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创设艺术环境,让幼儿能够充分浸润其中,大量接触、充分感知、反复体会,进而吸纳理解,积淀素养。具体到音乐领域,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所伴随的音乐当仁不让是最常态、最大量、最直接的音乐艺术环境了。但是,长期以来,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投放多处于普遍存在、鲜少研究的状态。多数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一日生活中播放音乐,为幼儿创造一定的音乐浸润环境。但其中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而导致一些认识误区和操作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误区1
对一日生活中的音乐浸润环境的价值认识不全面,仅考虑了信号功能,忽视了审美功能。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利用单一化、浅表化。这些音乐仅停留在每日重复播放上,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缺少更广泛、更深入的联系,导致除了一些欢快活泼、可以参与表现的音乐之外,很多时候幼儿将这些“背景音乐”当成开始行动的反射信号,情感上有些“漠然”。
误区2
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音乐投放简单。音乐更换周期长,总量偏少;类型比较单一,以儿童歌曲、流行音乐、轻音乐居多;选曲上,以音乐与环节的基本情绪吻合为主,没有更多考虑审美。另外,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选择和投放音乐的主体。尽管教师在选择时会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和喜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音乐,但显然幼儿参与不多。
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有了研究、改变的愿望,希望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去充分思考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投放与使用,以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有所突破。我们以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为突破口,开始了探索。教师邀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带到幼儿园,与伙伴们分享,并商讨这些音乐放在哪个环节合适,或者讨论已经投放的音乐是否保留。结果,许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学习发生了,教师也更加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对幼儿和课程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看到幼儿更宽广、更有意义的学习
幼儿通过参与音乐的提供和选择,增加了感受不同音乐的机会,丰富了感受过程,提升了感受能力,增强了自我管理,也建立了自信。
◆ 更喜爱音乐,并积累更多的音乐感受
尽管幼儿推荐的音乐以儿童歌曲、动画片音乐居多,但一些平时不太接触的音乐作品得以自然快速地进入大家的视野,比如《高山流水》等。孩子们得以接触到更多风格、体裁、特点的音乐,自然引发出对音乐的好奇心、求知欲。
而且,在分享、感受、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欣赏,努力体会各种音乐的特点,并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如《水族馆》小行板的速度以及钢琴琶音、长笛钢片琴的使用,描绘出纯净、灵动、起伏、闪烁的奇幻海底世界。表面上,音乐描绘的内容与进餐无关,但或许是这种心灵的宁静与进餐环节时的气氛很贴合,孩子们很有想法地将此曲用在了这个环节,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 增强对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认识和自我管理
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幼儿对环节的认识,其实是对自身所参与活动的认识,渗透着自我计划、规则的学习。幼儿自主给一日生活环节配上音乐后,我们发现他们不仅对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会结合班级以及自我的实际情况来丰富、改变环节要求,折射出愿意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上进心。比如,进餐环节,教师一般都会选择比较稳定中速、情绪平和、优美安静的音乐。但孩子们由于对几首音乐的意见不同,引发了更加细致地倾听,最终商讨决定根据环节进程变化,对所选音乐进行更为细致的安排,即根据进餐初始、中间、快结束时的不同特点来安排相应的音乐。
另外,孩子们在选择时不仅会围绕环节本身的特点来考虑,還会结合对自我的认知和要求来考虑。比如起床环节,我们通常会选择中速、优美、轻松的音乐,帮助幼儿完成唤醒、转换的心理调节过程。但某班幼儿平时做事动作特别慢,起床环节总是拖拉很长时间,所以孩子们主动选择了非常欢快的音乐,用来带动自己的速度,而且是真有效果,让教师吃惊、佩服。自主性更强的大班幼儿甚至主动提出要更换现有环节中不合适的音乐,某大班的幼儿就“嫌弃”本班从户外活动回班之后的音乐太“闹”,认为马上就要进入集体教学活动,需要较平稳的音乐,最终选用了教师根据他们提出的标准而推荐的巴赫《小步舞曲》。
◆ 在分享表达的过程中建立自信
幼儿用心推荐的音乐背后一定有原因,这样实际是给了每个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比如,中班的健健在家学二胡,接触到《凤阳花鼓》,迫切推荐给大家;小班的晨晨对京剧情有独钟,带来了《说唱脸谱》,没想到竟然带动了全班小朋友对京剧的喜爱;乐乐带来了萨克斯经典乐曲《回家》,或许是因为音乐里融入着家庭生活的记忆、带着家的味道……他们分享音乐的同时,也在期待着别人的关注和理解。伴随分享,幼儿自信心开始发生变化,情绪更加开朗,更加愿意表达和交往,做事更加积极。可见,让幼儿参与一日生活环节音乐的提供和选择,不仅是为了欣赏音乐,也不仅是为了环节顺畅地进行,幼儿能够从这一民主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人的关注,体会到自身的独特存在,所以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音乐领域的学习。
