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逼供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法制尚不健全的建国初期到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刑讯逼供总是屡禁不止,文章从人权问题、举证责任、和监督力度三个方面探讨刑讯逼供一直被“保留”下来的原因。
  长期以来,刑讯逼供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刑事司法的工作,成为最难治愈的顽疾之一,不仅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而且对社会主义法制造成极大损害,严重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声誉及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虽然在理论上刑讯逼供的不正当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且我国法律也明令禁止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似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阐述以下几点:
  一、人权问题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虽然人权入宪,但我国的人权保障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普通民众对于人权保障问题常常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而司法工作人员也没有因为人权保障问题而收敛自己的暴力行为。在大多数侦查人员看来,犯罪嫌疑人就是被镇压的对象、被打击的客体,是已经被打上罪犯烙印的“异端”。这些人只能老老实实的交代自己的罪行,服服帖帖的接受改造,哪有什么人权可言?所以,只要能够快速破案,打几下又有什么关系?而这种刑讯逼供似乎也被普通民众的潜意识所接受,罪犯就是“坏人”,被代表正义一方的侦查人员打几下是应该的,没有人会因为人权问题而对其提出质疑声。这种纵容刑讯逼供的意识形态就会导致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是一个没有人权的诉讼客体地位,其犯罪与否与其身体的强壮程度直接相关,并导致“身体强壮的罪犯被释放,软弱的无辜者却被定罪处罚”的结果。
  二、举证责任不明确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许多被告人会提出其供诉受到侦查机关或检查机关的刑讯逼供,借此要求排除侦查机关或检查机关通过刑讯逼供过获取的证据。由谁来对被告人的刑讯逼供主张的基础性事实进行查证就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由公诉机关一方还是应该由被告人一方承担证明责任在立法上是没有明确的规定的,对刑讯逼供事实的证明问题同样语焉不详。
  对于举证责任归属问题,各国的做法和论点各不相同,但却出现以下共同特点:那就是检控方对刑讯逼供事实存在与否承担主要的证明责任,而被告人一方一般承担的是说明责任。这种责任分配模式的形成大体上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控辩双方的力量对比。与拥有强大侦查力量的监控方相比。被告人处于极为不利的落实地位,被告方在举证能力、举证条件等方面都受到制约以至于不能够有效地对刑讯逼供事实进行举证;而检控方不仅拥有国家强大的资源作为后盾,而且直接掌控被告人本身,因此由检控方对刑讯逼供事实进行举证更具有可行性。
  (2)控方本身负有的对供述自愿性的举证责任。供述自愿性原则是被告人供述成为案件事实认定证据的重要前提。检控方要以被告方的供述来证明案件事实,就必须首先承担起证明被告人供述乃系自愿的证明责任。换言之,检控方承担刑讯逼供之证明责任本身乃是其所承担的案件事实证明责任的应有之义。
  控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完全掌握主动权,要收集一些证明自己没有刑讯逼供的证据实非难事。但笔者更倾向于录音、录像,照片等客观证据,反对用控诉方自己制作的证明,制作者的不中立性使得这些书面证明无法真正回应被告人的辩解,不能独立证明刑讯逼供行为不存在。
  三、监督力度不够
  在我国,尽管检察监督一直受到理论上的重视,在实践中,却由于缺乏可行的手段而流于空谈。从我国现行立法看,人民检察院发现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手段十分有限。这种有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发现侦查违法的有效途径。根据现行法,人民检察院发现侦查违法的途径主要有二:通过审查批准逮捕发现侦查违法;通过审查起诉发现侦查违法。然而,由于上述审查的根据主要是侦查人员制作的卷宗,因此,几乎不具有发现侦查违法的效果。第二,缺乏有效的制裁机制。根据现行法,人民检察院制裁侦查违法的手段应该说还比较充分,包括:排除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对侦查违法提出纠正意见、对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人员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发现侦查违法往往距离违法活动时间久远,收集取证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因而,上述制裁手段往往因缺乏证据而难以付诸实施。
  并且根据我国现行立法和诉讼理论,除非构成了犯罪,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只能是侦查机关,由于检察机关一般无权对侦查人员直接进行监督和制裁,在“侦查机关”的庇护下,检察机关对直接办案人员几乎不具有任何威慑力。而且就如笔者上文所说,很多时候,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都处于与被告人完全对立的同一立场,为了能够达到将被告人治罪的目的,检察机关对与侦查机关以何种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诉,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我们已经走到了依法治国的今天,虽然《证据法》明确规定刑讯逼供所得口供不鞥作为证据,但是多少大刑正在默默地进行着,多少呈堂的口供滴着被告人的鲜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我国的人权保护意识,明确举证责任,加大监督力度,使我國专门的监督机关真正派上用场,等等。从而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民主、文明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参见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作者简介:许亚珍(1991.2-),女,江西景德镇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近年来医患双方的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引致的诉讼案件大量涌现。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健全,不同群体利益冲突激烈,医患关系尤其紧张,解决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和医疗合同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  现今我国处于转型时期,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双方处境艰难。我国目前缺乏医患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纠纷调解处理机构,医患纠纷责任界定相当困难。在发生了医疗侵权或者医疗合同违约责任的时候,处理起来也相当棘手。文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然而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制度还不能满足公民当前的参与能力,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表面化增加了社会的风险。在公共政策
债权让与涉及到债权人、受让人和债务人三方主体的利益,然而在债权人与受让人订立债权让与合同时并没有债务人的参加,债权人仅通知债务人即可,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有可能得不到保障,债务人处于弱势地位。文章从通知的主体和时间、债务人抗辩权的行使情况、表见让与的情形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利于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  债权让与中涉及的主体较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在实务中出现的纠纷也比较多,并且在债权让与中债务人处于弱势地
当前,我国检察权的配置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学界对检察权配置的现状尚存在一些质疑。认真研究并优化检察权的配置,以进一步促进检察机关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检察权的定位、配置现状以及被质疑的焦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检察权配置的立法构想,以供大家商榷。  检察权,即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职责享有的权力。检察权在法律范畴作为概念使用,历来都被直观的理解为:检察权就是由检察
种植义齿修复的美学效果,一直是种植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保持种植体颈部周围边缘骨(marginal bone)和相应软组织的稳定,形成良好的上皮袖口封闭,是种植体长期、
所谓行政执法监督,一般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政党、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监督审查,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的总称。自我国行政执法制度建立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我国法制建设起步晚的现实,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执法监督严重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国家权力
摘要:工程造价对于一项建筑工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建筑单位对造价的控制并没有达到理想化的效果,本文浅析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建议性策略。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有效的控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处在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对于一项建筑工程来说除了要重视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美观之外,对整个工程的造价也要十分重视,因为节约了工程造价就是
自198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创造出转基因烟草、马铃薯以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常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我国做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因此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成果对我们而言更有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也成为了国家前途的关键技术,而专利制度对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植物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但由于转基因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因而对
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腐蚀性、私人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因此,对公共权力要进行监督和制约。在历史上,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起源于古希腊,在近现代得到实现和发展。在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执行过程中,公共权力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因此,要对公共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因素加以引导。在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意志起着一种内在的控制作用;无意识和直觉起着自发
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造成和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指南,无论在自身发展,还是在指导实践上,都真正做到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论承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要真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地位就必须对其做出充分的准确认