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课堂上一切能够利用的实物、现实发生的事件,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开发,巧妙而适时地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意外课堂”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出现什么问题,任何人都无法把握,在一次“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实验进行不久,有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向我报告他们组的电压表有问题不能使用,我检查之后发现这只表确实损坏,学生要求换一只电压表,当时课堂上没有备用的电压表,总不能让这一组学生看别人做实验吧!怎么办呢?于是我作出了如下的安排: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组同学的电压表坏了,可是眼下没有可以调换的电压表,只有几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器,我们能不能用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器来测出未知电阻呢?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结果这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未知电阻,而且学会了怎样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
可见,针对这些“意外事件”,绝不能简单处理,让这些有效资源悄悄溜走,而是要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学习平台,把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热情与能力培养成一种思维品质,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影视媒体的教学资源
我曾经常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但教育效果差强人意。有一次,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后天》,这部电影非常生动、紧张和严肃地描绘了一场灾难,由于人类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使得地球上短期内出现了极端的全球气候变异,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地感染了。于是我将《后天》的这些片断剪接进了课件中,在上《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这一节课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报复,心灵深处的震撼和由此引发的共鸣是我平时的课堂上难以体验到、感触到的!
这一案例大大强化了我对影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信心。我将平时所看到过的与科学学科相关的电影、电视节目有意识地收集和进行剪接,并适时地在相关的内容教学中加以运用,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丰富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对科学学习情感明显增强,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3“古诗词”的教学资源
在科学课中适当的穿插古诗词,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碳的性质”中,教师一进教室就诵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学生一听是熟悉的诗句,就会主动接出下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诵完诗,学生就会很惊讶,科学老师怎么上起语文课来了,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达到了引入的目的。我强调出“十指黑”,学生就自然想到碳的物理性质:“黑色固体”。再适时地提出问题:“诗人当时是用什么东西写下这诗的”。学生会回答是“毛笔”。紧接着问:“如果当时有圆珠笔,则用哪种笔写保存时间长一些?”从而引出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为了说明某个知识点而联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选取古诗中一些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现象的诗,就能将语文教学和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并能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4特定“情境”的教学资源
课堂特定的情境往往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事件中比比皆是。如有一次我的同事在讲授电学时,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停电了,致使准备好的课件无法用,该教师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学生讨论“电的作用”,巧妙地把电的用途引入了当前的课堂。
有一次,我接受学校精品展示课的任务,精心设计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汽化与液化(一),由于本课时内容是蒸发,主要处理好“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致冷”两个环节即可。我原来的引入是分别用水和酒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让学生观察现象,尝试解释观察的现象,从而引入课题。应该说这样的引入与新课衔接紧密,在试上一节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引入不够吸引人,想到那天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为什么不把当时课堂上的情境作为引入的素材呢?于是我把课题的引入作了如下的修改:
(上课铃响后)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你们紧张吗?
生:紧张!
师:其实老师比你们更紧张(笑)!
师:有些人一紧张就流汗,如果你们流汗了会如何处理?
(学生举手回答)
生:脱去外衣;
生:去空调房间;
生:去吹吹风;
生:去吹吹电风扇;
……
师:有些同学在运动后大汗淋漓,马上去吹电风扇,你觉得这种做法好吗?
生:不好,很容易感冒!
师:为什么大汗淋漓吹电风扇会容易感冒呢?
生:……(尝试解释)
师:学习本节课后,你们就会得到答案的。
以下的内容还是以“分别用水和酒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继续进行。
当教学内容与课堂当中发生的事件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也最容易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运动后大汗淋漓的经验几乎都有过,只不过处理的方法不同,一些学生在处理后得过感冒,有过这样经验的学生更想急于知道原因。因为有这个引入,那节课确实增色不少,学生强烈的学习本课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从而求知的兴趣更浓了,探索的激情更热了。
5“实物”的教学资源
教室中的实物往往可以作为教学用具,这些“实物”在特定的课题中有它们的一席之地。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课桌的长宽高、窗户的玻璃大小、课桌椅的长度、文具盒及其内各种各样的笔等都是被测物体。
在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教室的黑板就是最好的资源,那些被磨光的地方使坐在旁边的同学看不清字而“反光”就是镜面反射,而正常的黑板能使教室中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看清字,这是漫反射。
利用教室中的实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不生分,特别是能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的体验,教师用心去观察,用情去体验,用意去思索,用行去实践,教室内的这些“实物”资源,会让课堂不再花哨但实用,让学生不再激动但感动。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充当课堂的执行者角色,是很难真正地实施好课堂教学;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合理地开发,巧妙而适时地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平台,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意外课堂”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出现什么问题,任何人都无法把握,在一次“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实验进行不久,有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向我报告他们组的电压表有问题不能使用,我检查之后发现这只表确实损坏,学生要求换一只电压表,当时课堂上没有备用的电压表,总不能让这一组学生看别人做实验吧!怎么办呢?于是我作出了如下的安排: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组同学的电压表坏了,可是眼下没有可以调换的电压表,只有几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器,我们能不能用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器来测出未知电阻呢?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结果这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未知电阻,而且学会了怎样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
可见,针对这些“意外事件”,绝不能简单处理,让这些有效资源悄悄溜走,而是要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学习平台,把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热情与能力培养成一种思维品质,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影视媒体的教学资源
我曾经常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但教育效果差强人意。有一次,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后天》,这部电影非常生动、紧张和严肃地描绘了一场灾难,由于人类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使得地球上短期内出现了极端的全球气候变异,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地感染了。于是我将《后天》的这些片断剪接进了课件中,在上《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这一节课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报复,心灵深处的震撼和由此引发的共鸣是我平时的课堂上难以体验到、感触到的!
