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慕课(MOOCs)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基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结合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该文提出了“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概念,并开展了一个学期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表现出了积极的兴趣,多数学生表示能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英语能力;但实践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够理想。最后该文指出了跨文化同步网络课堂可以从平台功能分析及模型架构、课堂的开展策略、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任务模型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以便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能。
关键词:教学模式;同步网络课堂;跨文化;国际视野;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分重要的战略方向。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各个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招收国际班学生,营造国际氛围;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双语技能;吸引国际学者和专家来学校交流和访学等;而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置身于国际的多元文化中去感受和体验,学习另外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因此国家设立了不同形式的奖学金用于学生的出国交流和联合培养等,这对于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出国学习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真正受益的只有少数学生。
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不过国门,在原来的课堂内就可以接受优秀的国外教育,感受国际课程的魅力,领略国际大师的风采,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作为对该问题的回应,本文基于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了“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概念,试图探索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进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
一、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概念
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平了,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更加拉近了全球之间的距离。Webl.0、Web2.0、Web3.0乃至WebX.0的发展,为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全球知识共享、共建、分配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便是最佳的例证,然而MOOCs作为异步网络课堂的一种,虽然创新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交互方法、评价手段等,但其仍然存在异步网络教育固有的缺陷,出现了社会存在感(Social Presence)缺失、完成率很低等问题,真正完成MOOCs课程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课堂可分为传统的物理课堂和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义可细分为异步网络课堂和同步网络课堂;远程教育领域对异步网络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然而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仍然较少。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基于异步学习的网络教育为众多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机会,在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利用网络进行异步学习的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存在感(SocialPresence),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跟上既定的计划,辍学率较高。
同步网络课堂是一个类似物理课堂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同步学习环境,通常使用WehEx、JionNeE、Room等网络视频会议工具,能完成物理课堂内的各种实时交互,如生生网络面对面交互、师生网络面对面交互,包括文本、语言、视频的交互,同时还能把课堂的内容实时录制和广播出去。研究发现同步网络课堂有助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获得较快的学习进展。同步网络课堂的“网络面对面”特征,给学生以身在传统物理课堂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从而克服远程教育中异步网络课堂的弊端。同步网络课堂可以实现甚至超越面对面的互动,实现了文本互动、视频互动、音频互动、交互式白板、小组讨论等增强功能。目标是为了模拟和超越传统课堂的功能和效果,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同步网络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及时互动的课堂;可以采用师生分离、生生不分离的方式,即:学生在传统的物理教室内、教师则处于另外一个地点,此时的同步网络课堂可称为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即实现了传统物理课堂和同步网络课堂相混合的课堂,属于学校正式教育的范畴,既能保证物理课堂内学生之间的交互,义给教师的授课的地点带来了灵活性。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结果的应用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把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网络实时送给偏远地区。城市的名校和落后地区的贫困学校之间,只需要利用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解决方案,将优质的名校课堂教学实时传递给贫困学校,实现真正的远程网络面对面互动,全面提升贫困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基于教师任务模型,教师能够很容易掌握混合同步网络教室内的最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便是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合作课程,利用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可以使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同一节课程,通过实时的视频化的交互,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可以听到班里学生的声音;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和听到教学内容,还可以看到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除了声音之外,还拓展到了文字、电脑白板、论坛等各种形式。这样便能够模拟出来物理课堂的效果,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和国外的教师和学生上课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索在高等教育内,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应用,即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指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混合同步网络课堂,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母语是不同的。
