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工业为主要支撑的小城镇在向中小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居住环境恶化是其最大的障碍。本文以突出居住功能,打造宜居城市为切入点,在水冶镇总体规划前期研究中提出转型发展的思路,为水冶镇向中等城市发展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工业城镇 宜居城市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功能是《雅典宪章》确定的城市第一大功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镇的居住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也成为众多城市确定的发展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大量的小城镇,特别是以工业为支撑的工业镇,居住环境令人担忧,成为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水冶镇总体规划前期研究为例,为工业型小城镇突出宜居功能,向中小城市迈进提供参考。
1城市功能与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它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的概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给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带来较大压力,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密度过大、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等问题;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仅注重人口规模的增加,更要注重突出城市的居住功能,打造宜居城市,进一步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
2研究区概况
2.1区位及区划
水冶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县中西部,镇域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东距安阳市区20公里,是安阳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确定的西部重要的工业组团。水冶镇两面环水三面环山,珠泉河、粉洪江在此交汇注入安阳河,是西部太行山区东入安阳市区的必经通道,素有“出山口”之称,以其深厚的冶铁历史和繁华的商贸闻名于世,与河北彭城,素有“金彭城,银水冶”之称。
图1:水冶镇周边地形模拟图
2.2现状发展概况
水冶镇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达,连续七年保持河南省乡镇综合实力第一名,是《河南省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定的千万吨级钢铁产业基地,2010年被中编办确定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2011年水冶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亿元,总人口达20.1万人,人口密度为4370人/平方公里,是安阳市的3.7倍,河南省的7.3倍;镇區建成区面积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4万人。
2.3问题提出
2011年中共河南省委出台了《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规划城市组团发展到30-50万人;安阳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依托水冶建设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以水冶镇为中心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并上升到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水冶镇正面临着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发展的重大的机遇。然而以钢铁工业为主的水冶镇能否承受未来发展的重担,能否为30万人(或者更多)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是我们此次研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水冶镇居住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作为人口规模已达小城市的水冶镇,其现状居住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大气污染导致镇区居住适宜性差
《2010安阳县环境质量报告书》显示,2010年水冶区域废气排放总量为7435217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6979t,氮氧化物排放量为8733.6t; 降尘排放量为5861.6t,年均降尘量为34.8t/(km2●30d),全年最大值为352 t/(km2●30d),均远超出18 t/(km2●30d)的国家推荐标准。
水冶镇大气污染主要为粉尘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镇区布局不合理,镇区与工业区混杂,部分居住区与工厂仅一墙之隔,镇区俨然是一个大的工厂生活区;镇区之外的西部地区,水泥厂遍地开花,随处可见;安林公路横穿镇区,过境车辆带来的扬尘加重了镇区的粉尘污染。另一方面,水冶镇三面环山的地理地貌,使得城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缓慢;作为镇级政府,缺乏治理污染的资金与权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污染的存在。
3.2市政基础设施难以支撑镇区发展
水冶镇已经属小城市规模,但是镇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却与之不相配套。镇区道路不成系统,主次干道不分,断头路较多,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受到影响;镇区排水设施缺乏,雨污不分,在雨季易发生内涝,造成部分地表水水体污染;给水厂规模较小,部分地区居民用水困难,给水厂以地下水为水源,造成了珍珠泉地下水位的下降;镇区缺乏集中供暖、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使其难以支撑水冶镇区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
4实施城镇转型,突出宜居功能,
针对水冶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机遇,提出了以“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管理转型”为抓手,将水冶打造为宜居城市,促进水冶镇跨越协调式发展,全面提升安阳县综合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战略。
4.1产业转型:
“资源依赖型”到“资源生态型”——加快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逐步使以煤、铁矿石等资源初加工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效益型”转变,以构建循环经济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生态型”的发展方式。
4.2城市转型:
4.2.1乡镇到城市——强化区域功能中心
在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层面,突出水冶的中心服务职能,培育高端服务业和良好人居环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域参与地区产业分工,强化其区域服务功能。
4.2.2宜业到宜居——构建生态宜居之城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极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住环境和质量,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花园式城市。
4.2.3实力到魅力——建设生态文化名城
大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创意产业发展空间,保护历史文脉,营造现代风貌,增强水冶竞争的软实力。
4.3管理转型:
4.3.1乡镇管理到城市管理——深化体制改革
借国家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东风,推进水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和改善镇政府职能,由现在的责任大、权力小、功能弱、效率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向财权、责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城市型政府转变。
