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地位。高中新教材与过去多年的旧教材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内容多\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课时少等就是。突出的变化这种,实质上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确立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在重新进行教材的整合编写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从中达到教学过程中成果评定的最大有效性。这应该是历史新教材的必然改革之路。
【关键词】新教材 整合 实践
“教材是乐谱,不同演奏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演奏出风格不同的华彩乐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体系完全颠覆了传统史学的通史,对老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产生很大冲击,让学生也感觉到教材杂乱无章,学习毫无章法可言。因此必须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建构新的课程整合觀念,探索新的教学整合方法。
一、行之有效的新教材整合实践
就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应做好六个方面的教材整合。
(一) 同一模块之间的知识整合。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具体而言,如可将必修(I)中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整合为一课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3、4两课主要讲述这两对矛盾的解决,但却把问题分散在两节课中,而在第3课中穿插了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造成知识不够完整。我们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把两对矛盾的解决放在前面,其他政治制度放到最后,知识系统条理,一目了然。可将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与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让学生形成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知识结构。可将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整合为一课时。这两节是密切相连的两课时,27课通过多种力量的崛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在此基础上28课进一步阐明当今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的特点是缓和与动荡并存。
必修(II)第二单元第7、8课整合为一课,题目为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这两课体现一种因果关系,同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第三单元可把第16、17课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创新和调整放在一起介绍;有关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15、18课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和调整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特点以及改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单元可将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合为1课时,题目为改革开放,老师通过图片或数据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变,引起学生思考。
(二)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整合。专题式体例的弊端是全面性、整体性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把不同模块之间和教材内外知识进行适当整合。
以经济史第二单元为例,可化繁为简成两条线索。一条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即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看世界,(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一条是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即让学生学会从微观看中国。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模块进行了一次整合。
另外,把中国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新中国经济专题里;把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起的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全球化专题里;把WTO的前身、沿革、规则、宗旨和加入这一组织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其带来的冲击等内容补充到学习必修Ⅰ时;关于辛亥革命,教材在编排时,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Ⅲ)》里,我们在学习必修Ⅰ时,可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政治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起介绍,以便于学生对此次革命有一完整的认识;把“欧洲联盟” 整合在在必修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和必修2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中。
(三) 教材内外知识的整合。对于课标不做要求而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认真学习《课标》,把握《课标》精神,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
【关键词】新教材 整合 实践
“教材是乐谱,不同演奏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演奏出风格不同的华彩乐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教材的体系完全颠覆了传统史学的通史,对老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产生很大冲击,让学生也感觉到教材杂乱无章,学习毫无章法可言。因此必须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建构新的课程整合觀念,探索新的教学整合方法。
一、行之有效的新教材整合实践
就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应做好六个方面的教材整合。
(一) 同一模块之间的知识整合。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具体而言,如可将必修(I)中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整合为一课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3、4两课主要讲述这两对矛盾的解决,但却把问题分散在两节课中,而在第3课中穿插了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造成知识不够完整。我们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把两对矛盾的解决放在前面,其他政治制度放到最后,知识系统条理,一目了然。可将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与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让学生形成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知识结构。可将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整合为一课时。这两节是密切相连的两课时,27课通过多种力量的崛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在此基础上28课进一步阐明当今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的特点是缓和与动荡并存。
必修(II)第二单元第7、8课整合为一课,题目为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这两课体现一种因果关系,同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第三单元可把第16、17课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创新和调整放在一起介绍;有关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15、18课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和调整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特点以及改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单元可将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合为1课时,题目为改革开放,老师通过图片或数据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变,引起学生思考。
(二)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整合。专题式体例的弊端是全面性、整体性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把不同模块之间和教材内外知识进行适当整合。
以经济史第二单元为例,可化繁为简成两条线索。一条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即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看世界,(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一条是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即让学生学会从微观看中国。从而对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模块进行了一次整合。
另外,把中国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新中国经济专题里;把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起的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全球化专题里;把WTO的前身、沿革、规则、宗旨和加入这一组织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其带来的冲击等内容补充到学习必修Ⅰ时;关于辛亥革命,教材在编排时,把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I)》里,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Ⅱ)》里,而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安排在《高中历史必修(Ⅲ)》里,我们在学习必修Ⅰ时,可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政治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起介绍,以便于学生对此次革命有一完整的认识;把“欧洲联盟” 整合在在必修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和必修2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中。
(三) 教材内外知识的整合。对于课标不做要求而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认真学习《课标》,把握《课标》精神,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