二、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异步网络教学正在向同步网络课堂形式发展,这一转变为网络教育注入了现代活力,但当前国内外网络教育的主要形式仍是异步教学。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在我国大陆才刚刚开始起步,杨九民等关于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魏雪峰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应用及未来发展和詹玉婷的同步网络课堂交互行为分析与评价研究是目前仅有的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文献。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白本世纪初便开始了同步网络课堂的探索。目前国外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录制工具的有效使用、同步网络课堂的开展模式、提高社会存在感的方法、网络面对面交互的特征、同步课堂支持语言学习的原则、同步网络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同步网络课堂与物理课堂的比较(包括课堂气氛、课堂交互、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等。 陈年兴等于2004年提出了网络同步学习的模型,并在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指出同步网络课堂就是一个类似物理面对面教室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基于3C平台(Collaborative Cyber Community)的同步学习环境,具有实时视频和音频会议、短信、电子白板等同步功能和其他异步功能,如论坛和类录音等综合功能。Dennis等人于2008年指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同步网络课堂能实现多模式的通信功能,如实时视频、音频会议和短信等,能提供一个类似的物理面对面教室的学习环境。研究发现,学生能在同步网络课堂进行高阶认知活动,包括数学问题解决和语言学习,效果和面对面的物理学习环境一样。
Dennis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对同步网络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同步网络学习的效率、灵活性和方便性非常满意。但是仍有一些同学习惯了在面对面的物理环境中学习,对网络环境的学习仍然感到困惑。目前网络带宽和技术发展已经能充分满足网络同步课堂的要求,但很多教育者对于如何开展同步网络课堂并不清楚,Leo等指出需要研究如何构建同步环境,如何在该环境中合理组织和管理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减少学生和教师的认识负荷和情感负荷。
加里森(Garrison,D.R.)基于对网络异步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网络探究社区模型,认为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依赖于三个存在(Presence),即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Daniel等对这三种存在进行调查,提出了促进同步网络课堂的三种策略,即:教师、学生和内容的有效互动设计、配套的同步和异步资源与工具的使用、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学设计。他们提出同步网络课堂的设计应该把各种资源和同步、异步工具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整合起来,使活动和技术融为一起,以最大程度地扩大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魏春旺等提出了网络课堂的社会存在模型,认为社会性存在由协同共存(Co-presence)、即时交互(Immediacy)和亲密行为(Intimacy)构成,并通过实证数据得出在网络课堂上如果学习者感受到高水平的社会性存在,他们就更能参与学习活动,这会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
Park and Bonk调查了学生基于音频的同步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指出自发的反馈、有意义互动、教师的及时回应等因素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相关。然而同步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者提出了挑战,包括时间的限制、缺乏反思、语言障碍、网络状况、工具问题等。Wuensch等发现学生认为在个性化和方便性等方便网络学习优于传统面对面学习,在和同学沟通、和教师交流以及学习复杂的学习材料的时候,传统面对面学习优于网络学习。
从中我们发现当前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从同步网络课堂的构成、同步网络课堂的效果、同步网络课堂的对学习者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国内关于跨文化网络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英语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研究,很少涉及从教育技术学角度对跨文化网络学习的研究,关于跨文化网络学习平台特征、跨文化网络学习开展策略及其模式的研究鲜有所见。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关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证研究,基本还是空白。
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是指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让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教师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上课,突破时空的界限,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提升和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的协作学习中,文化的交流是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也是学习开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考虑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需要考虑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跨文化同步网络课堂,涉及到东西方之间的合作,要求组织者具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投人大量的精力,要求同步网络教学平台满足教学的全部需求,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为了保障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顺利开展,组织方式、平台特征、教师能力、课堂气氛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践
为了深入研究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基本功能、组织方式、平台特征、教师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一次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践。我们邀请了国际最知名的12位教授为J专业的博士/硕士生授课,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持续12周。共1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6人位于X大学,4人位于Y大学,3人位于Z大学,女生7人,男生6人。我们使用WebEx视频会议系统,在X、Y、Z大学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当地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音频输入和输出、投影等平台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课程开始之前,与每位教授测试网络和平台的可靠性,并告知课程讲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教学对象、英语水平、技术环境等。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2-3篇英文论文。所有的阅读材料和课程内容都放在Moodle平台上,异步互动和作业提交也使用Moodle平台。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为此我们开发了“跨文化同步网络课堂”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首先请国际专家把关问卷的结构,在问卷初稿完成之后,再由专家对问题提m具体的建议,并最终确定问卷。问卷形成之后,邀请了参与上一届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5位同学进行了试测,保证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我们对参与此次课程的13名同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第1、3、5题)显示学生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很有兴趣,他们愿意以后继续参与此类课程,认为这种形式的课程很有意义,能够促进他们国际化视野的提升。