4.3.2“二元”到“一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的发展要统筹考虑乡村发展的需求,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三方面实施“市-镇-村”联动,促进乡村地区“三转型”,即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村庄形态转城市形态,并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5打造宜居水冶的具体措施建议
5.1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奠定生态基础
水冶镇在安阳市乃至整个豫北地区,都拥有优越的生态基底环境,境内从西向东分别是山区、丘陵和平原,拥有小南海水库、双全水库、彰武水库,都里山水风景区、塔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曹操高陵等生态保护区。
本研究结合安西试验区空间管制要求,利用生态景观学中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概念来构建水冶的生态安全格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多样性的生态资源。规划通过平衡低山、丘陵和平原三大生态基质比例,维护区域景观多样性;选择大型线型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区域—组团—社区”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空间的连接度;通过促进生态斑块的维护和修复,形成区域郊野公园和生态绿肺,构建“郊野—城市—社区”三级公园服务体系,为水冶营造良好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打造宜居水冶奠定生态基础。
5.2发展循环经济,奠定经济基础
依托区位、资源等的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建设钢铁、煤焦化、铁合金、建材、新兴产业五个产业园区,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生态的理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产业集聚耦合水平,在五大行业内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焦化—钢铁—装备制造、煤炭—洗选—焦化—精细化工—新材料、铁合金冶炼与再生利用、城市垃圾、工业固废—建材产业等循环经济链条。依靠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发展经济,有效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就业率,为建设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5.3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组团发展
依托安阳河、珠泉河和粉洪江交汇的地势,形成水冶旧城组团、产业组团和水冶新城组团三个城市组团,结合河流、生态连接带和隔离廊道等显性要素,初步构建“以湖为核,两镇一体、三江汇流、组团发展”的现代生态宜居中心城。
规划旧城组团以调整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为主,搬迁原有工业和仓储用地,对其周围用地功能进行合理调整,减少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疏解旧城居住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住质量。
产业组团位于水冶镇北部,利用形成全省最大的精品钢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和新型装备制造业,推进普通线棒材向优特钢、精品钢全面升级,大力发展钢铁下游产品,形成钢材——精品钢、棒材——深加工——钢结构、精密制造、装备铸造产业链,打造以水冶为中心的全省千万吨级精品钢、专业化棒材生产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新城组团位于水冶镇东北部,是下一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区域。新城定位为以行政办公、高端商务商贸、科研和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服务区,是安西试验区的核心区域。
图2:水冶镇整合方案
5.4加强重点市政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支撑能力
供水方面。保护地下水源,以引用地表水为主,加强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健全完善供水网络,消除城市低压供水片区;全面提高出厂水质,积极推行分质供水。
供气、供热方面。充分利用钢铁产业园区焦炉煤气、焦炉余热、炉蒸汽,实现内资源循环利用,根据钢铁产业园区产能规划及工艺技术水平,确定利用规模。
【关键词】工业城镇 宜居城市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功能是《雅典宪章》确定的城市第一大功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镇的居住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也成为众多城市确定的发展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大量的小城镇,特别是以工业为支撑的工业镇,居住环境令人担忧,成为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水冶镇总体规划前期研究为例,为工业型小城镇突出宜居功能,向中小城市迈进提供参考。
1城市功能与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它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的概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给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带来较大压力,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密度过大、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等问题;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仅注重人口规模的增加,更要注重突出城市的居住功能,打造宜居城市,进一步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
2研究区概况
2.1区位及区划
水冶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县中西部,镇域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东距安阳市区20公里,是安阳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确定的西部重要的工业组团。水冶镇两面环水三面环山,珠泉河、粉洪江在此交汇注入安阳河,是西部太行山区东入安阳市区的必经通道,素有“出山口”之称,以其深厚的冶铁历史和繁华的商贸闻名于世,与河北彭城,素有“金彭城,银水冶”之称。
图1:水冶镇周边地形模拟图
2.2现状发展概况
水冶镇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达,连续七年保持河南省乡镇综合实力第一名,是《河南省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定的千万吨级钢铁产业基地,2010年被中编办确定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2011年水冶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亿元,总人口达20.1万人,人口密度为4370人/平方公里,是安阳市的3.7倍,河南省的7.3倍;镇區建成区面积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4万人。
2.3问题提出
2011年中共河南省委出台了《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规划城市组团发展到30-50万人;安阳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依托水冶建设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以水冶镇为中心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并上升到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水冶镇正面临着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发展的重大的机遇。然而以钢铁工业为主的水冶镇能否承受未来发展的重担,能否为30万人(或者更多)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是我们此次研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水冶镇居住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作为人口规模已达小城市的水冶镇,其现状居住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大气污染导致镇区居住适宜性差