当然,并不是每首音乐都能赢得所有小朋友的喜爱,对音乐的感受是个性化的,你喜欢这首,他喜欢那首,都很正常。商讨的过程为孩子们提供了彼此分享、倾听的平台。孩子们会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为什么喜欢这首音乐”“我听到了什么”“它哪里特别”……在分享、争论中,孩子们丰富着对音乐的认识,也在感受着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习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领悟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生活课程
随着幼儿的学习脚步,我们的研究开始触及课程的多个方面,不断影响着老师们的认识,推动着老师们的行为改变。
◆ 关注幼儿的感受,树立“倾听”意识,发现每一名幼儿
通过不断学习艺术领域核心价值,老师们普遍能够认同音乐的感受理解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一名幼儿的想法都应被尊重。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建立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反应、倾听幼儿感受的习惯,从中了解和支持每一名幼儿。推荐以及选择一日生活环节音乐的讨论就特别能够支持幼儿自由表达想法,让老师们了解每一名幼儿。比如,《森林狂想曲》,有的幼儿觉得音乐中有小动物的声音,让人心情愉快,特别适合起床;有的幼儿觉得节奏有些欢快,不适合起床环节。老师们越来越习惯于在聆听音乐之后问一问孩子们的感受,并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想法。
◆ 重视家长的作用,促成教师、幼儿、家长多方互动
以前的音乐欣赏教学,甚至音乐教育,基本是与家长不发生关系的。幼儿推荐音乐必然涉及家庭音乐环境的影响,家长得以卷入其中。通过家园的衔接、共同的推进,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了家长的力量,也在不断沟通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家长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体会到教师、幼儿、家长多边互动的重要价值,以及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后的同生共长的状态。幼儿的音乐学习也有了更加持续、整合、有力的助力。
◆ 在生活中教育,追求更加自然的音乐学习过程
以前的音乐欣赏教育多是以一节节教师周密设计的集体活动来进行的。幼儿参与一日生活环节音乐的提供和选择,无形中促成了幼儿在生活中感知音乐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音乐欣赏活动、幼儿音乐教育的另外一种更为自然的实践形态,更真切地感受到美好音乐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跳出在课堂上教音乐,跳出从教师视角出发教音乐,跳出限于幼儿园内教音乐,跳出音乐技能培养兼教做人,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还将继续行走在路上。
误区1
对一日生活中的音乐浸润环境的价值认识不全面,仅考虑了信号功能,忽视了审美功能。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利用单一化、浅表化。这些音乐仅停留在每日重复播放上,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缺少更广泛、更深入的联系,导致除了一些欢快活泼、可以参与表现的音乐之外,很多时候幼儿将这些“背景音乐”当成开始行动的反射信号,情感上有些“漠然”。
误区2
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音乐投放简单。音乐更换周期长,总量偏少;类型比较单一,以儿童歌曲、流行音乐、轻音乐居多;选曲上,以音乐与环节的基本情绪吻合为主,没有更多考虑审美。另外,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选择和投放音乐的主体。尽管教师在选择时会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和喜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音乐,但显然幼儿参与不多。
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有了研究、改变的愿望,希望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去充分思考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投放与使用,以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有所突破。我们以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为突破口,开始了探索。教师邀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带到幼儿园,与伙伴们分享,并商讨这些音乐放在哪个环节合适,或者讨论已经投放的音乐是否保留。结果,许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学习发生了,教师也更加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对幼儿和课程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看到幼儿更宽广、更有意义的学习
幼儿通过参与音乐的提供和选择,增加了感受不同音乐的机会,丰富了感受过程,提升了感受能力,增强了自我管理,也建立了自信。
◆ 更喜爱音乐,并积累更多的音乐感受
尽管幼儿推荐的音乐以儿童歌曲、动画片音乐居多,但一些平时不太接触的音乐作品得以自然快速地进入大家的视野,比如《高山流水》等。孩子们得以接触到更多风格、体裁、特点的音乐,自然引发出对音乐的好奇心、求知欲。