但学生对课程的效果也存在一些质疑(第2、4、13),认为这种课堂不能完全实现物理课堂一样的效果,对学科能力的提升较为有限,没有达到课程既定的效果;从数据可见这三个题目的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学生对这三个方面的态度差别较大。同学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差异较大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请参考第7、8题的标准差);另外一个导致课程效果不佳的因素可能是课程的组织,因为学生没有考试和拿学分的压力,课前预习的比例和课后复习的比例较低(请参考第9、10题)。此外,老师的课堂授课方式也影响学习的体验和效果(第12题)。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授课的外籍华人专家最满意,因为最后该老师使用中文讲授,学生能够听懂(如表2访谈项目3所示),所以影响学习效果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基本认可WehEx平台在满足实时互动方面功能,但组织和实施存在较大困难,课堂实时互动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建议“借用个人移动设备,课下反复观看,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仔细回味老师的讲课内容”在谈到收获时,多数学生表示能开拓视野,也有学生表示能提高英语能力。访谈还显示学生满意的课程是和他们的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他们有一定基础的,能够听懂的课程。
因此整体来看学生喜欢此类的国际课程,因为这能够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WehEx平台基本能满足实时互动的教学需求,但专业化的同步网络课程平台仍需要开发和完善;学习的效果并不够理想,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准备,另一方面在于老师的讲授技巧,还有就是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组织难度较大,需要完善平台功能以减轻组织压力。
四、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方向
从实践中我们看到让国外知名教授为我国学生授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为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可能。但我们也发现了实践中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推行这种模式还需要对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便保证学习的体验和效果。
(一)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技术平台的功能框架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开展依赖于技术平台来实现,技术平台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体验,进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质量。为了利用网络同步技术重现甚至增强物理课堂授课的效果,增强学习者网络学习体验,在搭建技术平台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让身在异地的教师能够看到教室内的每个学生,这需要在教室端有足够多的高清摄像头,最好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一个摄像头和一支麦克风。其二,为方便教师授课,教师端需要有一个高清摄像头、一支麦克风、一台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双屏显示;其中一个屏幕用于监视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另外一个屏幕可以进行PPT的演示和操作,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各种互动。其三,技术平台要具有录制课程的功能,方便课后重播和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其四,考虑到跨文化教学和培训的特征,技术平台需要具有中英文两种界面的友好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在此次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实践中得到的启示,然而这些还只是设计和应用方面的基础,要实现超越物理课堂的效果,平台的功能必须要实现模拟物理课堂的面对面交互特征,同时还需要考虑网络教学中的特点,平台的技术指标将是后续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
(二)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开展的基本策略
技术平台为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开展创建了基本的学习环境,然而要真正实现高效、投入和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还需要研究课堂开展的基本策略。对教师而言,需要针对跨文化同步混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讲授之前通过网络平台提前把学习材料和课程PPT发送给学生,提出5个左右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提供3-5篇主讲者发表的重要文献等;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语速、内容的呈现方式、互动的方式等,力图使网络同步课堂能达到物理课堂的效果。跨文化网络同步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和方法、课堂互动的方式、引起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手段等方面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对学习者而言,课前的准备策略和课堂参与策略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方面;课前学习者需要根据问题,把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和PPT快速预览,以保证课堂参与的质量;听课和互动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突破语言障碍,跟上教学节奏。新型的课堂除了给学习者带来了新鲜的体验之外,也给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带来了挑战,为了保证学生最大化课堂收获,研究者需要给出学习者参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学习指导方案。
(三)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特征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课堂环境的研究逐步进入研究者视野并日益活跃,主要目的是揭示课堂环境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改善或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关于课堂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课堂观察法,其二是量表工具法。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开展课堂观察能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ICOT(ISTE ClassroomObservation Tool)是一个研究课堂中技术使用和学习行为的观察工具,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使用。目前关于课堂环境的量表工具主要有课堂环境量表(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CES)、教师互动问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QTI)、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量表(Construccivisl Learning Environmenc Survey,CLES)、课堂发生情况量表(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Class, WIHIC)以及技术丰富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环境量表(Technology Rich Outcome Focused LearningEnvironment Inventory,TROFLEI)。研究者可以使用教师互动问卷QTI和技术丰富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环境量表TROFLEI,结合课堂观察工具ICOT,综合研究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特征,从同学亲和、教师支持、学生参与、合作、技术增强等角度综合分析课堂特征,从社会存在、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维度比较跨文化网络同步课堂与跨文化物理课堂以及跨文化异步课堂的差异。
(四)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师任务模型