《2010安阳县环境质量报告书》显示,2010年水冶区域废气排放总量为7435217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6979t,氮氧化物排放量为8733.6t; 降尘排放量为5861.6t,年均降尘量为34.8t/(km2●30d),全年最大值为352 t/(km2●30d),均远超出18 t/(km2●30d)的国家推荐标准。
水冶镇大气污染主要为粉尘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镇区布局不合理,镇区与工业区混杂,部分居住区与工厂仅一墙之隔,镇区俨然是一个大的工厂生活区;镇区之外的西部地区,水泥厂遍地开花,随处可见;安林公路横穿镇区,过境车辆带来的扬尘加重了镇区的粉尘污染。另一方面,水冶镇三面环山的地理地貌,使得城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缓慢;作为镇级政府,缺乏治理污染的资金与权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污染的存在。
3.2市政基础设施难以支撑镇区发展
水冶镇已经属小城市规模,但是镇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却与之不相配套。镇区道路不成系统,主次干道不分,断头路较多,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受到影响;镇区排水设施缺乏,雨污不分,在雨季易发生内涝,造成部分地表水水体污染;给水厂规模较小,部分地区居民用水困难,给水厂以地下水为水源,造成了珍珠泉地下水位的下降;镇区缺乏集中供暖、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使其难以支撑水冶镇区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
4实施城镇转型,突出宜居功能,
针对水冶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机遇,提出了以“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管理转型”为抓手,将水冶打造为宜居城市,促进水冶镇跨越协调式发展,全面提升安阳县综合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战略。
4.1产业转型:
“资源依赖型”到“资源生态型”——加快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逐步使以煤、铁矿石等资源初加工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效益型”转变,以构建循环经济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生态型”的发展方式。
4.2城市转型:
4.2.1乡镇到城市——强化区域功能中心
在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层面,突出水冶的中心服务职能,培育高端服务业和良好人居环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域参与地区产业分工,强化其区域服务功能。
4.2.2宜业到宜居——构建生态宜居之城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极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住环境和质量,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花园式城市。
4.2.3实力到魅力——建设生态文化名城
大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创意产业发展空间,保护历史文脉,营造现代风貌,增强水冶竞争的软实力。
4.3管理转型:
4.3.1乡镇管理到城市管理——深化体制改革
借国家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东风,推进水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和改善镇政府职能,由现在的责任大、权力小、功能弱、效率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向财权、责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城市型政府转变。
4.3.2“二元”到“一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的发展要统筹考虑乡村发展的需求,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三方面实施“市-镇-村”联动,促进乡村地区“三转型”,即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村庄形态转城市形态,并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5打造宜居水冶的具体措施建议
5.1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奠定生态基础
水冶镇在安阳市乃至整个豫北地区,都拥有优越的生态基底环境,境内从西向东分别是山区、丘陵和平原,拥有小南海水库、双全水库、彰武水库,都里山水风景区、塔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曹操高陵等生态保护区。
本研究结合安西试验区空间管制要求,利用生态景观学中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概念来构建水冶的生态安全格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多样性的生态资源。规划通过平衡低山、丘陵和平原三大生态基质比例,维护区域景观多样性;选择大型线型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廊道,形成“区域—组团—社区”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空间的连接度;通过促进生态斑块的维护和修复,形成区域郊野公园和生态绿肺,构建“郊野—城市—社区”三级公园服务体系,为水冶营造良好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打造宜居水冶奠定生态基础。
5.2发展循环经济,奠定经济基础
依托区位、资源等的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建设钢铁、煤焦化、铁合金、建材、新兴产业五个产业园区,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生态的理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产业集聚耦合水平,在五大行业内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焦化—钢铁—装备制造、煤炭—洗选—焦化—精细化工—新材料、铁合金冶炼与再生利用、城市垃圾、工业固废—建材产业等循环经济链条。依靠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通过发展经济,有效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就业率,为建设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5.3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组团发展
依托安阳河、珠泉河和粉洪江交汇的地势,形成水冶旧城组团、产业组团和水冶新城组团三个城市组团,结合河流、生态连接带和隔离廊道等显性要素,初步构建“以湖为核,两镇一体、三江汇流、组团发展”的现代生态宜居中心城。
规划旧城组团以调整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为主,搬迁原有工业和仓储用地,对其周围用地功能进行合理调整,减少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疏解旧城居住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住质量。
产业组团位于水冶镇北部,利用形成全省最大的精品钢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和新型装备制造业,推进普通线棒材向优特钢、精品钢全面升级,大力发展钢铁下游产品,形成钢材——精品钢、棒材——深加工——钢结构、精密制造、装备铸造产业链,打造以水冶为中心的全省千万吨级精品钢、专业化棒材生产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新城组团位于水冶镇东北部,是下一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区域。新城定位为以行政办公、高端商务商贸、科研和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服务区,是安西试验区的核心区域。
图2:水冶镇整合方案
5.4加强重点市政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支撑能力
供水方面。保护地下水源,以引用地表水为主,加强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健全完善供水网络,消除城市低压供水片区;全面提高出厂水质,积极推行分质供水。
供气、供热方面。充分利用钢铁产业园区焦炉煤气、焦炉余热、炉蒸汽,实现内资源循环利用,根据钢铁产业园区产能规划及工艺技术水平,确定利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