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学中的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学思想中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的阐释对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仁学思想;道德修养;道德理想;青年毛泽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到儒、释、道的三足鼎立共生共荣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源远流长、精彩纷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孔学为主体,这种产生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治制度和专制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以封建等级制度、纲常礼教为基础内容的。仁学思想中的道德观对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少年时代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主义教育,八岁入家乡的私塾,读四书五经,共六年。毛泽东自己不止一次说过,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四书五经,读了六年,很相信孔夫子。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对康有为等人掀起的尊孔复辟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孔子“圣人”的权威被打倒了。毛泽东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也很崇拜陈独秀。但在对孔子的态度上,他与陈独秀有明显不同。1917年11月,毛泽东主办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学。他主持的夜学开学仪式“师生员工整队向国旗、孔圣行三鞠躬礼……”①这些言行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对孔子是持崇敬态度的。毛泽东认为:道德哲学之施行有限度的,道德哲学的思想不能脱离其民族其时代,其适用范围亦常被限于产生道德之文化中。②
一、仁学思想中道德修养对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影响
仁学思想中注重道德修养。《大学》则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孔子志在救世济民,对“礼崩乐坏”的大变革痛心疾首。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符合礼的规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具备仁的品德,又如何去实行礼呢?所以,孔子宣传为仁的自觉性,也就是把“礼”就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你如果不遵守“礼”,不仅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而且要受到社会道德舆论和自己内心的谴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标准,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
毛泽东受时代思潮和传统思想的双重影响,认为改造中国“宜从哲学化理学入手”。③在这种思想渊源与文化氛围下,青年毛泽东自然而然地从探索心力入手寻求拯救天下的良方,通过改造人心进而重铸民族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在他看来,哲学是探过宇宙大本大源的学问,要是人能得大本大源,就成了圣人,就他提出“普及哲学”的治国之道,认为社会和改造取决于人心的改造。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对人的自觉能动性作了科学的解释。以后又把“改造主观世界”当做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个以提高主体能动性、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学说,继续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本位主义。
二、仁学思想中道德理想对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影响
仁学思想中也注重道德理想。孔子的仁的另一个特点是认为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全面修养的成果。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上灵公》)这个意义上的仁,孔子也叫做“道”,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曾经提出“为人类福利而劳动”④的理想。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为维护一定的阶级和集团服务的。在谈到道德的社会作用和道德的职能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提出,道德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他说:“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⑤毛泽东一贯重视道德理想的意义。早在青年求学时,毛泽东就认为“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⑥这里所说的“理想”,就是指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理想的人格典范。而与道德(上接第68页)理想相联系的是对生死观的认识,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尚处于心物二元论阶段,他对生死问题就发表过精彩的议论。他说:“人类者,自然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法则”。毛泽东接着说,死之乃是人们未尝经验之奇事,奇境,甚为可贵。犹如“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以为仕,况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知引以为壮乎!⑧可见他对死亡问题早就持“视死如归”的乐观态度。毛泽东把实践“以天下为已任”,“牺牲个人利益以利社会”这一理想作为人生原则和人格标准。后来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科学论述。
1920年春,在第二次由北京取道上海回长沙的涂中,当时毛泽东虽然一文不名,但他还是下了火车,到曲阜拜谒孔子故里和坟茔,凭吊这位古代的伟人。西方学者也一再强调毛泽东个人的中国文化根基,“毛泽东早年在传统的中国的生活,对他的全部文化素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有浓重的唯道德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便是这一学说的核心思想,这种道德观不仅影响了青年时代毛泽东,而且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进而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注释: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03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31页。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86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86页。
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589页。
⑦《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94页。
⑧《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98页。
⑨[美]本杰明·史华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40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雍涛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安启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毛泽东与孔夫子》许全兴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行程》雍涛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关键词:仁学思想;道德修养;道德理想;青年毛泽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到儒、释、道的三足鼎立共生共荣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源远流长、精彩纷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孔学为主体,这种产生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治制度和专制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以封建等级制度、纲常礼教为基础内容的。仁学思想中的道德观对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少年时代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主义教育,八岁入家乡的私塾,读四书五经,共六年。毛泽东自己不止一次说过,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四书五经,读了六年,很相信孔夫子。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对康有为等人掀起的尊孔复辟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孔子“圣人”的权威被打倒了。毛泽东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也很崇拜陈独秀。但在对孔子的态度上,他与陈独秀有明显不同。1917年11月,毛泽东主办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学。他主持的夜学开学仪式“师生员工整队向国旗、孔圣行三鞠躬礼……”①这些言行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对孔子是持崇敬态度的。毛泽东认为:道德哲学之施行有限度的,道德哲学的思想不能脱离其民族其时代,其适用范围亦常被限于产生道德之文化中。②
一、仁学思想中道德修养对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影响
仁学思想中注重道德修养。《大学》则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孔子志在救世济民,对“礼崩乐坏”的大变革痛心疾首。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符合礼的规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具备仁的品德,又如何去实行礼呢?所以,孔子宣传为仁的自觉性,也就是把“礼”就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你如果不遵守“礼”,不仅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而且要受到社会道德舆论和自己内心的谴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标准,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
毛泽东受时代思潮和传统思想的双重影响,认为改造中国“宜从哲学化理学入手”。③在这种思想渊源与文化氛围下,青年毛泽东自然而然地从探索心力入手寻求拯救天下的良方,通过改造人心进而重铸民族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在他看来,哲学是探过宇宙大本大源的学问,要是人能得大本大源,就成了圣人,就他提出“普及哲学”的治国之道,认为社会和改造取决于人心的改造。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对人的自觉能动性作了科学的解释。以后又把“改造主观世界”当做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个以提高主体能动性、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学说,继续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本位主义。
二、仁学思想中道德理想对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影响
仁学思想中也注重道德理想。孔子的仁的另一个特点是认为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全面修养的成果。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上灵公》)这个意义上的仁,孔子也叫做“道”,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曾经提出“为人类福利而劳动”④的理想。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为维护一定的阶级和集团服务的。在谈到道德的社会作用和道德的职能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提出,道德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他说:“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⑤毛泽东一贯重视道德理想的意义。早在青年求学时,毛泽东就认为“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⑥这里所说的“理想”,就是指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理想的人格典范。而与道德(上接第68页)理想相联系的是对生死观的认识,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尚处于心物二元论阶段,他对生死问题就发表过精彩的议论。他说:“人类者,自然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法则”。毛泽东接着说,死之乃是人们未尝经验之奇事,奇境,甚为可贵。犹如“大风卷海,波澜纵横,登舟者引以为仕,况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知引以为壮乎!⑧可见他对死亡问题早就持“视死如归”的乐观态度。毛泽东把实践“以天下为已任”,“牺牲个人利益以利社会”这一理想作为人生原则和人格标准。后来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科学论述。
1920年春,在第二次由北京取道上海回长沙的涂中,当时毛泽东虽然一文不名,但他还是下了火车,到曲阜拜谒孔子故里和坟茔,凭吊这位古代的伟人。西方学者也一再强调毛泽东个人的中国文化根基,“毛泽东早年在传统的中国的生活,对他的全部文化素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有浓重的唯道德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便是这一学说的核心思想,这种道德观不仅影响了青年时代毛泽东,而且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进而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注释: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03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31页。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86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86页。
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589页。
⑦《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94页。
⑧《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198页。
⑨[美]本杰明·史华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40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雍涛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安启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毛泽东与孔夫子》许全兴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行程》雍涛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