教师是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成败的关键,必须明确在进行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时教师的任务。分组策略、互动策略、教学内容呈现策略、评价策略将是教师任务模型关注的重点。杨俊锋等通过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师任务模型,这为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师任务模型提供了参考。
首先是确定分组,需要考虑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异组同质是指必须保证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如人数、英语能力、性别和成绩等方面需要保持基本相近或者相似;组内异质是指小组内的同学应该保持不同层次,在学习成绩、英语能力、性格特征、性别和领导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然后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要考虑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基于任务协作学习等三个方面,其中社会交往需要根据分组情况,鼓励组内和组间同学交流各自基本的信息;文化交流强调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是开始协作学习的基础。之后是评价方法的设计,对跨文化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可以从对文化认同、协作过程和学习绩效这三个方面的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要能够根据跨文化混合同步课堂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有意识调整语速,掌握网络面对面的互动策略,提高摄像头前的镜头感,提升技术使用能力和水平。开展跨文化网络课堂对教师是个挑战,通常需要一名专业授课教师、一名技术支持、一名助教来共同承担此处论述的教师任务。
五、结论及讨论
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异地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的优势,促进优势资源的共享,开展跨国境同上一堂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推动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提升和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能够实现视音频实时互动,并完成异地学校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全部教学环节。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推动跨国境的协同发展,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而实现跨境的校际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因具体的教学目的不同,实施流程具有差异性,主要的流程如下:
首先,双发各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实时的交互效果,通常会在指定教室内配置计算机、网络直播系统、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基本设备。其次,合作双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并合作备课,按照计划的时间开展同步课堂,教师在本地授课,其他学校的教室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到该教师的课堂,双方可以实现语音和视频的互动。最后,协作双方的师生总结交流,深化合作效果,积累经验,提升合作的默契,以便推动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达成最优效果。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融合传统物理课堂与虚拟网络课堂的优势,打造技术丰富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能够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和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能够连接我国的学生和国际的专家,使用网络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还很不完善,开展的条件要求较高,对老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对组织人员的技术素养要求较高;加强平台功能模型的深入构建、平台的开发、教师任务模型的完善、课堂基本特征的分析、学生指导手册的创建等研究,是跨文化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
创新的扩散是一个曲折和艰辛的过程,创新的产品必须满足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等特征时,创新扩散的过程才会更加理想和迅速。因此,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要具有产品化的思想,要开发在一般的条件下就可以操作的平台,普通老师根据手册能开设课程,多数学生通过手册就能轻松上手。
关键词:教学模式;同步网络课堂;跨文化;国际视野;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分重要的战略方向。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各个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招收国际班学生,营造国际氛围;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双语技能;吸引国际学者和专家来学校交流和访学等;而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置身于国际的多元文化中去感受和体验,学习另外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因此国家设立了不同形式的奖学金用于学生的出国交流和联合培养等,这对于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出国学习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真正受益的只有少数学生。
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不过国门,在原来的课堂内就可以接受优秀的国外教育,感受国际课程的魅力,领略国际大师的风采,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作为对该问题的回应,本文基于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了“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概念,试图探索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进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能力。
一、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概念
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平了,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更加拉近了全球之间的距离。Webl.0、Web2.0、Web3.0乃至WebX.0的发展,为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全球知识共享、共建、分配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便是最佳的例证,然而MOOCs作为异步网络课堂的一种,虽然创新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交互方法、评价手段等,但其仍然存在异步网络教育固有的缺陷,出现了社会存在感(Social Presence)缺失、完成率很低等问题,真正完成MOOCs课程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课堂可分为传统的物理课堂和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义可细分为异步网络课堂和同步网络课堂;远程教育领域对异步网络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然而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仍然较少。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基于异步学习的网络教育为众多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机会,在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利用网络进行异步学习的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存在感(SocialPresence),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跟上既定的计划,辍学率较高。
