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数学教育应用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是:复习/练习—新授例题—对比训练重难点—巩固学习。导学式教学打破了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在课堂开始之前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将数学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以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导入之后,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的问题,才会产生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方式,才能够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信心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巩固新知识。在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将新学到的知识应能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圖表结合题、口答题、竞赛题等方式,进行封闭式或者开放式地学习,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层次性,从简单逐渐递增到繁杂,在这个过程中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能力,进而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程序是:导入情境—引导学习—应用实践—课堂小结。这个程序将导入数学教学情境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性,将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二、小学数学教育应用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谈话导学式。譬如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推理”。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问拿着一张粉红色的小发夹问学生:“我在门口见到一块漂亮的小发夹,你们猜是女孩子掉的,还是男孩子掉的?”学生回答:“女生的。”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男孩子短头发,不需要用发夹,而女孩子长头发,需要发夹。”老师说:“对,像这种生活的判断就叫做推理,我们通过推理,可以找到世界上的很多秘密。”以上的案例就是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走入学生的主题当中。
(二)激励导学式。譬如分数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说话,只用掌声表示猴子分到桃子的数量。教师提问:“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学生用2声掌声表示。教师提问:“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得几个?”学生用1声掌声表示。最后教师提问:“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学生没有办法表示,学生只能用画图的方式将半个桃子画出来。于是老师直奔主题,提出分数1/2 ,让学生从未知的探知领域中主动接受新知识。
(三)实验导学式。实验导学式是教师将生活作为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隐藏在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以除法的学习为例,要求学生将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篮子里面,引导学生认识除法。(1)教师将准备好的6个苹果道具和2个篮子放在讲台上。(2)选1名学生到讲台上,让他将6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篮子里面,然后让学生大声说出每个篮子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6个。(3)引出除法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 2=3,并讲解:“6代表6个苹果,2代表2个篮子,3代表每个篮子里面有3个苹果。”然后解释除号的写法、被除数的意思、除数的意思,以及除得的结果放在等号后面和除法算式的读法。(4)拓展性训练。将苹果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按照双数增加,让更多学生按照第1名学生的方式平均分配,分配后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除法公式,并朗读出来。
(四)活动导学式。学生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下面以“比例”的学习为例子,进行活动导学式的设计。(1)教师准备好6根长度不同竹竿,将学生分成6组,6组学生先各自测量好竹竿的长度,分别为a1、a2、a3、a4、a5、a6,然后直立在日光下,按照竹竿的顺序,在同一时间分别测量竹竿日影长度为b1、b2、b3、b4、b5、b6。(2)6组学生分别计算出竹竿和日影比例为:a1/b1、a2/b2、a3/b3、a4/b4、a5/b5、a6/b6,经计算,发现a1/b1=a2/b2=a3/b3=a4/b4=a5/b5=a6/b6,然后让6组学生根据自己计算得出的比例,以及另外5组竹竿的长度,计算出另外5组所测量得出的竹竿日影长度。(4)根据活动测量,讲解比例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活动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还能够巩固学生学习的印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方法属于协调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全面性。小学数学教育的导学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提到的谈话导学式、激励导学式、实验导学式、活动导学式,都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明确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的场景和氛围,提高了课堂的生活化水平。
【作者单位:包头市青山区北重一小 内蒙古】
(一)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是:复习/练习—新授例题—对比训练重难点—巩固学习。导学式教学打破了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在课堂开始之前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将数学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以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导入之后,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的问题,才会产生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方式,才能够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信心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巩固新知识。在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将新学到的知识应能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圖表结合题、口答题、竞赛题等方式,进行封闭式或者开放式地学习,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层次性,从简单逐渐递增到繁杂,在这个过程中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能力,进而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程序是:导入情境—引导学习—应用实践—课堂小结。这个程序将导入数学教学情境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性,将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二、小学数学教育应用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谈话导学式。譬如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推理”。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问拿着一张粉红色的小发夹问学生:“我在门口见到一块漂亮的小发夹,你们猜是女孩子掉的,还是男孩子掉的?”学生回答:“女生的。”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男孩子短头发,不需要用发夹,而女孩子长头发,需要发夹。”老师说:“对,像这种生活的判断就叫做推理,我们通过推理,可以找到世界上的很多秘密。”以上的案例就是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走入学生的主题当中。
(二)激励导学式。譬如分数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说话,只用掌声表示猴子分到桃子的数量。教师提问:“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学生用2声掌声表示。教师提问:“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得几个?”学生用1声掌声表示。最后教师提问:“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学生没有办法表示,学生只能用画图的方式将半个桃子画出来。于是老师直奔主题,提出分数1/2 ,让学生从未知的探知领域中主动接受新知识。
(三)实验导学式。实验导学式是教师将生活作为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隐藏在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以除法的学习为例,要求学生将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篮子里面,引导学生认识除法。(1)教师将准备好的6个苹果道具和2个篮子放在讲台上。(2)选1名学生到讲台上,让他将6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篮子里面,然后让学生大声说出每个篮子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6个。(3)引出除法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 2=3,并讲解:“6代表6个苹果,2代表2个篮子,3代表每个篮子里面有3个苹果。”然后解释除号的写法、被除数的意思、除数的意思,以及除得的结果放在等号后面和除法算式的读法。(4)拓展性训练。将苹果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按照双数增加,让更多学生按照第1名学生的方式平均分配,分配后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除法公式,并朗读出来。
(四)活动导学式。学生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下面以“比例”的学习为例子,进行活动导学式的设计。(1)教师准备好6根长度不同竹竿,将学生分成6组,6组学生先各自测量好竹竿的长度,分别为a1、a2、a3、a4、a5、a6,然后直立在日光下,按照竹竿的顺序,在同一时间分别测量竹竿日影长度为b1、b2、b3、b4、b5、b6。(2)6组学生分别计算出竹竿和日影比例为:a1/b1、a2/b2、a3/b3、a4/b4、a5/b5、a6/b6,经计算,发现a1/b1=a2/b2=a3/b3=a4/b4=a5/b5=a6/b6,然后让6组学生根据自己计算得出的比例,以及另外5组竹竿的长度,计算出另外5组所测量得出的竹竿日影长度。(4)根据活动测量,讲解比例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活动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还能够巩固学生学习的印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方法属于协调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互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全面性。小学数学教育的导学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提到的谈话导学式、激励导学式、实验导学式、活动导学式,都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明确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的场景和氛围,提高了课堂的生活化水平。
【作者单位:包头市青山区北重一小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