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探寻的一个重点。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其特点在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以期与广大一线教师在交流探讨中共同成长。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组织学生充分地对文本进行钻研,提出一些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寻。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问题中心
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整个学习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伊始,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问题。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下,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2主动用心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发言权,没有对知识的支配权。与此相比较的探究式学习,由于要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必然要进行主动用心的探究活动。否则学习任务无法完成。
3过程体验
在探究式学习中,探究的过程尤其值得关注。这跟接受式学习方式中学生通过接受而获得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找准探究的问题
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本,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这些文本的学习,不像对数理化知识的学习。数理化追寻的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而语文学科中的作品,每一个人阅读后,都会产生带着自己印痕的看法。这样的审美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加以引导,为探究式学习中的探究找一个良好的突破口。而不至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探究方向上的偏差。毕竟方向比速度重要。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发现问题。
1在标题处发问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分析题目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思想内容进一步审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标题、分析标题,利用标题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2在矛盾处发问探究
当然,这里说的矛盾,不是说文本中有许多相互间存在的理解上的对立,即错误。而是指这些文本中的内容之间、内容和它的形式之间,以及语言之间存在一些表面上的似乎对立的问题。在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继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文本中就出现了一个前后不一致的句子,第四节中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节中作者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便会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3在不经意处发问探究
美不是没有,而只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的突破点不是没有,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探究突破点,在于对平常之处的忽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不经意处进行问题发掘,在这些平常处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停下来思考,进而挖掘到有意义的东西。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弃舟登岸,上轿入城,来到荣国府前“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文字背后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也将被挖掘出来。
三、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方法就是技巧。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局。在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地探寻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在教师对文本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却不能够很好进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引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探究的方法。
1借联想进行替代比较
所谓的替代和比较,就是将原文中字词甚至句子进行改动,换成另外的意思相近的词句,再将改动后的语句同原文进行比较,看看改动后与改动前的不一致,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一致。进而体会原文在立意、遣词造句上的绝妙之处。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其中“泻”字有何妙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两个常与月光搭配的动词来替代和比较,那么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照”“铺”等词,进而领会到“泻”字的独妙之处。
2对细节进行理性剖析
学生对文本细细阅读后,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探究引导,在文本的细节处从各个层面给予探究。进而挖掘文本的思想,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还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刘和珍“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其一是手枪……”,“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探究思考。必须从理性的高度给予深层次剖析,才能够探寻到作者所要揭示的真相。
3对内容进行假设推测
所谓假设推测,是充分阅读文本后,在对文本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大胆的假设推测,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挖掘出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和创作的思想。
以《小狗包弟》为例,要改变包弟的遭遇,让小狗包弟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有哪些改变的办法呢?在这样的假设推测中,引导学生对小狗包弟及其主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深入的剖析,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人性的冷漠残酷进行清醒的认识,进而深刻领悟到巴金先生回忆忏悔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地理解探究活动的特征,接着找准探究的问题,借联想进行替代比较、对细节进行理性剖析、对内容进行假设推测。采用这样的一些方法,对文本进行有益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351100)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组织学生充分地对文本进行钻研,提出一些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寻。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问题中心
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整个学习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伊始,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问题。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下,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2主动用心
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发言权,没有对知识的支配权。与此相比较的探究式学习,由于要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必然要进行主动用心的探究活动。否则学习任务无法完成。
3过程体验
在探究式学习中,探究的过程尤其值得关注。这跟接受式学习方式中学生通过接受而获得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找准探究的问题
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本,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这些文本的学习,不像对数理化知识的学习。数理化追寻的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而语文学科中的作品,每一个人阅读后,都会产生带着自己印痕的看法。这样的审美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加以引导,为探究式学习中的探究找一个良好的突破口。而不至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探究方向上的偏差。毕竟方向比速度重要。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发现问题。
1在标题处发问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分析题目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思想内容进一步审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标题、分析标题,利用标题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2在矛盾处发问探究
当然,这里说的矛盾,不是说文本中有许多相互间存在的理解上的对立,即错误。而是指这些文本中的内容之间、内容和它的形式之间,以及语言之间存在一些表面上的似乎对立的问题。在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继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文本中就出现了一个前后不一致的句子,第四节中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节中作者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便会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3在不经意处发问探究
美不是没有,而只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的突破点不是没有,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探究突破点,在于对平常之处的忽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不经意处进行问题发掘,在这些平常处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停下来思考,进而挖掘到有意义的东西。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弃舟登岸,上轿入城,来到荣国府前“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文字背后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也将被挖掘出来。
三、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方法就是技巧。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局。在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地探寻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在教师对文本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却不能够很好进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引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探究的方法。
1借联想进行替代比较
所谓的替代和比较,就是将原文中字词甚至句子进行改动,换成另外的意思相近的词句,再将改动后的语句同原文进行比较,看看改动后与改动前的不一致,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一致。进而体会原文在立意、遣词造句上的绝妙之处。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其中“泻”字有何妙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两个常与月光搭配的动词来替代和比较,那么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照”“铺”等词,进而领会到“泻”字的独妙之处。
2对细节进行理性剖析
学生对文本细细阅读后,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探究引导,在文本的细节处从各个层面给予探究。进而挖掘文本的思想,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还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刘和珍“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其一是手枪……”,“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探究思考。必须从理性的高度给予深层次剖析,才能够探寻到作者所要揭示的真相。
3对内容进行假设推测
所谓假设推测,是充分阅读文本后,在对文本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大胆的假设推测,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挖掘出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和创作的思想。
以《小狗包弟》为例,要改变包弟的遭遇,让小狗包弟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有哪些改变的办法呢?在这样的假设推测中,引导学生对小狗包弟及其主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深入的剖析,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人性的冷漠残酷进行清醒的认识,进而深刻领悟到巴金先生回忆忏悔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地理解探究活动的特征,接着找准探究的问题,借联想进行替代比较、对细节进行理性剖析、对内容进行假设推测。采用这样的一些方法,对文本进行有益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学(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