同步网络课堂是一个类似物理课堂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同步学习环境,通常使用WehEx、JionNeE、Room等网络视频会议工具,能完成物理课堂内的各种实时交互,如生生网络面对面交互、师生网络面对面交互,包括文本、语言、视频的交互,同时还能把课堂的内容实时录制和广播出去。研究发现同步网络课堂有助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获得较快的学习进展。同步网络课堂的“网络面对面”特征,给学生以身在传统物理课堂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从而克服远程教育中异步网络课堂的弊端。同步网络课堂可以实现甚至超越面对面的互动,实现了文本互动、视频互动、音频互动、交互式白板、小组讨论等增强功能。目标是为了模拟和超越传统课堂的功能和效果,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同步网络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及时互动的课堂;可以采用师生分离、生生不分离的方式,即:学生在传统的物理教室内、教师则处于另外一个地点,此时的同步网络课堂可称为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即实现了传统物理课堂和同步网络课堂相混合的课堂,属于学校正式教育的范畴,既能保证物理课堂内学生之间的交互,义给教师的授课的地点带来了灵活性。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结果的应用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把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网络实时送给偏远地区。城市的名校和落后地区的贫困学校之间,只需要利用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解决方案,将优质的名校课堂教学实时传递给贫困学校,实现真正的远程网络面对面互动,全面提升贫困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基于教师任务模型,教师能够很容易掌握混合同步网络教室内的最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便是高等教育中的跨文化合作课程,利用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可以使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同一节课程,通过实时的视频化的交互,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可以听到班里学生的声音;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和听到教学内容,还可以看到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除了声音之外,还拓展到了文字、电脑白板、论坛等各种形式。这样便能够模拟出来物理课堂的效果,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和国外的教师和学生上课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索在高等教育内,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应用,即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指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混合同步网络课堂,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母语是不同的。
二、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异步网络教学正在向同步网络课堂形式发展,这一转变为网络教育注入了现代活力,但当前国内外网络教育的主要形式仍是异步教学。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在我国大陆才刚刚开始起步,杨九民等关于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魏雪峰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应用及未来发展和詹玉婷的同步网络课堂交互行为分析与评价研究是目前仅有的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文献。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白本世纪初便开始了同步网络课堂的探索。目前国外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录制工具的有效使用、同步网络课堂的开展模式、提高社会存在感的方法、网络面对面交互的特征、同步课堂支持语言学习的原则、同步网络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同步网络课堂与物理课堂的比较(包括课堂气氛、课堂交互、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等。 陈年兴等于2004年提出了网络同步学习的模型,并在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指出同步网络课堂就是一个类似物理面对面教室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基于3C平台(Collaborative Cyber Community)的同步学习环境,具有实时视频和音频会议、短信、电子白板等同步功能和其他异步功能,如论坛和类录音等综合功能。Dennis等人于2008年指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同步网络课堂能实现多模式的通信功能,如实时视频、音频会议和短信等,能提供一个类似的物理面对面教室的学习环境。研究发现,学生能在同步网络课堂进行高阶认知活动,包括数学问题解决和语言学习,效果和面对面的物理学习环境一样。
Dennis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对同步网络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同步网络学习的效率、灵活性和方便性非常满意。但是仍有一些同学习惯了在面对面的物理环境中学习,对网络环境的学习仍然感到困惑。目前网络带宽和技术发展已经能充分满足网络同步课堂的要求,但很多教育者对于如何开展同步网络课堂并不清楚,Leo等指出需要研究如何构建同步环境,如何在该环境中合理组织和管理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减少学生和教师的认识负荷和情感负荷。
加里森(Garrison,D.R.)基于对网络异步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网络探究社区模型,认为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依赖于三个存在(Presence),即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Daniel等对这三种存在进行调查,提出了促进同步网络课堂的三种策略,即:教师、学生和内容的有效互动设计、配套的同步和异步资源与工具的使用、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学设计。他们提出同步网络课堂的设计应该把各种资源和同步、异步工具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整合起来,使活动和技术融为一起,以最大程度地扩大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魏春旺等提出了网络课堂的社会存在模型,认为社会性存在由协同共存(Co-presence)、即时交互(Immediacy)和亲密行为(Intimacy)构成,并通过实证数据得出在网络课堂上如果学习者感受到高水平的社会性存在,他们就更能参与学习活动,这会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
Park and Bonk调查了学生基于音频的同步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指出自发的反馈、有意义互动、教师的及时回应等因素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相关。然而同步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者提出了挑战,包括时间的限制、缺乏反思、语言障碍、网络状况、工具问题等。Wuensch等发现学生认为在个性化和方便性等方便网络学习优于传统面对面学习,在和同学沟通、和教师交流以及学习复杂的学习材料的时候,传统面对面学习优于网络学习。
从中我们发现当前关于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从同步网络课堂的构成、同步网络课堂的效果、同步网络课堂的对学习者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国内关于跨文化网络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英语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研究,很少涉及从教育技术学角度对跨文化网络学习的研究,关于跨文化网络学习平台特征、跨文化网络学习开展策略及其模式的研究鲜有所见。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关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证研究,基本还是空白。
