不同特质,综合墨西哥和中国的实际,巴拉干和刘家琨的创作实际来看,其实两个人都是在追寻既符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又符合自己創作风格的,并具有现代建筑内涵的建筑创作之路。本文称之为建筑的本土化道路。墨西哥也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无论是印第安传统,还是西班牙殖民地传统,都面对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能从巴拉干的作品里看到墨西哥的文化特色,但更能看到现代精神。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庭院、外廊、天井、抹灰墙等这些传统民居元素。而所谓的现代材料,或者空间,或者感情,都早已臣服于传统的本土情感,或者说掺揉在本土的情感中并逐渐淡却、消失”⑤。
注释:
①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70
②刘家琨.我在西部做建筑[J].时代建筑.2006(4):46
③彭怒.本质上不仅仅是建筑[A].刘家琨.此时此地[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75
④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75
⑤大师丛书系列编辑部.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与思想[Z].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5,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