这一案例大大强化了我对影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信心。我将平时所看到过的与科学学科相关的电影、电视节目有意识地收集和进行剪接,并适时地在相关的内容教学中加以运用,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丰富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对科学学习情感明显增强,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3“古诗词”的教学资源
在科学课中适当的穿插古诗词,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碳的性质”中,教师一进教室就诵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学生一听是熟悉的诗句,就会主动接出下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诵完诗,学生就会很惊讶,科学老师怎么上起语文课来了,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达到了引入的目的。我强调出“十指黑”,学生就自然想到碳的物理性质:“黑色固体”。再适时地提出问题:“诗人当时是用什么东西写下这诗的”。学生会回答是“毛笔”。紧接着问:“如果当时有圆珠笔,则用哪种笔写保存时间长一些?”从而引出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在科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为了说明某个知识点而联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选取古诗中一些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现象的诗,就能将语文教学和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并能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4特定“情境”的教学资源
课堂特定的情境往往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事件中比比皆是。如有一次我的同事在讲授电学时,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停电了,致使准备好的课件无法用,该教师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学生讨论“电的作用”,巧妙地把电的用途引入了当前的课堂。
有一次,我接受学校精品展示课的任务,精心设计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汽化与液化(一),由于本课时内容是蒸发,主要处理好“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致冷”两个环节即可。我原来的引入是分别用水和酒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让学生观察现象,尝试解释观察的现象,从而引入课题。应该说这样的引入与新课衔接紧密,在试上一节之后,我觉得这样的引入不够吸引人,想到那天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为什么不把当时课堂上的情境作为引入的素材呢?于是我把课题的引入作了如下的修改:
(上课铃响后)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指导我们学习,你们紧张吗?
生:紧张!
师:其实老师比你们更紧张(笑)!
师:有些人一紧张就流汗,如果你们流汗了会如何处理?
(学生举手回答)
生:脱去外衣;
生:去空调房间;
生:去吹吹风;
生:去吹吹电风扇;
……
师:有些同学在运动后大汗淋漓,马上去吹电风扇,你觉得这种做法好吗?
生:不好,很容易感冒!
师:为什么大汗淋漓吹电风扇会容易感冒呢?
生:……(尝试解释)
师:学习本节课后,你们就会得到答案的。
以下的内容还是以“分别用水和酒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继续进行。
当教学内容与课堂当中发生的事件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也最容易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运动后大汗淋漓的经验几乎都有过,只不过处理的方法不同,一些学生在处理后得过感冒,有过这样经验的学生更想急于知道原因。因为有这个引入,那节课确实增色不少,学生强烈的学习本课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从而求知的兴趣更浓了,探索的激情更热了。
5“实物”的教学资源
教室中的实物往往可以作为教学用具,这些“实物”在特定的课题中有它们的一席之地。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课桌的长宽高、窗户的玻璃大小、课桌椅的长度、文具盒及其内各种各样的笔等都是被测物体。
在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教室的黑板就是最好的资源,那些被磨光的地方使坐在旁边的同学看不清字而“反光”就是镜面反射,而正常的黑板能使教室中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看清字,这是漫反射。
利用教室中的实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不生分,特别是能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的体验,教师用心去观察,用情去体验,用意去思索,用行去实践,教室内的这些“实物”资源,会让课堂不再花哨但实用,让学生不再激动但感动。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充当课堂的执行者角色,是很难真正地实施好课堂教学;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合理地开发,巧妙而适时地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平台,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