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是指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让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教师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上课,突破时空的界限,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提升和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的协作学习中,文化的交流是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也是学习开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考虑文化的差异,同时也需要考虑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跨文化同步网络课堂,涉及到东西方之间的合作,要求组织者具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投人大量的精力,要求同步网络教学平台满足教学的全部需求,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为了保障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顺利开展,组织方式、平台特征、教师能力、课堂气氛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践
为了深入研究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基本功能、组织方式、平台特征、教师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一次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践。我们邀请了国际最知名的12位教授为J专业的博士/硕士生授课,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持续12周。共1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6人位于X大学,4人位于Y大学,3人位于Z大学,女生7人,男生6人。我们使用WebEx视频会议系统,在X、Y、Z大学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当地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音频输入和输出、投影等平台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课程开始之前,与每位教授测试网络和平台的可靠性,并告知课程讲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教学对象、英语水平、技术环境等。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2-3篇英文论文。所有的阅读材料和课程内容都放在Moodle平台上,异步互动和作业提交也使用Moodle平台。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为此我们开发了“跨文化同步网络课堂”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首先请国际专家把关问卷的结构,在问卷初稿完成之后,再由专家对问题提m具体的建议,并最终确定问卷。问卷形成之后,邀请了参与上一届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5位同学进行了试测,保证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我们对参与此次课程的13名同学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第1、3、5题)显示学生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很有兴趣,他们愿意以后继续参与此类课程,认为这种形式的课程很有意义,能够促进他们国际化视野的提升。但学生对课程的效果也存在一些质疑(第2、4、13),认为这种课堂不能完全实现物理课堂一样的效果,对学科能力的提升较为有限,没有达到课程既定的效果;从数据可见这三个题目的标准差较大,说明不同学生对这三个方面的态度差别较大。同学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差异较大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请参考第7、8题的标准差);另外一个导致课程效果不佳的因素可能是课程的组织,因为学生没有考试和拿学分的压力,课前预习的比例和课后复习的比例较低(请参考第9、10题)。此外,老师的课堂授课方式也影响学习的体验和效果(第12题)。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授课的外籍华人专家最满意,因为最后该老师使用中文讲授,学生能够听懂(如表2访谈项目3所示),所以影响学习效果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基本认可WehEx平台在满足实时互动方面功能,但组织和实施存在较大困难,课堂实时互动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建议“借用个人移动设备,课下反复观看,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仔细回味老师的讲课内容”在谈到收获时,多数学生表示能开拓视野,也有学生表示能提高英语能力。访谈还显示学生满意的课程是和他们的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他们有一定基础的,能够听懂的课程。
因此整体来看学生喜欢此类的国际课程,因为这能够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WehEx平台基本能满足实时互动的教学需求,但专业化的同步网络课程平台仍需要开发和完善;学习的效果并不够理想,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准备,另一方面在于老师的讲授技巧,还有就是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组织难度较大,需要完善平台功能以减轻组织压力。
四、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方向
从实践中我们看到让国外知名教授为我国学生授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为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可能。但我们也发现了实践中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推行这种模式还需要对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便保证学习的体验和效果。
(一)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技术平台的功能框架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开展依赖于技术平台来实现,技术平台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体验,进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质量。为了利用网络同步技术重现甚至增强物理课堂授课的效果,增强学习者网络学习体验,在搭建技术平台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让身在异地的教师能够看到教室内的每个学生,这需要在教室端有足够多的高清摄像头,最好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一个摄像头和一支麦克风。其二,为方便教师授课,教师端需要有一个高清摄像头、一支麦克风、一台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双屏显示;其中一个屏幕用于监视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另外一个屏幕可以进行PPT的演示和操作,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各种互动。其三,技术平台要具有录制课程的功能,方便课后重播和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其四,考虑到跨文化教学和培训的特征,技术平台需要具有中英文两种界面的友好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在此次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实践中得到的启示,然而这些还只是设计和应用方面的基础,要实现超越物理课堂的效果,平台的功能必须要实现模拟物理课堂的面对面交互特征,同时还需要考虑网络教学中的特点,平台的技术指标将是后续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
(二)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开展的基本策略
