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文性之我见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那么,何谓人文性?我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一、语文人文性的解读
  其实,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满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具体而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
  (1)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2)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3)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
  二、人文性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再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方面体现人文性,我认为,应完成“三个转变”、“三个关注”。
  (一)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二)两个关注:
  一是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中,东风来了,春雨也倏然飘起。思绪随漫天的雨丝尽情地飞舞,迷蒙的空气中,我嗅到了浓浓的春的气息,远山近景,在这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渐渐地明朗起来。  春雨来得总是无声无息的,那样恬静,那样温柔。站在楼道上,透过雨帘,我发现远处的小山坡上有一抹淡红,那是什么?我心中一阵惊喜,莫不是……我好像寻到了什么宝贝似的,还没等雨停稳,便邀几个孩子一起朝那抹淡红寻去。  山间小路虽是湿漉漉的,但一点都不滑,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各个学科都制定并修改了课程标准。音乐课程也制定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其中给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自音乐课程改革起,在普通高中里掀起了一股热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都有很大的改变,真正做到了“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教学都取
期刊
长久以来,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是让人爱不起来的事情。一是资料缺乏,二是无人讲解,三是找人交流困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面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再枯燥,从而变得生动、有趣。  一、 网络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  过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资料。自从进入网络时代,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一,网络解决了读者“买书难”的问题,传统文化典籍我们都可以在网上买到。第二,网络也解决了读
期刊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原来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优化为“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教学体系,把就业导向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体化统筹学
期刊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使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做为培养对象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争取使每个学生对遇到的化学问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突破性的见解。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是发散与辐射思维的统一,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化学中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从而按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及教材内容的限制,有机地把握各部分有关知识之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成了每个教师思考的命题。  一、创设良
期刊
培养优秀高等学校人才,高等学校教师就是学生们的最好榜样。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师,就应该努力学习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高等学校教育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心理学》清楚提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在高等学校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好教育心理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艺术特色等方面一一去细析,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拆成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字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想象的萎靡和课堂教学的沉闷。如
期刊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好比一幅画面,同样需要讲究“留白”的艺术。语文教学的“留白”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去“补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