而且,在分享、感受、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欣赏,努力体会各种音乐的特点,并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如《水族馆》小行板的速度以及钢琴琶音、长笛钢片琴的使用,描绘出纯净、灵动、起伏、闪烁的奇幻海底世界。表面上,音乐描绘的内容与进餐无关,但或许是这种心灵的宁静与进餐环节时的气氛很贴合,孩子们很有想法地将此曲用在了这个环节,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 增强对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认识和自我管理
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幼儿对环节的认识,其实是对自身所参与活动的认识,渗透着自我计划、规则的学习。幼儿自主给一日生活环节配上音乐后,我们发现他们不仅对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会结合班级以及自我的实际情况来丰富、改变环节要求,折射出愿意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上进心。比如,进餐环节,教师一般都会选择比较稳定中速、情绪平和、优美安静的音乐。但孩子们由于对几首音乐的意见不同,引发了更加细致地倾听,最终商讨决定根据环节进程变化,对所选音乐进行更为细致的安排,即根据进餐初始、中间、快结束时的不同特点来安排相应的音乐。
另外,孩子们在选择时不仅会围绕环节本身的特点来考虑,還会结合对自我的认知和要求来考虑。比如起床环节,我们通常会选择中速、优美、轻松的音乐,帮助幼儿完成唤醒、转换的心理调节过程。但某班幼儿平时做事动作特别慢,起床环节总是拖拉很长时间,所以孩子们主动选择了非常欢快的音乐,用来带动自己的速度,而且是真有效果,让教师吃惊、佩服。自主性更强的大班幼儿甚至主动提出要更换现有环节中不合适的音乐,某大班的幼儿就“嫌弃”本班从户外活动回班之后的音乐太“闹”,认为马上就要进入集体教学活动,需要较平稳的音乐,最终选用了教师根据他们提出的标准而推荐的巴赫《小步舞曲》。
◆ 在分享表达的过程中建立自信
幼儿用心推荐的音乐背后一定有原因,这样实际是给了每个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比如,中班的健健在家学二胡,接触到《凤阳花鼓》,迫切推荐给大家;小班的晨晨对京剧情有独钟,带来了《说唱脸谱》,没想到竟然带动了全班小朋友对京剧的喜爱;乐乐带来了萨克斯经典乐曲《回家》,或许是因为音乐里融入着家庭生活的记忆、带着家的味道……他们分享音乐的同时,也在期待着别人的关注和理解。伴随分享,幼儿自信心开始发生变化,情绪更加开朗,更加愿意表达和交往,做事更加积极。可见,让幼儿参与一日生活环节音乐的提供和选择,不仅是为了欣赏音乐,也不仅是为了环节顺畅地进行,幼儿能够从这一民主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人的关注,体会到自身的独特存在,所以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音乐领域的学习。
当然,并不是每首音乐都能赢得所有小朋友的喜爱,对音乐的感受是个性化的,你喜欢这首,他喜欢那首,都很正常。商讨的过程为孩子们提供了彼此分享、倾听的平台。孩子们会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为什么喜欢这首音乐”“我听到了什么”“它哪里特别”……在分享、争论中,孩子们丰富着对音乐的认识,也在感受着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习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领悟以幼儿为主体的幼儿生活课程
随着幼儿的学习脚步,我们的研究开始触及课程的多个方面,不断影响着老师们的认识,推动着老师们的行为改变。
◆ 关注幼儿的感受,树立“倾听”意识,发现每一名幼儿
通过不断学习艺术领域核心价值,老师们普遍能够认同音乐的感受理解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一名幼儿的想法都应被尊重。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建立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反应、倾听幼儿感受的习惯,从中了解和支持每一名幼儿。推荐以及选择一日生活环节音乐的讨论就特别能够支持幼儿自由表达想法,让老师们了解每一名幼儿。比如,《森林狂想曲》,有的幼儿觉得音乐中有小动物的声音,让人心情愉快,特别适合起床;有的幼儿觉得节奏有些欢快,不适合起床环节。老师们越来越习惯于在聆听音乐之后问一问孩子们的感受,并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想法。
◆ 重视家长的作用,促成教师、幼儿、家长多方互动
以前的音乐欣赏教学,甚至音乐教育,基本是与家长不发生关系的。幼儿推荐音乐必然涉及家庭音乐环境的影响,家长得以卷入其中。通过家园的衔接、共同的推进,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了家长的力量,也在不断沟通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家长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体会到教师、幼儿、家长多边互动的重要价值,以及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后的同生共长的状态。幼儿的音乐学习也有了更加持续、整合、有力的助力。
◆ 在生活中教育,追求更加自然的音乐学习过程
以前的音乐欣赏教育多是以一节节教师周密设计的集体活动来进行的。幼儿参与一日生活环节音乐的提供和选择,无形中促成了幼儿在生活中感知音乐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音乐欣赏活动、幼儿音乐教育的另外一种更为自然的实践形态,更真切地感受到美好音乐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跳出在课堂上教音乐,跳出从教师视角出发教音乐,跳出限于幼儿园内教音乐,跳出音乐技能培养兼教做人,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还将继续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