技术平台为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开展创建了基本的学习环境,然而要真正实现高效、投入和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还需要研究课堂开展的基本策略。对教师而言,需要针对跨文化同步混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讲授之前通过网络平台提前把学习材料和课程PPT发送给学生,提出5个左右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提供3-5篇主讲者发表的重要文献等;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语速、内容的呈现方式、互动的方式等,力图使网络同步课堂能达到物理课堂的效果。跨文化网络同步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和方法、课堂互动的方式、引起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手段等方面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对学习者而言,课前的准备策略和课堂参与策略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方面;课前学习者需要根据问题,把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和PPT快速预览,以保证课堂参与的质量;听课和互动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突破语言障碍,跟上教学节奏。新型的课堂除了给学习者带来了新鲜的体验之外,也给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带来了挑战,为了保证学生最大化课堂收获,研究者需要给出学习者参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学习指导方案。
(三)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特征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课堂环境的研究逐步进入研究者视野并日益活跃,主要目的是揭示课堂环境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改善或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关于课堂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课堂观察法,其二是量表工具法。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开展课堂观察能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ICOT(ISTE ClassroomObservation Tool)是一个研究课堂中技术使用和学习行为的观察工具,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使用。目前关于课堂环境的量表工具主要有课堂环境量表(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CES)、教师互动问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QTI)、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量表(Construccivisl Learning Environmenc Survey,CLES)、课堂发生情况量表(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Class, WIHIC)以及技术丰富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环境量表(Technology Rich Outcome Focused LearningEnvironment Inventory,TROFLEI)。研究者可以使用教师互动问卷QTI和技术丰富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环境量表TROFLEI,结合课堂观察工具ICOT,综合研究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特征,从同学亲和、教师支持、学生参与、合作、技术增强等角度综合分析课堂特征,从社会存在、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维度比较跨文化网络同步课堂与跨文化物理课堂以及跨文化异步课堂的差异。
(四)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师任务模型
教师是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成败的关键,必须明确在进行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时教师的任务。分组策略、互动策略、教学内容呈现策略、评价策略将是教师任务模型关注的重点。杨俊锋等通过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师任务模型,这为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师任务模型提供了参考。
首先是确定分组,需要考虑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异组同质是指必须保证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如人数、英语能力、性别和成绩等方面需要保持基本相近或者相似;组内异质是指小组内的同学应该保持不同层次,在学习成绩、英语能力、性格特征、性别和领导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然后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要考虑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基于任务协作学习等三个方面,其中社会交往需要根据分组情况,鼓励组内和组间同学交流各自基本的信息;文化交流强调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是开始协作学习的基础。之后是评价方法的设计,对跨文化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可以从对文化认同、协作过程和学习绩效这三个方面的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要能够根据跨文化混合同步课堂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有意识调整语速,掌握网络面对面的互动策略,提高摄像头前的镜头感,提升技术使用能力和水平。开展跨文化网络课堂对教师是个挑战,通常需要一名专业授课教师、一名技术支持、一名助教来共同承担此处论述的教师任务。
五、结论及讨论
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异地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的优势,促进优势资源的共享,开展跨国境同上一堂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推动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提升和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能够实现视音频实时互动,并完成异地学校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全部教学环节。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推动跨国境的协同发展,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而实现跨境的校际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因具体的教学目的不同,实施流程具有差异性,主要的流程如下:
首先,双发各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实时的交互效果,通常会在指定教室内配置计算机、网络直播系统、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基本设备。其次,合作双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并合作备课,按照计划的时间开展同步课堂,教师在本地授课,其他学校的教室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到该教师的课堂,双方可以实现语音和视频的互动。最后,协作双方的师生总结交流,深化合作效果,积累经验,提升合作的默契,以便推动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达成最优效果。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融合传统物理课堂与虚拟网络课堂的优势,打造技术丰富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能够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和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能够连接我国的学生和国际的专家,使用网络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还很不完善,开展的条件要求较高,对老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较高,对组织人员的技术素养要求较高;加强平台功能模型的深入构建、平台的开发、教师任务模型的完善、课堂基本特征的分析、学生指导手册的创建等研究,是跨文化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
创新的扩散是一个曲折和艰辛的过程,创新的产品必须满足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等特征时,创新扩散的过程才会更加理想和迅速。因此,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研究要具有产品化的思想,要开发在一般的条件下就可以操作的平台,普通老师根据手册能开设课程,多数学生通过手册就能轻松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